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状元少年 孝名传扬——邹忠倚的故事

(2014-05-09 13:21:23)
标签:

吴文化

状元文化

邹忠倚

孝义故事

惠山古镇

分类: 文史研究

状元少年  孝名传扬

——邹忠倚的故事

状元少年 <wbr>孝名传扬——邹忠倚的故事

黄树生

 

山古镇,绣嶂街头,耸立着一座“人杰地灵”牌坊,讲述着无锡邹氏的高风亮节。在五里香塍,坐落一座“邹忠公祠”,外观不露圭角,然而里面祭祀着大清皇朝第四位状元——邹忠倚。雕花门头上刻着“道乡遗泽”四个大字,堂柱抱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不过,笔者在这里讲述的不只是状元及第的幸事,还有他孝行乡间的美谈。

邹忠倚16231654,字于度,号海岳,江苏无锡泰伯乡(今无锡新区鸿山街道)人,一说西宅人(新区新安街道)。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邹忠倚出生于一个地主兼商之家,天资聪慧,幼时静默寡言,特别喜欢读书。6岁那年,他失去母爱,毕生与父亲相依为命,秉性至孝,是清初无锡第一位状元。

 

富庶江南,素来崇德重教,所谓“世问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耕与读”。 忠倚父亲邹兑金,字叔介,为人恬淡闲逸,不重功名钱财,急公好义,时常接济邻里亲戚,是个在乡里很有学问的大善人,好文学,作杂剧《空堂话》和《醉新丰》存世,平日里对子女教育甚严。他总是按儒家的道德规范,教育自己的儿子,好好学习,来日金榜题名。

邹兑金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清净的读书环境,不受名利诱惑,带着小忠倚隐居浙江德清武康山,远离尘嚣,在茂林修竹深处的“听岁堂”,刻苦攻读四书五经,练字习诗,励精学问。因此,邹忠倚自幼接受到中华传统思想和古典文化的良好熏陶,为人孝友谦谨,对父母讲求孝道。有一次,家里宴请高朋亲友,满堂喧闹,忠倚独坐书房,专心阅读,听而不见,视而不闻,沉浸在自己的诗书世界之中。宾客非常敬佩,称赞此生不一般,毅力超群,未来定有非凡出息。

明崇祯三年(1630),邹兑金参加庚午乡试,高中举人。崇祯丁丑年(1637),他携带盘缠,乘船进京参加会试。一天,途中泊于京口(今镇江市),不料长江突起狂风巨浪,水面上好几艘舟船顷刻间覆翻,落水者无数。邹兑金见此情景,急喊休港,高呼:“救人一命,赏布一匹!”绸布在当时是很贵重的物品,但在人命关天之际,性命第一,救人要紧。邹父的高价悬赏,船工、乘客和岸上的观者纷纷舍身相救,获救11人,捞尸首19具。邹兑金当场兑现布匹、纹银,并在西津渡发起水上救生机制,招募义勇船工,日夜守候,以提供援急救危之用,防备后患。最终邹兑金因携带赶考的布匹、银两悉数捐献告罄,路途上多停留了几天,不得不放弃进京赴考。他对错失晋身良机,一点也不后悔。

这一年,邹忠倚14岁。父亲的慷慨义举,扶危济困的善行,无私助人救危的美德,在他心中生长发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小忠倚从小非常懂事,每天早晚请安,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了一家责任。他经常劝慰父亲做生意要注意休息,保重身体,不能操劳过度。明崇祯十一年(1638),就在母亲去世后的第九年,小忠倚的父亲病倒了,后背上长了一个很大的毒痈。邹兑金整天高烧不退,浑身乏力,而且只能侧身而卧,稍一碰压,就疼痛不已,后来竟卧床不起。小忠倚一连请了三位郎中,用了各种药物,不但不见病情好转,而且毒痈越来越大,父亲疼得浑身出冷汗,连茶饭也不进了。邹忠倚为此十分难过。

一天深夜,邹兑金病痛特别发作,出现了持续性的癔症,有昏迷的迹象,生命非常危险。由于家居无锡县东南边陲的泰伯乡,地缘偏僻,缺医少药,急需到当时晚明最繁华的龙亭(今锡山区东亭街道)延请郎中前来诊治。后宅到东亭来回几十里路,小忠倚立即起身,克服夜寒孤独,独自由乡下直奔龙亭求医。为了早一刻请到医生,为了早一点给病中的父亲带回药,他一路急奔,脚上鞋子掉落也浑然不觉。郎中心疼地看到年少的小忠倚光着脚,脚上划伤的隐隐血印和脚底的血泡,非常感动,迅速配齐了药,并和小忠倚一起,迅速赶到后宅为他父亲医治,及时缓解了父亲的痛苦与病情。

邹兑金的病魔,时刻牵动着小忠倚的心,他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延请郎中为父治病。他想,父亲的病这样拖着总不是办法,非治好不可。有一天,一位远房亲戚来探望他父亲。告诉小忠倚说,离此地50多里的一个村子上有一位老先生,医术高明,家藏偏方,可能医得了你父亲这个疾病,只是那里地域偏僻,交通不便。邹忠倚听后二话不说,步行一天一夜,终于摸到了那位老郎中的府上。然而,人家遗憾地告诉他老先生近日出远门了,要半个多月才能回来。

小忠倚一声叹息,带着无限的惆怅和失望,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来到父亲的床榻前,憔悴的父亲精神不济,不时陷入昏迷状态。他看着那可恶的毒痈比出门前更高隆起了,而且变得透亮,里面居然全是恶心的脓血,仿佛正在肆虐地吞噬着父亲的肉体和灵魂。

小忠倚痛苦地眼睁睁望着凄惨的这一幕,突然想起《二十四孝》中鲜卑人元宏“吸脓治痈”的故事,他毅然决定效仿。只见他清水漱了一下口,底下身子,将嘴对准父亲背上的毒痈,像婴儿吸吮奶头那样用力,最终把里面的脓血全部吸了出来,然后给父亲敷药包扎。自己。脓血吸出后,邹兑金在儿子的日夜精心照料下,病情竟有了好转,不久便康复了。从此,邹忠倚“为父吸脓”的故事便传播开来,他成为江南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父亲病愈以后,小忠倚读书更加刻苦,学问更有长进。清顺治六年(1649),他参加己丑科殿试,高中进士,此后留在京城为朝廷办事。顺治九年(1652),邹忠倚以己丑科进士身份补殿试,不负父望,终于以一手“坚劲整肃”、“劲险刻后,于平正中见险绝”的欧体字及并以《君子怀德论》文章冠绝,一举夺魁,得中汉榜状元,授秘书院修撰。

邹忠倚受父亲影响,为山水宁静所动。当了京官以后,他虽然贵为状元,却淡泊名利,禀性静默,向往闲静归隐生活,不忘布衣之交,依然对昔日友人体贴入微,关心当年学友。他曾邀无锡文人恭旦进京,并资助路费,让他赴昌平参加科考,以图前程。

清顺治十一年(1654),邹忠倚不幸英年早逝,年仅32岁,世人为之叹惜。生命旅程虽短,但其人品和才学却深为世人所称赞。他擅长于书法,其诗文清远闲放,不染尘垢,情景交融,均充满向往山水生活的情趣,遗作有《雪蕉集》、《箕园集》,并流传后世。

受先贤邹忠倚美德的积极影响,状元后代皆有出息,人才辈出。其子显吉、卿森皆是中国画坛名人,佳作丰赡,遗则后世。其孙辈参加科考,大多佳绩不凡。清雍正五年(1727),孙子邹一桂高中丁未科进士,位列第四(傅胪);玄孙邹奕孝也高中乾隆丁丑科(1757)进士,名次第三(探花),……

 

从邹忠倚状元少年时代的孝义故事,可以发现: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引导一个家族乃至文脉的繁衍和发展。可以理出这样一条十分清晰的人文脉络:邹忠倚好学成材,孝顺父亲,恰是父亲崇德重教和舍财救人美德的延续,无疑是中华国学熏陶和耕读传家文化的结晶:邹氏后裔科举题名,书画传世,家族兴旺发达,同样是前辈好榜样的无穷力量。

 

 

 参考文献

(清)邹仁溥.邹氏家乘[M].无锡:中和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卷二.

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车吉心.中国状元全传[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744

王金中中国状元辞典[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1992124

 

状元少年 <wbr>孝名传扬——邹忠倚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