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内涵的国际理解
黄树生(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四要素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盖伊·克拉斯顿(Guy
Claxton)教授(2002)首先提出了学习力构建的四个要素,即通过四种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四种力量“4R”:顺应/顺应力(resilient/resilience)、策应/策应力(resourceful/Resourcefulness)、反省/反省力(Reflective/Reflection)、互惠/互惠力(reciprocal/Relationships)。
“七要素说”。英国“有效终身学习编目”(Effective Lifelong Learning
Inventory)、即ELLI项目以Guy
Claxton教授的开拓性研究为基础,后经过深层次研究丰富了学习力的构建要素,并在语言表达上做了精确定义,它们分别是:变化和学习(Changing
and Learning)、关键好奇心(Critical
Curiosity)、意义形成(Meaning
Making)、创造性(Creativity)、学习互惠(Learning
Relationships)、策略意识(Strategic
Awareness)、顺应力(Resilience);该项目认为七个要素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属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要素获得发展,其他要素及个体的学习力水平亦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这七个要素是从有效支持学习的角度提出,是应用于学习所产生的积极结果,事实上每个要素都存在阻碍学习的“对立面”(contrast
pole),如,“变化和学习”的相反极是“静止或固定”。学习力的七个要素及其对立面分别是:
1.变化和学习(Changing and Learning)
作为学习者自身的改变和成长感。学习本身是可以习得的。有效的学习者能够发现外界的变化,并能够建立不断学习的意识以适应这种变化,有随着时间将会取得更好学习效果的感觉。
静止或固定(Being
static or
stuck):学习者倾向于认为学习力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受制于外界的变化,觉察不到机遇所带来的具有挑战的环境,自我效能较低。
2.关键好奇心(Critical curiosity)
喜欢问问题,善于抓住材料的本质总结自己的结论。有效的学习者将建立善于提问的意愿,能够透过表面现象,形成自己的结论。他们很少会不加判断地接受新知识,更乐于面对挑战,常常能够把握学习的自主权并享受学习带来的挑战。
被动性(Passivity)
学习者倾向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容易不假思索地接受外在信息。
3.意义形成(Meaning Making)
通过将所学内容与已经知道的内容建立联系,构造有意义的学习。有效的学习者善于寻找所学内容与已知之间的联系,通过寻找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来理解所学内容。
知识孤立(Fragmentation)
学习者习惯于孤立地理解新知识,更加关注外界对自己所学知识的评价方式,却很少关注知识的效用。
4.创造性(Creativity)
有效的学习者能够以不同的方式看待问题,构想新的可能性。他们敢于冒险获取知识,把玩知识,懂得横向思维,能够进行不同侧面的思考,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利用想象、视觉比喻、图片、图表等去理解新事物。他们明白学习需要目的性和系统化的思考。
墨守陈规(Rule-boundedness)
缺乏想象力,更愿意学习那些具有明确答案的知识,善于解决常规问题,一旦需要创意,他们就会表现出不足和迷茫。
5.学习互惠(Learning relationships)
既能够自己独立学习,也能够同他人一起学习。有效的学习者善于在学习中把握作为社会人和个人的平衡。他们既不是完全独立也不是过分依赖,喜欢同他人一起学习,一起承担困难,把他人当作资源、合作者和情感支撑的来源,同时很清楚有效的学习还是需要自己去学习和探寻。
孤立或依赖(Isolation or dependence)
低效能的学习者有的会过分依赖别人,有的则完全依靠自己。
6.策略意识(Strategic Awareness)
有效的学习者能够有意识地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过程,控制自己的情感,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他们善于判断一个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知道如何纠正自己面对挫折和失望时的失落情绪,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学习并观察结果。
固化行为(Behaving like a robot)
学习者可能会更加关注问题的结果,而不管结果的形成过程,遇事缺少规划性和预见性。
7.顺应力(Resilience)
顺应力将会帮助学习者在遇到迷惑,未知和失败时能够坚持不懈,保持不屈精神。有效的学习者喜欢挑战,具有高水平的坚持力,乐意战胜挫折和挑战,并且不惧怕经常犯错误,因为可以从错误中得到学习和提高。
依赖和脆弱(Dependence and fragility)
倾向于遇到困难立即退却,心灰意冷,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
七个要素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属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要素获得发展,其它要素及个体的学习力水平亦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一。一般而言,我们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力处于七要素“积极面一对立面”的水平之间,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学科教学中,需注意促进学生学习力“积极面”的培养和形成,尽量减少其“对立面”的阻碍,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学习力的七个要素,构成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必然条件。
无锡市通德桥实验小学申报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即参照ELLI关于的学习力的七要素界定核心概念,以课题研究为主要方法开展教学研究。
“综合体说”。美国哈佛大学科尔比(W. C. Kirby)教授(2005)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丰富了学习力的内涵,并出版专著《学习力》,他认为学习力应该是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一个综合体。此外,他提出:学习力还包括兴趣、好奇心和创造等非智力因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