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教科院:中学科学教育主动参与式学习的中英课例比较研究/结题报告

(2018-09-12 07:24:59)
标签:

国际教育

科学教育

比较研究

境外研修

英国教育

分类: 方案报告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

2013年度第10

 

中学科学教育主动参与式学习的

中英课例比较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国际化课题组

无锡市教育局国际合作交流处

 

 

为了学习本学科前沿课程,拓宽国际教研视野,孵化校本课程,培育课程领导力,20136月,无锡市教育局根据高品质学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选派各市(县)、区优秀中学科学(物理、化学和生物)教师,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树生博士带队,至英国埃塞克斯郡知名学校驻校研修。学成归国,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无锡市教育局国际合作交流处在认真总结、归纳和整理海外访学经验的基础上,决定申报《中学科学教育主动参与式学习的中英课例比较研究》,以课题为载体进一步深化研修成果。201311月,该项目被批准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度第10期重点资助课题,编号为:2013JK10-Z012,由黄树生和林蜀涓共同主持。2014620,举办开题论证;20151015,参加无锡市省第10期教研课题集体中期评估。经过四年务实的课题研究和课堂实践,基本完成了课题《实施方案》中预设的各项研究目标,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科研成果。现将有关课题研究的过程、结论和成效简要报告如下:

1检索文献,比较研究课程标准

2整理课例,反思英国课堂教学

3分析课例,利用多元教育资源

4研究课例,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5提炼成果,改善课堂教学效能

 

一、检索文献,比较研究课程标准

根据教师的学科教研专场和工作区域分布,组织有关英国基础教育体制和英国科学课程与学科教学的理论学习,结合《中学科学教育主动参与式学习的中英课例比较研究》课题目标和内容,研究英国教育部1989年版《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Science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及其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Ofsted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 Children's Services and Skills2014年颁布的《中学科学课程标准》,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开展比较研究。

根据课题《中学科学教育主动参与式学习的中英课例比较研究实施方案》中的“研究内容”,研究者开展英国中学科学教育及课堂教学的文献研究,分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升学评价和主动参与式学习五大领域主题,检索并汇编了数百万兆的中英两国基础教育比较研究的文献资料,完成了五篇中学科学比较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课题组分中学物理、化学、生物三学科成立子课题组,成立英国GCSEIGCSEA-LEVEL考试评价子课题组,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结合在英国学校现场观察记录的中学科学教育课例,与无锡市考试评估院合作开展《PISA测评与素质教育区域评价创新研究》的课题研究,开展专项教学比较研究。

课题研究者根据自身研究项目的需要,积极搜集英国中学科学课程资源、课堂模式、教学素材和课堂案例等;按照英国专家和同科教师的指导,链入英国皇家科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会等教育机构,链入有关中学科学教育官方网站,获取英国中学科学教育及其课例资料。

“培养独立学习者”,是英国中学科学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行动”,如大巴都高中(Great Baddow High School)的教师认为,“学生不是进入高中后就神奇地转变成独立的学习者”。[1]课题组研究者们发现,中国科学教育内容比较偏重于课程知识的系统性,教师一般有特定的一本教材,并以此为依据,注重课堂上的讲解,强调课程内容的条理性、系统性。而英国教师更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实践。选择教材并不局限于教育部门推荐的教科书,教材并不是教师上课的主要内容,主要供学生课外预习或复习。在英国的科学课堂内,老师更关注学生实验的过程,注重学生对实验的探索,而对实验的结果并不强求。

埃塞克斯郡有的中学每年举办一次“产业日”(Industry Day)开放教育活动,这是一种类似于中国研学性质的学生社团,让学生切身感悟“实践出真知”的真谛。学校邀请本地24个行业的从业者为九年级(Year 9)学生开设五彩缤纷的职业生涯体验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项目。内容包括:1. Easy Eating - GWA Catering2. Anglian Water3. Army4. Barclays Bank5. BOB the Building6. British Transport Police7. Carillion8. Co-operative Funeral Care9. Creative Thinking10. Essex County Council Early Years11. Essex Probation12. Essex Police Marine Unit13. Gothinkbig14. Fashion Stylist and Author15. Haynes Florists16. Hairdressing Academy17. Morse and Mark Fitness18. Natwest19. Olympus Keymed20. One Born Every Minute21. Prospects ATC Lasham22. Prospects Electrical Engineering23. RNLI24.Waters and Stanton。其中,Anglian Water(安格鲁水务)开设的课程是“The Water Supply Challenge”(水供应的挑战)。此课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个地区的水供应链进行设计,要利用“物理-水力压强,化学-污染,数学-流量控制”等知识进行设计。上课铃响,学生很快就以4-5人分成了三组,水务公司负责人介绍项目设计的要求,学生们很快进入了角色,有人负责计算,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设计,分工明确,忙而不乱。每组学生利用工具箱中的图纸、水塔、水管、社区、医院、学校、农场等模拟装置进行装配,实验,老师与学生不断探讨过程中的问题。分工明确,操作规范,配合默契,完美的小组合作。

 

二、整理课例,反思英国课堂教学

按照无锡市教育局国际合作交流处与英国埃塞克斯郡教育服务部(EEC的合作研修协议,来自无锡市一线的中学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门学科普通教师,深入埃塞克斯郡盎格鲁欧洲学校(Anglo European School)、大巴都高中(Great Baddow High School)、切尔姆河谷高中(Chelmer Valley High School)、萨登高中(The Sandon School)、格林斯沃高中(Greensward Academy)、诺特利中学(Notley High School & Braintree Sixth Form)、思威恩公园中学(Sweyne Park School)、盖特威高中(The Gateway Academy)等十多所著名中学和高等院校的课堂一线,开展沉浸式的课堂现场观察。同时,来自无锡市的中学科学教师还考察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和科学博物馆等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

在英国,无锡市中学科学教师完成了在埃塞克斯郡不同学校的课堂观察后,在郡政府(EEC)教育服务部主任凯伦·浦丽尔(Keren Prior,现荣升埃塞克斯郡教育厅副厅长)和埃塞克斯郡政府首席科学教育专家克里斯·海恩斯(Chris Haines)等英国科学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的指导下,举办了一场关于英国科学教育及课堂学习的专题汇报活动。如黄树生小组汇报的主题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教学课堂导入——以英国诺特里中学科学课为案例》,展示中英两国中学科学教学的实际课例,分析了中国课堂教学“导入”(leading in)与英国教师:“导入”(arrival /starter)的差异,提出了若干针对不同学习项目或内容的适宜性策略。

课题选项前,赴英中学科学教师完成了境外研修笔记的整理与反思性学习;立项后,每学期分学科组织多场专题的汇报研讨活动。美国杰拉尔德·S·汉纳(Gerald S. Hannah)等教育专家认为:课例比较研究“应该侧重于原则(principles)、洞察力(insights)、联结(connections)和理解力(understandings)的学习。”[2]积极组织整理在英国学校亲历观察的课例,研讨在埃塞克斯郡学习后集体汇报的研究课件,实现课例共享,交流基于中英科学课堂案例的课题论文写作经验。

整理、总结在英国埃塞克斯郡中学进修和观课的现场成果,对照英国Ofsted颁布的中学科学标准和中国中学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学科的《课程标准》,分析英国埃塞克斯郡中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课例和案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中英科学教育课例比较研究中,课题组研究者发现,英国中学生的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或译“积极学习”)与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有所不同。无锡市的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目标,注重课堂教学设计下的教师引导,相对而言主导性比较强;英国课堂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师随时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易于师生互动,同时也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利用启发的形式让学生尽量地多提出问题和个人见解,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教师有独到之处,教师利用做游戏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具简单而实用,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培训内容,教学内容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课程大纲设计、教学工具使用、总结演示摄录、总结演示评析等,信息量适度,易于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堂作业采用项目形式,学生做好作业后,要在课堂上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主动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三、分析课例,利用多元教育资源

课题研究者运用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从中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出发,关注英国中学生学业发展及其学习水平的差异性,观察分析不同学科的走班制课堂教学,积极吸纳这种英国学校文化的教育资源优势。

根据学科教学特质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英国中学普遍实行走班制教育,即上课教室和课任教师相对固定,每个教室的上课学科也是固定的,但是学生根据所修课程及学习内容必须更换教室。教室内部的布置充分体现了学科特色。

在思威恩公园中学(Sweyne Park School)进修的青山高级中学王怡临老师注意到,每个教室的布置充分体现了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学科的教室的课桌椅排布方式、材质、结构、大小都不尽相同。看似随意,然而细究之下就能发现,这种安排都是围绕着学生学科活动的开展而精心安排。美术教室的课桌椅是方便学生进行雕塑的。音乐教室是方便学生练琴的。而科学教室的课桌椅上安装了电源插头,是方便学生围坐进行分组科学实验的。

我们发现:在该校听了几天课后发现,英国中学的课堂结构就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一节课的三分之二时间都是学生自主活动。所以,教室课桌椅的设置自然也以此为依据。装备了学生学习和实验活动必须的器材,展览学生制作的作品,张贴学生的活动报告等。如在Sweyne Park School的科学教室内,教室的一角放置着711年级的科学教材,如有需要,教师会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放到课桌中央供学生翻看。课桌上装有电源插头,教室的另一角安装有电热水器,摆放着一些实验器材。教室周围的一圈桌子上放着各种学生的科学小制作。教室墙上张贴着学生优秀的科学作业或实验报告。教室里陈设内容丰富,但找不到一件与学习无关的物件。学生和老师都很自觉地维护教室的功用的唯一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学校的建筑只有三层,却安装着电梯。这又是为何?原来,英国的法律规定,残疾学生有权选择在普通学校上课还是到特殊学校上课。而这个学校内有一个高位截瘫的学生,他选择了在普通学校和正常的孩子一起上学。于是学校为了方便他的行动而特地建造了电梯。

归国后,课题组教师与各自在英国的研修学校及其相关科任教师保持了友好合作关系,建立了国际化的学习共同体,分享不同文化情境中的教学文化,交流学科教学的课堂案例和教学资源,每一个学习者都成为学习伙伴(Working in Partnership)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埃塞克斯郡教育厅建立了长期的专业合作,争取英国埃塞克斯郡教育机构和进修学校的专业支持,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和课堂实录等。

五年来,中国课题组整理了一大批中学科学教育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案例或实录,如:Leveled targets for planning burning candles investigationBurning Candles under a JarExploring CirclesA2 Chemistry: Kinetics – Rate Equations、、

 

四、研究课例,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无锡市以《中学科学教育主动参与式学习的中英课例比较研究》课题为平台,与英国埃塞克斯郡EEC中心教育官员建立了超越中学科学教育课例比较研究的常态交流机制,争取英国Ofsted课程标准研究和教育研究资源的专业支持。

课题组成员前期在英国“浸入式”的研修,深入教学一线现场观察和研究英国科学教学。与中国的中学课堂不同的是,英国科学教室摆放着与学科有关的教科书和学习资料,装备了常用的实验设备和仪器。英国的学生教材是重复使用的,放在教室内供学生取用,但并不能带回家。因此,学生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做大量笔记,否则回家无法复习。

在英国课堂中,教师特别尊重学习者,把学生看作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课堂主体来对待,关注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3]的生成与表达,通过和谐的教学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科学探究性,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宜兴市张渚高中张国忠老师在反思英国课例研究室时,印象深刻的是,他所研修的格林斯沃高中(Greensward Academy)班级规模很小,一般是十几、二十几个学生,然而教师主要却组织小组自主的合作学习,一个游戏、一次辩论、一个问题、一个项目、一个任务,总是在明确目的、清楚做法之后分组活动、重组活动、全班活动,扩大交流范围、思考角度和变式维度,提出各自的理由和结论。师生都强调,应该给自己和别人做一件事的充分理由,这是得到理解和配合的必要条件,是激发兴趣、引发内驱力的必要条件。

如何进一步深化中学科学课程改革和课堂变革,提升教师课程设计技术和开发策略,开展以课例研究为主要方法的“供给侧”课堂改革,是无锡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问题。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分析世界科学教育改革的潮流,学习先进的课程理论和教学技术,开展主动参与式学习设计的实践培训,引导教师贯彻“经验—理性策略”或者“标准—再教育性策略”,前者要努力证明课例分析是有效的,历史性成效是令人满意的;后者尽量说服教师认可所提议的教学变革的价值观点,为教师提供任何实施课程变革所需的技巧。[4]

201428日,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英国埃塞克斯郡政府(Essex County Council)教育服务部组织了一次中英中学科学教育中“混合学习”网络会议。

主题:Blended Learning: Enhanc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时间:128日(周一),中国时间下午4:00 – 4:45;英国冬令制时间9日(周二)上午8:00 – 8:45

英方参会者:罗宾·莎士比亚(Robin Shakespeare,英方主持人),克里斯·海恩斯(Chris Haines),王仲,韩笑。

中方参会者:黄树生(中方主持人),本课题组部分研究者,对中英课例比较研究感兴趣的中学科学教师。

内容:课题组提供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和通用技术课程中的课堂案例,与英国专家研讨学习专题的课堂教学,分析如何激发学生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引导中国中学科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学习质量。

 

五、提炼成果,改善课堂教学效能

基于本课题研究,深化了中英科学教育合作。201412月,市教科院领导访问英国埃塞克斯郡,与切尔姆斯福德市政府教育官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考察了该郡公立学校的中学科学教育。本课题立项研究至今,英国埃塞克斯郡政府教育服务部领导每年与课题组进行教研项目合作与课例交流。

20157月,接待英国埃塞克斯郡盎格鲁欧洲学校(Anglo European School)、思威恩公园中学(Sweyne Park School)等学校,配合市教育局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处,服务“第九届中英体育文化夏令营”的教师和学生,考察中国百年名校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的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课程基地,体验模拟驾驶训练,观摩3D打印课程,还参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伯庙及吴文化公园,感受源远流长的吴文化魅力。

2016年,课题组英国研修的指导教师、著名科学家克里斯·海恩斯(Chris Haines和菲利普·琼斯(Philip Jones)教授应江苏省教育厅邀请,来梅村高级中学组织STEM教育专题培训。培训课程综合运用数理化知识,设置若干实验,通过实验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问题。《中学科学教育主动参与式学习的中英课例比较研究》课题组部分老师参加了在中学科学教育比较研究的再学习。学员们加深对STEM课程的理解,初步掌握如何通过STEM课程的实施来培养学生具备21世纪所需的技能,亲身参与各种注重科学和技术实践的实验与活动,探索并讨论多课程整合和实施的最佳做法,以学生身份接受STEM教育的核心内容、实践和技术,加深对各自所任教学科知识的理解,并不断提高授课技能

在总结回顾本课题研究及其成果的基础上,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无锡市教育局国际合作交流处分析本地区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再度合作申报并立项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国际理解教育的区域研究》,以特色品牌项目建设为抓手,引导学校进一步利用外向型经济教育资源,深化教师出国进修教研成果,开发国际理解教育项目校本课程,有创造性地推荐高品质学校建设。

课题组研究者立足所在学校,调查中学科学教育与学习方式及其效能,以中国无锡市和英国埃塞克斯郡的中学为样本,根据中学科学教育的特质和课程性质,设计具体的观察点和调查量表,结合学生访谈,了解两国在中学科学教育领域的共同点和存在的差异,探索本课题研究的技术思路和关注点。

结合本课题研究,全体成员参与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在中学科学教育的比较研究和实践中,积极学习和应用主动参与式教学理念、策略和学习方式的比较研究,研究中英两国中学科学教育中主动学习、参与学习的差异,更新我国中学科学教育的理念,探索课堂有效学与教的新策略和新方式。

聚焦课堂,关注学习方式,以中英两国中学科学教育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观察的实践资料为基础,分析课例和案例,探索主动参与式学习的行为表征,探索教师课堂引导策略和评价工具和量表。

课题组在中学科学教育主动参与式学习的中英课例比较研究和实践中,积累了一批来自课堂现场的有价值物化成果。

1)英文期刊

1-1 Samuel S. Huang. Bilingual children “better at problem-solving skills”. BBC News, 3 August 2012.

1-2 Samuel S. Huang. Farewell to Essex. Wuxi Translation, Vol 2, 2014.

1-3 Samuel S. Huang. A Multi-Perspective Study on the Clan Education of the Ming & Qing Dynasties i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Education Frontier, Vol 3, 2015.

2)中文期刊

2-1蒋晓霞,《基于“伏安特性曲线”的英国课堂教学观察》,发表在《物理教师》,2014年第8期;

2-2 蒋晓霞,徐敏峰,《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发表在《物理之友》,2015年第1期;

2-3 周维,蒋晓霞,《生物物品教学功能开发的实践研究》,发表在《实验教学研究》,2018年第7/8期;

2-4 周维,蒋晓霞,《对比性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发表在《名师在线》,2018年第9期;

2-5 陈燕,王加元,《从物理课堂教学片看问题教学法应用之效果》,发表在《物理教学探讨》,2013年第8期;

2-6 陈燕,汪和君,王加元,《基于概念图的高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案例分析》,发表在《物理教学探讨》,2014年第5期;

2-7 钱玲艳,《氯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化复习设计》,发表在《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第3期;

2-8 童云国,《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考》,发表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4期;

2-9 童云国,《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发表在《中学化学》,2015年第8期;

2-10 童云国,《教学的第一目标:培养理念、提高素养》,发表在《化学教与学》,2016年第5期;

2-11 张改霞,《英国高考AS-Level GCECore Mathematics数学试题简析》,发表在《高校理科研究》,2015年第11期;

2-12 刘校漪,《从中英学校教育差异看英语课堂发展》,发表在《学周刊·教育理论》,20164期;

2-13 韦红,《浅谈物理公式的分类、意义及运用》,发表在《湖南中学物理》,2014年第7期;

2-14 徐勇峰,《指向核心素养的物理课堂教学之着力点探索》,发表在《无锡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2-15 王怡临《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尝试》,发表在《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年第3期;

2-15 钱黛惠,《三逼促三变,习惯在养成——一个教务主任的管理叙事》,发表在《创新教育》,2014年第3期;

2-16 徐春珏,《采用“非常规”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尝试》发表在《崇安教育》,2015年第3期;

2-17 陆晓艳,《在英国听物理课》,发表在《外国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9期;

2-18 黄树生;《学校课程规划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发表在《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

2-19,《国际理解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新实践》,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2018年第2/3期;

2-20,黄树生《浅说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课堂作业设计》,发表在《上海教育科研》,201011期。

3)教研评奖

3-1 黄树生,《丰富的现场研修 多彩的英伦风情——无锡市中学科学教师赴英国研修工作汇报》,无锡市教育局报告,20139月;

3-2 徐勇峰,《改变科学课程教学观念,实践中学物理创新教法——对比中英两国教育教学有感》,获无锡市2013年度中学物理教学论文评比壹等奖,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

3-3 徐勇峰,《在过程中发展能力,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浅谈改进物理学习训练的几点方法》,获无锡市2014年度中学物理教学论文评比壹等奖,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

3-4 徐勇峰,《浅谈主动参与式物理实验“教与学”的几点策略》,获第十四届江苏省“五四杯”教学研究论文评选壹等奖,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织;

3-5 韦红,《物理习题中的取值范围的讨论》,获2013年度普通高中物理论文评比贰等奖,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

3-6 韦红,《谈高三物理〈磁场〉一章的复习》,获2015年度无锡市优秀教学论文评比叁等奖,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

3-7 韦红,《谈高三物理复习》,获2015年优秀教学论文评比贰等奖,无锡市教育学会组织;

3-8 韦红,《研究高考〈考试大纲〉,探讨高考物理命题》,获2016年度中学物理教学论文评比贰等奖,无锡市教育学会组织;

3-9 陈燕,《让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教学设计》,获“新世纪”杯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教学论文大赛壹等奖,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中学教学参考》编辑部组织;

3-10 钱玲艳,《基于知识点的化学微课制作策略》,获第十四届江苏省“五四杯”教学研究论文评选贰等奖,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织;

3-11 钱黛惠,《“本色课堂”:推动教师习惯转变的持久动因——一个教务主任的管理叙事》,获2014年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组织;

3-12 钱黛惠,《初中化学课教学中“体悟”意义及运用》,获2014年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科研论文评选叁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

3-13 钱黛惠,《体悟:在化学复习课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获北塘区优秀教学论文评比贰等奖,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组织;

3-14 徐春珏,《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文献综述》,获2014年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无锡市教育学会组织;

3-15 徐春珏,《应用“黑箱实验”在物理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尝试》,获2015年度无锡市优秀教学论文评比叁等奖,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

4)校本课程

4-1 徐勇峰,《初中物理读本》九年级(上、下),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出版;

4-2 徐勇峰,《学习策略方法教学问题诊断与导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4-3 李宗华,秦永霞,《美国高中化学课程探析》(英文版),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年出版。

以《中英科学教育主动参与式学习的课例比较研究》课题为载体,课题组成员开拓了教育教学国际视野,提升了课程开发和学科教学素养,全体成员晋升为高级教师职称,获得了无锡市级学科教学荣誉称号,成为学校乃至区域学科教学研究的专业领导者,有4位课题组成员校级领导岗位,为高品质教育提供了高端教研人才服务。

2016年,无锡市教育局颁发《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文件(锡教外〔201698号),深化《中英科学教育主动参与式学习的课例比较研究》课题成果,积极推进国际理解项目特色项目建设, 从课例教学研究到特色项目校本课程开发,到国际理解校本课程体系建构。2015年,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立项了《巅峰(BE TOP)国际课程体系建构》研究;无锡市第一中学和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分别提出了《和世界联网——构建“智慧无锡”的新型国际化学术高中》和《普通高中学生国际理解素养培育机制建构》五年发展建设规划。迄今为止,已经40所学校通过了专家的验收,18所学校被评为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

 

课题反思与研究展望

关注中学科学教育的中英课例比较研究,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项目,课题研究中在下列三个方面客观上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英语阅读能力。2013年赴英国学习的无锡市中学物理、化学和生物教师,都是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英语程度一般在CET-4水平,一般可以借助任教学科教材中出现的科学术语,大概理解在埃塞克斯郡学校的听课和观察内容。然而,他们对原版英文课程标准及其教材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一是文化理解能力。英国教育及其文化完全不同于中国,中学科学教育领先于中国。由于英语水平有限,课题组教师在英国学习的时间短,对英国的教育文化理解不够深入,通过中文的“二手材料”,了解英国中学科学教育及其课程标准,难免有隔靴搔痒的感觉。

三是教学研究能力。课题组教师大多是课堂教学的里手,之前大多没有接触过教育科研,尤其是比较研究方法,在案例撰写和写作能力方面没有经过专门的培养,对于英国中学科学教育的课堂模式在中国教学中的转化,还需要科学的引导。

在后续的教育国际化研究中,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无锡市教育局国际合作交流处将进一步密切合作,组织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科研理论和研究实务培训,提炼《中学科学教育主动参与式学习的中英课例比较研究》的成果,高品质完成《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国际理解教育的区域研究》课题。

 

 

二〇一七十二月二十日

主要参考文献


[1] 蒋晓霞.基于“伏安特性曲线”的英国课堂教学观察[J].物理教师,201407):74

[2] []杰拉尔德·S·汉纳,等.课程的情境适应性评价[M].王艳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76

[3] Schechter D. S. (2003).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maternal violent trauma: Understanding the interplay of reflective functioning and posttraumatic psychopathology. In S. W. Coates, J. L. Rosenthal and D. S. Schechter (eds.) September 11: Trauma and Human Bonds. Hillside, NJ: Analytic Press, Inc. pp. 115-142.

[4] 黄树生.学校课程规划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0706):4-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