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年级下科学备课组计划

(2020-05-11 15:48:58)
分类: 备课组工作计划

七年级下册科学备课组教学计划

一、备课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积极投身课堂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加强教学研究,不断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科学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不同的兴趣,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但学生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学习态度不够认真,轻视科学学科,造成科学素养发展一般。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孩子不得不居家线上学习两个多月,打破了以往正常的教学计划,由于孩子不同的自觉性、家长的监督不一、对孩子的居家学习重视程度不一,使得班级孩子学习掌握程度更加参差不齐,更加大了老师教学的难度,也有了一部分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更强烈的渴求

三、教材分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材的特点:浙教版《科学》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促进了课程综合化发展,较好地把物理、生物、地理与天文等学科交叉整合,而不是作简单的拼盘式处理。该教材图文并茂,大量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生动的文字相结合,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的展示出来,而不只是缺乏生气的抽象文字符号。教材重视探究学习与实践活动等学习方式,鼓励独立思考,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克服课本中心和知识中心倾向,不单纯强调获取间接经验。教材设计了大量可操作的探究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在一到六册教材中有系统规划,在探究能力培养上呈螺旋式上升。这些探究活动基本上都安排在课堂内进行,有针对实验设计或进行假设等而开展的部分探究活动,也有完整的探究活动,要经历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并执行研究计划、分析整理研究结果并推出结论、交流并修正等探究环节。在整套教材的编写中还处处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发展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决策生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教材在编写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基本上都创设了丰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留出发展空间,而不在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多少,更不要求学生掌握系统而连贯的知识。以上特点,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现代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实践创新精神。

其中,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重点:有生命周期的共同性;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衰老和死亡的实质;被子植物发育过程;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基本过程。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对环境的察觉”首先从总体上描述人类怎样用身体感觉器官来感觉周围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环境。在介绍声和光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描述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眼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过程。最后以人类如何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作为结束。教学难点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电磁波概念理解。

第三章《运动和力》首先介绍各种形式的运动和能,使学生对物质的运动形式和能的形式有一个初步的、但较为全面的了解。然后集中对机械运动深入地进行研究,涉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机械运动的分类,运动快慢的描述等。再学习力的有关知识,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弹力、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及力的图示,重点学习重力和摩擦力。最后是运动和力的关系,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知识以及两力平稳的条件。教学重点是:速度概念、重力和摩擦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条件和压强。教学难点是:机械运动的相对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主要从宏观的层面上探讨一些属于地球科学领域、与人类活动关系十分密切的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内容包括太阳和月球,地球的自转,地球的绕日运动,以及月相,日食和月食,太阳系和探索宇宙。教学难点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策略

我们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改革现行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所以在教学中:

1.摈弃应试教学,努力实施开放式教学,开展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第一、建立“情景与互动式” 教学。第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第三,重视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有,课堂上充分利用教学信息资源。

2.优化实验教学途径。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活动方式,学生只有遵守实验的“游戏”规则,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策略是:《科学》课程要求我们优化实验教学途径,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形成基本实验习惯,提高实验能力。首先,课堂中演示实验和随堂小实验相结合。其次,对于分组实验,我们不能将其作为学生验证科学规律的一种手段,同时学生必须克服“照方抓药”的通病,否则浪费了时间,实验习惯的养成,实验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假期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积极拓展实验教学途径。

3.实施探究性学习,有效地开展《科学》课程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成效,关键在于我们作必要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对新现象、新知识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开展讨论;应用已有的知识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运用各种实验方法获取资料进行初步的科学分析;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将探究结论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探究性学习的成效,还在于我们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开展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是《科学》课程教学的必要补充。

、学期教学目标

1.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突出科学探究,强调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探根究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2.知道一些基本的科学现象、事实、概念和原理;知道一些基本的科学词汇和术语;知道科学技术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并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据及同伴间的合作交流,确定探究对象。会正确装置简单的实验仪器;会正确使用及规范操作基本仪器;会正确选用实验仪器等。

六、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1、 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检查。

(1) 、认真做好备课、听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常规检查。

2、强调备课中撰写好教后反思,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堂课,实实在在地听好每一堂课。       

3、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学质量关,通过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做好质量分析和监控。

2、抓好备课组的建设,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整体功能。

(1) 、加强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的力量,有想法大家讨论,出了问题大家研究,对教材要全面分析了解。

(2) 、重视作业、平时练习的质量: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的作业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批改作业时检查重点:作业习惯、书写整洁、正确率等。

3、按时开展培优补差活动。培优主要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能力为主,包括实验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综合概括能力,使他们在提高成绩的同时学会自主学习;补差的第一个目的是要增强他们的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其次使他们准确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使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有所提高。内容要精心设计,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4、 做好演示实验以及积极开展实验课。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5、  对教材有益的资料编写,对题目必须精选、积极拓宽资料来源的渠道。排除任务观察,加强审核,对质量不过关的绝不印刷,宁愿不布置。

6、认真去听同备课组及其他年级同学科教师的课。    

7对作业有发必收、有收必改,备课组作定期检查,并及时反馈。

七、开课安排:

13周:马显坛老师

14周:郑祥赛老师

15周:卢小君老师(教研组活动)

16周:洪如平老师

17周:施明新老师

18周:吴宏谛老师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课时数

教学内容

11

420日—426

5

1.1新生命的诞生1.6复习、查漏补缺

12

427日—53

5

第一章测试及讲评2.1---2.3

13

54日—510

5

2.4------2.6章测试及讲评

14

511日—517

5

第三章 运动和力

3.1机械运动(1)(2)

3.2力的存在(1)(2)

15

518日—524

5

3.3重力

3.4牛顿第一定律(1)(2)

3.5二力平衡

16

525日—531

5

3.6摩擦力(1)(2)

3.7压强(1)(2)

3.7压强(3)

17

61日—67

5

第三章复习、测试及讲评

第四章复习

18

68日—614

5

期末复习

19

615日—621

5

期末复习

20

622日—628

 

期末考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