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2013-02-28 09:58:46)
标签:

宜兴山水

阳溪桥

杨巷

古桥

文化

分类: 山水游记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黄树生

 

桥,是一种注定的缘,不只是此岸到达彼岸的过路,还有那过来人浪漫和灿烂的心情。古桥,是一种穿越时代的飞行器,是历史走进现在的阅读路线,从斑驳中触摸和感悟人间沧桑。

伫立溪岸之滨,遥想那边一头,总有一些期待,些许遐想,如桥下潺潺的流水,抚弄着泉石间的青青水草。在水墨江南,桥无疑是一种人文境脉。每一座古桥都是一部内涵丰赡的珍本古籍,那些被历史摩挲光滑的桥栏和石板,犹如一个望族的血脉,生生不息,亘古绵延。每每瞻仰古桥,我的心里总是感受到了一种历史人文的润泽。

据《宜兴县志》记载: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统计,宜兴有石桥约260座;清光绪八年(1882)统计,康乾盛世的阳羡大地上约有桥梁450座,后毁于兵燹的也不少;至民国九年(1920),仅存280座;如今宜兴大概尚存古桥130余座。为什么同在江南,宜兴古桥数量不输于苏州和绍兴,却鲜为人知呢?我猜想,也许因为它们大都静静地守望在乡间野地,像一块块温润的古玉兀自散落着。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因此保持住了自然与质朴,这正是其可贵之处!

宜兴有一座阳溪桥,之所以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中,缘于当年那一场美梦成真的恋爱。AMY是我的女朋友,家在阳溪左岸,当年带我游览杨巷古镇,说是比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南浔更有味道,镇上有一座古桥原生态茕然孑立。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可以用“最炫民国风”来形容的杨巷老街,最让人魂牵梦绕的便是那座单孔石梁的迷你古桥。

其实,古阳溪桥即便在宜兴当地人中,也是一处鲜为人知的老古董,默默地守候在古镇的杨巷河西,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东西走向,桥主体为青石,桥面为花岗石砌筑,荷花纹栏柱,东侧有石阶12级,西侧为15级。据介绍,古桥长18.2米,中宽2.7米,堍宽4米。20033月,阳溪桥被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古阳溪桥不比大运河上的桥梁那样豪放,婉约中却另有一番韵味;虽然没有枫桥夜泊、断桥残雪那么有名,却同样充满鱼米之乡的诗情画意。两块石碑,叙说着过去的时光,默默地踞守古桥东西两头。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壬辰冬日,穿过清晨静寂阴冷老巷子,仿佛翻开了尘封的历史。四五百年的古桥,莫非只是为了等待着她牵手我,一起翻阅弥漫着如梦烟水的翰墨?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杨巷老街曲折幽深,用青石板铺成,凌乱中跌宕着娴雅。年深日久,路面已被先人的足迹磨得铮亮如玉。老街两旁,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座座古宅,白墙、黑瓦、花窗和屋檐下的丝丝雨线,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画卷。

    古阳溪桥敦厚朴拙,造型简洁硬朗,经历几个世纪的风雨流年岿然不动。一种闲适隐逸的乡间野趣,保持着周围环境最原始的关系,一种悠悠古韵在杨巷老街上氤氲着。在老街上行走,仿佛漫步于岁月悠悠的一声叹息,乍见有惊艳的感觉。

 

 

    踩着光滑残破的石阶,我跟着AMY,一步一步,轻轻地走上桥,怕是惊醒沉睡的历史魂魄。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古阳溪桥至今依旧还在使用中,桥面的花岗岩石板很完整,像是活着的历史,石基夯筑在现世的土地上,被岁月摩挲出的印记,不动声色地从历史走到现在,深嵌在与之朝夕相处的人们心间。

    从前的她,曾经在溪对岸?在桥那头?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枯败杂乱的荒草,刺眼的垃圾,古桥就这样宽怀坦荡地承受着。只在中间有一条明显的路,没有阳光的清晨,依旧静默地泛着流年的生命的光泽。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我陪着她,站在桥上寻望四周。古桥附近必有一座新桥,古桥下必有一只旧船。——似乎已成为一个定论的视角。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站在新桥上看老桥。青石累积出的近半个世纪的坚定安然,慈祥中透着些微哀婉的气质。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桥堍的老屋,冬季的瓦花依旧桀骜伫立,如同一只只黑色的精灵日夜守望着老桥,展示出卓然不群的生机。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古代江南的居家大都临水,沿河岸一流排开,随街蜿蜒。老屋和古桥间的河埠头,参差散乱的青石,一如既往执着自己的担当。古桥浸透着桥堍边乡民的眷恋,弥漫着老时光的况味。今天的河水或许不再如从前那么洁净,但依旧有市井的淘汰和烟火。

    古桥并不孤单,毕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好事。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镜头拉近,清晰可见老屋墙畔系船绳的一排突出的石板,依稀可见昔日舟楫往来的商旅繁华印象。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拉远抬高镜头,古阳溪桥的栏柱和桥墩,古朴雅致,还有那荷花纹栏柱刻着淡淡的禅意古桥原有四根栏柱,西南角的已被撞失,但愿只是跌落在溪水中,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中。那残败的一角犹如瘸拐的老人,残而不废,健康地活着。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临水仰视,古桥被流水与岁月冲击,形成巨大的斑驳,那是历史演绎的文化纹理。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古阳溪桥幽静安详,像石缝间的枯草缄默不语。

    杨巷古街上,大部分古宅还是陈年的木板门,商铺和民居和谐地杂居着,陈年的雕花依然精美。推开虚掩的门,是陈旧的家具和耄耋老主人薄如清水的笑意,以宜兴人特有的淳朴和热情,迎接远方的来访者。除了巨大的空寂和刚刚闪出的半米阳光,精致的门框、蜿蜒的木梯、别具韵味的门梁,伴随木桶、搪瓷杯和棱角被磨的光滑的古旧方桌,正静静地位不速之客诉说着历史。或许,偶尔会有一只老猫陪同你倾听,在一旁睥睨着你。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杨巷是苏南城市化边缘的农村,种田养牛,牛草蓝子是留守乡村的老爷爷出门必带的,似乎已经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爷爷见今朝又有远方的游客到来,很热情地打招呼说:“又来拍我们古桥啊,不晓得有多少人来拍过呢!”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浪潮中,杨巷老街正遭受着现代文明的侵扰,被压迫得越来越小,仿佛低眉到了尘埃里去,但不经意间幽幽散发出的岁月沧桑之美,仿佛青青子衿洗尽铅华,那般风情,还是令人难以抵挡。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阳羡茶是宜兴的土产,早在李唐皇朝即开天下贡茶之先。阳溪桥堍的茶馆依然是老人温暖的驿站。古桥两边老屋大都租住着外乡人。在杨巷打工的民工宝宝鲜艳的衣服,总算为老街冬日的冷寂增添了些许鲜活的温暖。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即将归去,回望古镇。古老的阳溪桥在巷弄尽头,犹如跌落在冬日江南的一个潮湿的梦。驻足昂首,远去的阳溪古桥丽影绰约。隔街的老屋,透露着昔日的繁华,在夕阳下回忆着过往,让人感念与遥想。

    伫立桥头,我油然想起杜拉斯《情人》开头的那句话:“我认识你,并且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与那时相比,我更爱你如今备受摧残的容颜……

 

古阳溪桥——水之滨的遐想

 

    一个地域的风貌往往是通过她的建筑直接展示出来的。通过建筑与其周遭的人文景观,人们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沉淀。如果只能选取一个画面、一行诗句来表现江南,那无疑是“小桥流水人家”了。很难想象没有小桥的江南会是何等模样?古桥上的碑铭、楹联、栏柱、桥额等,都是我们后人溯源而上、探寻文化根脉的通道,它们也是江南独特的文化符号,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俗话说:“有路便有桥,断桥则断路。”在江南水乡,修桥铺路历来为士绅崇尚之善举。任何以所谓现代化或者新农村建设的名义,毁灭人类文明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犹如自掘坟墓,好比自己阉割文化之根。假的就是假的,真实的古典文化是不可复制再生的。伪造文物,说到底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诈骗。因为有古桥萦绕在身边,我们的城市才更有底蕴,文化的传承才显得清晰流畅。

    从小巷出来,穿过岁月的风尘,我们走上现代化的大路,在阳巷西桥回望老街深处,恍如隔世。迎面走来几个嬉戏的小男孩让人不由得心情大好!

    且让阳溪古桥安静地偏安在小镇的角落里吧,在镜头下缓缓诉说,用细节,用古朴……

    这样很好,这样也好。

    如今的杨巷,来杨巷游览的行者,更多人知道和走动的,大多是这新桥。我告诉AMY,请别忘记:今天是昨天的继续,惟有古桥才是烟雨江南不变的标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