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托幼:幼儿园游戏取向课程中同伴学习项目研究实施方案
(2019-06-26 08:15:08)分类: 方案报告 |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
幼儿园游戏取向课程中同伴学习项目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无锡市妇联实验托幼中心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游戏取向课程。“游戏取向”是基于幼儿内心游戏的天性,将游戏作为学习与发展的路径和方向。相对于时下的“游戏化”来说,其提法更与国际接轨些。区别于我国传统的将游戏排斥在课程之外的非游戏课程模式,国外游戏取向课程吸纳当代发展心理学中多种先进理论,注重游戏对幼儿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价值,强调课程中应大量纳入游戏,实现游戏与课程充分融合,注重在游戏中渗透大量的教育目标,主张教师在尊重儿童的前提下对游戏的适度干预。
同伴学习。包括混龄同伴学习,指同年龄或不同年龄幼儿在游戏取向课程学习项目中结伴共玩,以促进同伴关系、达到超越个人成就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
幼儿学习项目。基于项目的幼儿学习,是通过完成与幼儿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强调项目与幼儿的生活、生命有关,强调同伴间的学习以及对真实问题的探究。
因此,《幼儿园游戏取向课程中同伴学习项目研究》课题,旨在全球教育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下,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和教学建议,研究游戏取向课程和同伴学习活动的理念,以及如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整体架构、精心策划同伴学习项目和活动过程,用心挖掘共同生活中丰富的同伴教育资源,使幼儿在参与同伴学习项目中身心得到整体、主动、愉悦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借助这种创新的同伴学习项目在跨领域、多学科融合中推进现行课程的优化与改良。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研究现状
1、关于游戏取向课程
国际儿童教育协会(InternationaL Child Education Association,简称ICEA)和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简称NAEYC)声明认为,游戏是促进儿童在所有领域获得适宜性发展的媒介。游戏不单单只具有愉悦性,运用得好可以最大限度地得以价值提升。美国三次基础教育改革从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游戏与课程的相互渗透,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游戏取向课程模式。这一课程模式历经非游戏课程模式、非干预性游戏课程模式、干预性游戏课程模式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非游戏课程模式关注游戏的娱乐功能,但是将游戏排斥在课程之外;非干预性游戏课程模式强调游戏的情感功能和治疗价值,主张在课程中渗透自发性游戏;干预性游戏课程模式在对各种儿童发展观、教育哲学观整合的基础上,强调游戏对儿童认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强调课程中应大量纳入游戏,实现游戏与课程充分融合;注重教师对游戏的适度干预,主张在儿童游戏过程中渗透大量的教育目标。美国游戏取向课程模式的演变体现了游戏与课程关系的变化、对游戏功能与课程价值认识的变化,以及教师在游戏中作用的变化。游戏课程价值取向从一开始定位于幼儿学习技能的发展到关注情感、认知发展再到重视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游戏取向课程在美国课程模式中份量越来越重,这种发展趋势充分表明:课程需要游戏,游戏需要干预,干预时要尊重儿童。
随着国外各类教学理念的引进,中国学前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学者尤其是江苏的教育专家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主题:一是课程的游戏化建设,把课程游戏化作为当前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抓手和突破口,旨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让一日活动充满游戏精神;二是游戏的价值分析与理念引领,《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三是整合的课程取向,以相互渗透的领域内容去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现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游戏化”、“体验”、“整合”已成为教育界的热词,但在操作层面上,游戏在教学中的研究常常限于游戏理论本身,一线教师无法很好地处理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无法切实地把握游戏干预的适度,无法真正地理解课程游戏化构建的方向。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游戏化教学机制与实践策略,课程游戏化也就没法保证其在课程建设和实践中的落实、推广、普及。
2、关于项目学习
在新一轮的幼教改革中,尝试构建一种游戏取向的同伴学习项目是一种积极的思路,它顺应幼儿天性,主张幼儿活动,立足幼儿整体发展。当前,基于项目学习在国外应用广泛,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评估体系。在美国,基于项目学习是其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模式之一,而国内研究起步很晚,鲜有应用,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应用更少。项目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通过完成与幼儿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强调项目与幼儿的生活生命有关,强调同伴间的学习以及对于真实问题的探究。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幼儿是在与环境、同伴等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作为对传统教学的补充和对现行课程的优化,项目学习另辟蹊径,从孩子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项目学习使结论性的知识还原为现实生活过程性的感悟,使幼儿学习与多姿多彩的生活原形密切相连,使孩子们有机会展现自身的天赋和潜能来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知识容量的猛增,仅靠教师的传授已远远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开展一种跨领域的、探究性的、游戏取向的基于项目的学习研究势在必行。
3、关于同伴学习
本研究重点之所以落实在同伴学习上,是因为我们在教育观察中发现最好的学习是同伴间的互相学习,对于共同生活中的幼儿而言,结伴共玩是最大的特点。同时我们也因文献研究而对同伴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同伴”是指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龄人。所谓同伴学习(包括混龄同伴学习),指同年龄或不同年龄幼儿在游戏取向课程学习项目中结伴共玩,以促进同伴关系、达到超越个人成就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相近年龄儿童的学习可能处于对方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同伴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瑞吉欧经验显示:“学龄前幼儿能够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图像和媒介来表达,以及与他人沟通彼此的认知。”“我就是我们,代表一种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交流,达到超越个人成就的可能性。”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构知识、情感和人格。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又是贡献者。因而“互动合作”是瑞吉欧教育取向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原则。由此可见,增加同伴学习活动,从而使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和学习与人分享、参与、争辩、给予、接受以及认知冲突等交互活动中可以引发高质量的学习与发展。
在我国,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同伴以及朋友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思想由来已久。同伴学习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在调动学习者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方面成果显著,吸引了众多教育者的关注。目前研究者关注较多的学习方法有同伴学习、协作学习、组织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以及网络学习等,而在幼儿阶段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同伴学习作为幼儿共同生活中的主要学习方式,其学习方法作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对促进同伴关系和幼儿认知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本文尝试以同伴学习来解决个人遇到的困境,以学习力相似的同伴之间的互帮互助,达到润物于细无声处,潜移默化中传递知识和经验,激发动机和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大胆设想,将游戏取向课程、同伴学习、幼儿项目学习三者结合起来,整合形成游戏取向的同伴学习项目这一生动、丰富、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生命,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兴趣需要,让幼儿更易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那么这种模式应该如何呈现在活动中?活动过程需要遵循怎样的原则?怎样的项目更能贴近幼儿的兴趣需求?怎样的支持更有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关注现实的条件和资源?如何组织项目评估?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等等,这都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价值
幼儿园游戏取向课程中同伴学习项目研究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实践中一个有效的研究切入点。它关乎幼儿经验的获得和整体的发展,关乎教师课程建设理念与实践的转变,关乎幼儿教育质量的高度。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揭示生活和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研发同伴学习项目在幼儿园的操作策略,呈现幼儿园课程的特质,指导我园新一轮课程的改革。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形成一套游戏取向的同伴学习项目建设框架,其同伴学习项目设计和实施策略,可直接用于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之中,这对丰富幼儿教育的理论,指导幼儿园课程的改革,提高教师课程建设和实践的能力,贯彻《纲要》和《指南》的精神,提升我园整体教育质量,将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价值。因此,我们认为项目虽小,却是一个从小的切入点去推动我园课程建设水平的过程。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在有关游戏与课程文献学习和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建构一种与课程改革同步的、游戏取向的、开放整合的同伴学习项目及其教育的实践体系,积累较为丰富的幼儿同伴学习典型项目,形成鲜活的幼儿项目学习的丰富经验。
通过本课题研究,切实提高我园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内涵,使幼儿得到主动、充分、和谐的发展。
提高教师从《指南》、《纲要》出发规划幼儿同伴学习项目、挖掘幼儿园共同生活资源、组织富有成长意义的幼儿项目学习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扎扎实实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二)研究内容
1、幼儿园游戏课程和同伴学习的文献研究
搜集整理“游戏取向课程模式”“同伴学习”“项目学习”等相关内容,开展文献研究。调查分析我园管理人员、教师在幼儿园课程管理、游戏理念和共同生活资源开发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解幼儿在园生活学习中影响幼儿发展的各种因素,为开展实践研究提供研究起点和现实基础。
2、幼儿园游戏取向课程中同伴学习项目研究
幼儿园同伴学习项目设计的研究
幼儿园游戏取向课程中同伴学习活动组织与实施的研究
幼儿园游戏取向课程中儿童学习观察与评价研究
3、幼儿园游戏取向课程中同伴项目设计及学习教师策略研究
有机整合教师培训、园本教研和课题研究,通过基于同伴学习项目研究专题的研讨,一方面围绕课题开展教师的园本培训和研讨,提升教师实践开发同伴学习项目的能力、观察评估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优化调整幼儿游戏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教研培训方式的创新,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
4、幼儿园游戏取向课程中同伴学习项目案例研究
在建构与课程改革同步的、游戏取向的、开放整合的同伴学习项目及其教育的实践体系的基础上,积累较为丰富的幼儿同伴学习项目典型案例,形成鲜活的幼儿项目学习的丰富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阶段内容
组织学习皮亚杰、瑞吉欧、加德纳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游戏取向课程模式、同伴学习和项目学习的经验,以《纲要》、《指南》为依据,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研究与实践的方向。本课题研究是一种综合性、应用性理论的研究,由于目前我国对幼儿同伴学习项目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项目评价法、观察法等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以保证研究的效益和质量。
课题研究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设计(2016.5—2016.9)
查阅文献资料,分析研究起点和现实基础;完成课题设计与申报,举办开题论证报告会;利用暑期园本培训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前期培训。
第二阶段:研究实验(2016.10—2019.6)
制订总课题及子课题实施方案,依据专家意见修正课题实施方案;组织理论学习和课题辅导,制定子课题研究规范;实验班全面实施课题研究和实验,组织现场研讨活动;举办课题中期汇报;形成具有园本特点的同伴学习项目的实施指导意见;编辑课题研究论文集和案例集;课题主要论文在省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
第三阶段:总结提炼(2019.7-2019.12)
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总结提炼,出版专著;举办课题结题鉴定报告会;组织同伴学习项目及其相关成果的宣传和推广。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同伴学习作为幼儿共同生活中的主要学习方式,其学习方法作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对促进同伴关系、超越个人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好的学习是同伴间的互相学习,幼儿学习项目需立足于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都是有益的幼儿学习项目资源,有价值的幼儿学习项目需要教师发现和灌溉,需要幼儿发起和建构,需要师幼共同创造,需要运用先进的项目评估体系贯穿项目的全过程,以保证项目学习的质量,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游戏取向、生活取向、开放整合是同伴学习项目的重要特质。项目设计的一项重要试点就是将结论性的知识还原为现实生活过程中的感悟,将幼儿学习与多姿多彩的生活原形密切相连,充分展现幼儿的天赋和潜能。
游戏取向课程中的同伴学习项目研究是一项需要大胆创新、需要潜心研究的工作,设计和实施策略的形成过程都应是中外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与创新的过程。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重要创新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是试图通过丰富的幼儿同伴学习项目设计和实施的实践,形成一种与课程改革同步的、游戏取向的、开放整合的同伴学习项目及其教育的实践体系;
二是以同伴学习项目研究为切入点,丰富和发展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相关理论,推动整体幼儿园新课程建设的过程。
六、预期研究成果
(一)阶段成果(限5项)
1、幼儿园游戏课程和同伴学习的文献汇编及综述,文集,2016年12月
2、《幼儿园游戏取向课程中同伴学习项目研究》论文案例汇编,文集,2019年6月
3、《幼儿园游戏取向课程中同伴学习指导意见》,园本文件,2017年6月
4、《幼儿园游戏取向课程中儿童观察与评价量表》,文件,2017年12月
(二)最终成果(限3项)
1、《幼儿园游戏取向课程中同伴学习项目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报告,2019年10月
2、《幼儿园游戏取向课程中同伴学习项目设计汇编》,文集,2019年9月
3、《如何设计幼儿同伴学习项目》,专著,2019年9月
七、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和科研保障措施
1、可行性分析
(1)环境设施设备一流。我园作为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园,又是易地新建落成的市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园所在办学硬件和软件上投入巨大。
(2)研究队伍师资保证。近几年来,我园开展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全园教师100%大专及以上学历,市区骨干教师占一定比例, 拥有一支“专业化、特色化、年轻化”的师资队伍,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3)课题负责人经验丰富。课题负责人均为本科毕业,曾主持过市级规划课题《基于幼儿智慧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省级课题《2-3岁幼儿区域游戏的探索》、《婴幼儿全语言教育的实践研究》以及《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幼儿园班级生活经营的实践研究》等,且都已成功结题,其中2个课题获省级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研究成员专业敬业。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的骨干,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研究的正常运行。他们多次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在市、区基本功、论文等竞赛评比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和教育实践经验,研究前期也检索了大量的关于游戏取向课程和同伴学习方面的文献,为该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幼儿园游戏取向课程中同伴学习项目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通过努力,是能取得丰硕成果的。
2、研究的保障措施
(1)加大领导力度。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的专家指导团,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引领作用。
(3)建立健全研究制度,每学年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每学期策划课题研讨活动,建立子课题组课题研究报告制度。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4)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竭尽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