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门石窟之宾阳三洞

(2012-09-16 22:04:45)
标签:

宾阳

北魏

龙门石窟

司马金龙墓

维摩变

分类: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之宾阳三洞

http://s6/middle/762b7588tc9d23a65bc95&690

游客朋友们,现在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宾阳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

三洞以中洞为代表。宾阳中洞开凿于北魏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500-523年),用时24年,以其富丽堂皇的景象而成为龙门众多石窟中的魁首。该石窟是宣帝元恪为孝文帝元宏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大家请看,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高9.8米,进深和宽均为11.10米。正壁雕主佛释迦牟尼坐像,通高8.4米。佛像面部修长清秀,面容和蔼慈祥,略带微笑。左手向下曲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表示说法印,本尊坐前有两只昂首挺胸,姿态雄健的石狮。主佛左右有迦叶、阿难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形象老成持重,阿难形象活泼开朗,望之栩栩如生。二菩萨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萨。佛、菩萨体态修长,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是北魏晚期风行的“秀骨轻像”的典型代表。佛像的衣饰都由北魏早期的袒露右肩和通肩式,变为褒衣博带式,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在石刻艺术上的反映。地面刻莲花图案装饰,示意莲花宝池;窟顶中间浮雕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周围有八个伎乐和两个供养天人,加之流苏帷幔构成一莲花宝盖。我们称供养天人为飞天。飞天在佛教艺术中被称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满身香气的美丽仙人。

洞口内壁两侧为大型浮雕,分别是“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和“十神王像” 四层,其中“帝后礼佛图”大型浮雕已在1943年被盗往国外。现分别陈列于美国纽约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博物馆。

 宾阳三洞耗费工时金钱巨多,但并未在同一朝代完工。延昌四年即公元515年宣帝驾崩,随后宫廷发生内乱,故宾阳的雕刻工作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而南北两洞则是由隋唐两朝完成的。下面我们参观一下南北两洞。
    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时期,完工于唐朝初年(641-650年)。主尊为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跏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寓意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左右两侧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刚强有力。洞口两侧“龙头”柱基与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柱基造型风格相同,属北魏晚期之作品。
    宾阳南洞北魏开凿,经隋代至唐初完成(595-618年)。因此该洞造像上续北魏刚健雄伟之遗风,下开隋代生动活泼之气象,属于过渡时期的风格。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主佛阿弥陀佛高8米多,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贞观题记最多的一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