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课大数据:精准教学研究的先行者
(2018-04-21 11:10:10)
标签:
大数据精准教学极课大数据 |
分类: 教育科研 |
极课大数据:精准教学研究的先行者
(序言)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一
进入新世纪,中国拉开了第八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帷幕,以有效教学为基本诉求,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和学习评价改革。2010年5月,江苏省全面启动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鲁迅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佩服的”[1]。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勇于走在新时代的前列,率先开展教育信息化行动研究,同年秋申报“普通高中生学业成就诊断与评价改革的行动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在课题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梅村高中的一位名叫“王玉家”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从中得到big idea,思考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云计算机平台,实现高中生学业成就信息的多样性和多维性采集,精准地现场评价学习效能,即时调整教学设计,提高课程教育品质。后来,王老师与江苏曲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地开发出了一套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学习评价工具,专利名为“极课大数据”。开发者的创新理念在其英文名“FClassroom”上可以略见一斑,大致有四重涵义:“focusing classroom”(聚焦课堂教学)、“from classroom”(采集现场数据)、“for classroom”(提升学习效能)、“future classroom”(服务未来教室)。
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新时代正在开启。“劳生正昏睡,侵晓已先行。”[2]有的人还在“毁”人不倦地折腾祖国的花朵,有的教育先行者勇于争作时代“弄潮游”,且“曾过了、千重浪”[3],致力于探讨适应性学习模型、学习预警模型、深度学习分析模型、学业评价模型和学生画像模型等议题了。至2015年,国家正式启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两大国家战略。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教育文化大数据”作为公共服务工程,要“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4]指向教育质量,发展教育大数据,已成为当前推进我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
基于学生和教师,是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两大核心主体。教育信息化带领学校教育从大众化走向个性化,大数据时代的开启加速了教师和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可能。个性化发展的前提是个体首先要真正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不足、兴趣、偏好、风格、知识缺陷、能力缺陷、发展目标等:其次,需要提供最适合个体发展的环境、资源、活动、工具、服务等外部条件。[5]而教育大数据的最大优势便是让学生和教师认识每个真实的“自我”,同时通过学习行为、教学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为每个真实的“自我”推送最合适的学习资源与学习路径。
二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奥格登·林斯利(Ogden Lindsley)基于斯金纳的行为学习理论,提出了“精准教学”(Precision Instruction,PI)的概念,以追踪学生的学习表现[6],后来发展为评估教学方法有效性的框架[7]。然而,由于行为主义的局限性以及当时技术的限制,早期的精准教学在国外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学校认可。
80年代中期,西方有学者预测精准教学是一种高效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可促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习者,从残疾人到研究生,从儿童到老人,都可能取得个性化的学业成就。[8]在智慧教育境域中,信息技术支持的精准教学作为全方位给养智慧学习方略(多层次)的核心机制,旨在从教学准确度方面保证智慧学习对知识与技能的百分百教学,也是补救学习者学习能力不足的有效策略。[9]
“十一五”期间,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六期重点资助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提出了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思路,并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拟定了教学设计方案规范[10]。在后续的深化研究中,我发现:传统的学情分析凭教师经验主观模糊的判断,预设的教与学活动无法较好地满足智慧教育境域中精准教学的需求,复习和试卷很难回避“集体服药”的陷阱。而利用极课大数据的学业评价,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全样本的数据精准到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课时、每一个学生,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精准的学情信息,为每一个学生推送精准的辅助学习机会。显性的最大获益者是梅村高中,高考质量持续一路走高,成为城乡学子最热门的升学选择。
2015年7月7日,“首届基础教育大数据采集与应用研讨会”在梅村高中举行。我在报告中科学分析了极课大数据的工作思路及其分析技术,认为“精准教学”终将成为中国课程改革和课堂变革的新理念和新策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UIUC)张华华教授当场予以首肯。后来,这个观点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专家的支持,应用性成果并逐渐出现在国内教育研究的文献中。
第二年,祝智庭教授和他的团队分析了大数据技术教育应用,针对一线教师对有效教学和学业质量的诉求,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信息技术支持的精准教学模式[11],并进一步界定了精准教学的“精准”三要素,即:目标精准、问题精准和干预精准。其中,目标精准是精准教学的基石,旨在精准判断符合学习者个性化特征的目标;问题精准是精准教学的核心,旨在精准判定最近发展区内学习者存在的当前问题及潜在问题;干预精准是精准教学的灵魂,旨在精准提供个性化措施。[12]
大数据技术是全样本数据而非抽样信息采集,关键是分析,核心是预测。极课大数据可以记录学生个体成长的轨迹和行为,可以诊断其动态的学习需求与问题、预测其学习结果、改善学习兴趣与学业表现、制定个性化生涯规划等,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极课大数据技术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学与教的全面数据、完整数据和系统数据,获取个性化的准确学情,依据《课程标准》构建校本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平台(Personalized Adaptive Learning Platform, PALP),为智慧学习提供了条件、资源和机会。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大数据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并且有机会看到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习惯、教学风格和教学成长变化,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特点和问题,挖掘教师个性和智慧,实现科学理性的个性化专业发展。
数据是一个平台,数据化不是数字化,极课大数据建构人文化智慧学习生态,成为孕育精准教学的温床,为其不断输送有益的给养,真正服务于“公平而有质量”的新教育。
三
面向未来,与世界同步,曲速公司追逐前瞻性大数据高新科技。总裁李可佳是一位有理想、有情怀、有智慧、有战略的海归精英,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连续主持了两项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专项课题,“普通高中教与学大数据的形成与应用研究”(2014年)和“精准教学指向的大数据技术开发研究”(2017年)。
2015年9月18日,极课教育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大数据时代精准教学研究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017年10月,《极课大数据:提升教育质量的智能策略》出版,这是国内关于大数据研究和精准教学实践的第一部行知合一的教育科研成果汇编,内容多元且丰富,教育质量意识强,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对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大数据的整体发展与走向做了较为系统的调研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简单地说,这本书好在三个地方:
一是观念高屋建瓴,为国内教育大数据的发展勾勒了一个共同的蓝图,为精准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和技术路线,为将极课大数据生态变成高品质教育现实提供了可能;
二是荟萃教学经验,为不同学科的一线教师提供了极课大数据应用策略和教学建议,指导面向智慧学习的精准教学活动生成性设计;
三是例子丰富翔实,来自极课大数据应用者的教学实例和经验,包括历史事件中萃取出普适性的观念,而不仅仅是适用于几个特定情况的案例分析。
三点近乎完美地结合起来,体现了极课研究院驾驭教育改革大问题的能力和丰富的信息技术和教学知识。可能更为重要地,研究院试图创新大数据教育领导力,渴求立言立说的野心!
四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11]极课大数据建构以人为本的新教育体系,促进有效教学向精准教学的发展,实现基于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平台的智慧教育,这是未来学校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极课大数据领跑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和改革实践,先进的科技广泛地应用于一线教学,业已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显著成效。然而,我们仍正处在大数据时代来临的前夕,还有很大资源潜力亟待挖掘,有很多技术难题急需破解,更有大数据教育理论等待创新,需要大家的共同奋斗和努力。
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大数据的道路上没有戈多(Godot)。极课大数据不只是一个教育技术新产品,它引发教育思维和工作方式的变革,代表新时代一种大数据技术应用趋势。只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勇气去拥抱“大数据时代”,掌握好极课大数据技术,就一定能抓住历史赋予这一次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发展机会。
殷切期望:极课教育研究院持续跟踪国内外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动态,定期出版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成为中国教育大数据行业的风向标。
是为序。
黄树生博士(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二〇一八年一月二十八日
参考文献
[1] 鲁迅.今春的两种感想[A].鲁迅.集外集拾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 [宋]释梵琮.偈颂九十三首·其三十四[A].[日]京都藏经书院.卍续藏经[C].[日]东京株式会社国书刊行会,1975.
[3] [宋]陆游.一落索·其二[A].陆游著,夏承焘导读.陆游词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 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E].国发〔2015〕50号.2015-09-05.
[5] 杨现民,田雪松.互联网+教育: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178.
[6] Binder, C.. Precision Teaching: Measuring and Attaining Exemplary Academic Achievement. Youth Policy, 1988, 10(7): 12-15.
[7] Lambe, D., Murphy, C., Kelly, M. E.. The Impact of A Precision Teaching Intervention on the Reading Fluency of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2015, 30(4): 364-377.
[8] White, O. R.. Precision Teaching -- Precision Learn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1986, 52(6): 522-534.
[9] Kubina, R. M., Yurich, K. K.. Precision Teaching Book. PA: Greatness Achieved Publishing Company Lemont, 2012.
[10] 黄树生.简说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及其方案规范[J].江苏教育研究.2009(28):31-34.
[11] 祝智庭,彭红超.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7-25.
[12] 彭红超,祝智庭.面向智慧学习的精准教学活动生成性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6(8):54.
[13] [宋]苏轼.浪淘沙(昨日出东城)[A].苏轼.苏轼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