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江文化特色学校创建研究与实践

(2011-03-08 20:06:06)
标签:

长江

学校文化

特色学校

实践研究

校本课程

分类: 教育科研

长江文化特色学校创建研究与实践*

 

许晓军1 黄树生2

1.江阴市长山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4292.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01

 

【摘要】长江孕育了丰赡的精神文化,润泽着其流域区域特色的学校文化。长山中心小学在新课程背景下,以规划课题为载体,提炼“涵容、坚毅、智慧、创新”的长江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开发长江文化内核的系列校本课程,创设有个性的教育环境和实践基地,开展准田野考察和红领巾研究活动,促进了学校特色文化发展,使灿烂的长江文化融入了师生心灵。

【关键词】小学教育,长江文化,特色学校,课题研究,校本课程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教育之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时代需要。创建特色学校,激发教育主体的潜能,促进个性化的共同进步,为学校自主实现文化创新和校本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同时为社会及事业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智能服务,培养多层次、有内涵的复合型人才

江阴市长山中心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长江文化的教育价值,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长江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为实践平台,积极开展弘扬以长江文化内核的学校文化创建活动,构建富有地域文化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探索校本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与新策略,从特色建设的定位、目标、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实践,让灿烂的长江文化走进学生心灵,提高了学校人文化的办学品位。

 

众里寻她千百度——特色建设的定位

长江不仅仅是一道山水风景,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与灿烂的文化,更润泽着长江流域人民群众的精神与品质。

长山中心小学地处葱郁的长山南麓、奔腾的长江之滨,前身是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年)的崇圣小学堂。这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惊心动魄的渡江战役东线起点就在长山,英雄的故事广为流传。学校中绝大多数的师生,祖祖辈辈生在长江边、长在长江边,与长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有着不解的渊源。孩子们对长江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向往,渴望了解长江,了解长江文化。

基于以上人文地理背景,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依据《课程标准》精神,依托地域优势,充分挖掘丰富的育人资源,决定把“长江文化”定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有机整合万里长江的文化元素和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开发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和乡情教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通过了文史专家和教育专家的科学论证,学校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以红领巾实践活动为主体,研究长江文化的儿童教育价值,着力把学校建成“弘扬长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为品牌的文化特色学校。

 

直挂云帆济沧海——特色建设的目标

肥沃的长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其流域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构成了长江文化的独特内涵,其核心就是“长江精神”。概括长江精神,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长江是宽容的、谦逊的、虚怀若谷的,胸襟博大的,一路上吸纳大大小小千百条河流溪水,最终形成自身的雄壮伟大,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第二,长江是坚毅的、不屈的,认准目标,百折不回,永往直前的。无论前进路上有多少崎岖坎坷、艰难险阻、高山峻岭、峡谷险滩,它都坚定不移,日夜兼程奔向大海,所谓:“百转千回,奔流到海”;第三,长江又是灵动的、智慧的。一路的峰回路转,一泻千里、顺流而下、有张有弛,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在此校本化诠释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长江流域无锡市国际化经济的快速发展,长山中心小学总结了“涵容、坚毅、智慧、创新”的长江精神。在这一精神内核的引领下,学校教师具有精诚合作的胸怀,焕发出探索的激情,充满活力地投身课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学生团结互助,放眼未来,刻苦学习,勇于创新,攻坚克难、一往无前,争做时代新人;学校更加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充满活力和魅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特色建设的实践

长山中心小学在《基于长江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研究思路的规划下,根据学校教育实际,制订学校长江文化创建的实施方案,激励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策略性成果和拓展性实效。

1.营建课程基地

围绕学校长江文化建设这一主题,依托人文优势、整合课程资源,让校园彰显个性文化的教育魅力。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精心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

营造实践研究环境。在长山中心小学校园内,科学地建造了全长70余米的“文明的摇篮——长江”微缩景观,把长江流域具有教育价值的文化元素按比例缩小,直观地呈现其人文风貌。微缩景观的建立,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了“准田野考察”的研究基地,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自主研究长江文化的兴趣。精心布置以“长江文化”为主题、以“绿色长江、人文长江、科技长江”为主线的墙体文化,展现浓郁的“长江文化”校园文化景观,全体学生浸润在充满“长江文化”气息的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接受文化熏陶,激发对长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编撰了《日出江花》长江文化研究实践读本。读本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乡意识为核心目标,体现目标、内容、形式的综合性,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三至六年级每周设置一课时,配备专职教师专事长江文化研究实践课的教学。以教学实践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校特色创建蕴孕课程文化之中,从而引导师生走上个性化发展之路。

建立长江文化网站。创建长山中心小学“长江文化专题网站”,及时更新特色学校文化建设情况、研究动态、成果汇报与总结,并设置网上互动平台,供师生研究交流学习,以丰富、充实、共享研究成果。

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用心构建、精心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凸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的朝气,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不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养成人格,使校园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熏房,提高了学生研究长江文化的兴趣,为长江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激发研究活力

开创研究阵地。为更好地开展好研究活动,在江苏省少年儿童研究会的关心下,学校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红领巾长江文化研究院”。建立“红领巾长江文化研究院”组织机构,建设“长江文化讲解团”、“日出江花记者站”,完善研究网络,为研究工作奠定组织上的保证。依托这一平台,开展长江文化的小课题研究,让学生感到自己是研究活动的主体,使得研究更加投入,有效激发参与研究的热情。根据评定条例,根据研究院员组织条例,选拔热爱长江文化并起带头作用的小院士。小院士们积极参加各项红领巾长江文化研究活动,学习长江文化知识,传播长江精神。通过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习、运用知识,学会分享与合作,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活动中培养了组织协调、综合实践能力,在研究中提高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小课题研究。学生以研究院为依托,申报微型课题,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发展。“长江文化”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活动策略:(1)深化式主题活动设计。如63研究所的《可爱家乡》之《烽火长山》课题小组的“渡江精神伴我成长”系列活动,分为三个递进步骤:“走进历史”——让渡江英雄的事迹荡涤学生心灵;“走进生活”——走进兴澄钢厂、瀚宇博德、社区、渡江英雄纪念馆,感受家乡人的精神品质;“走进自己”——围绕“弘扬长江文化,创建渡江中队,争做“长江少年”。(2)辐射式主题活动设计。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与主题相关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学生自主选择。如“长江三鲜”课题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养殖基地、与养殖专家郑金良对话、亲手拌刀鱼馅、做刀鱼馄饨……在认知家乡水产品的生长过程,认识保护家乡资源的重要性。研究小组围绕此主题开展了活动:为了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我们还将活动分解成若干子课题……(3展示研究成果。各课题小组利用多种形式来呈现研究成果。一场场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一块块设计精美的活动版面、一本本规范具体的实践手册,共享胜利果实,分享研究乐趣。

3.设计实践活动

依托教育科研,融合德育活动。围绕《长江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课题,“长江文化”与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全面开展“弘扬长江文化,创建渡江中队,争做长江少年”的特色德育活动,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精心策划组织各项活动,形成主题序列的教育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个性化的生命成长和发展。

创新经典阅读,整合学科教学。配合校本“经典诗文诵读”和“科学认读”研究等特色项目建设,挖掘与长江文化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创作校歌《长江之歌》,作为《日出江花》校本课程的补充,叩开了“诗意长江”的大门,为儿童打开了一个崭新的阅读视野,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抹上坚实、靓丽的生命底色。

把长江文化的研究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在基本课程中有机渗透“长江文化”,拓宽了研究的领域使得长江文化的研究从“点”走向了“面”,学校的办学特色融于课程活动之中。艺术教育中,设计、开展与“长江文化”相关的教学活动,其他学科兼顾,搞好竞赛活动,让“长江文化”真正涵盖学校教育的每一个角落。

 

小荷才露尖尖角——特色建设的成效

长山中心小学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彰显长江精神,最大限度地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的教育潜力,清晰学校的办学思想,积淀学校的文化精髓,彰显学校的办学个性,师生在研究和实践中获取知识、能力,在兴趣盎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校的长江文化特色教育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首肯。20095月,长山中心小学的“红领巾长江文化研究”被定为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科研实践基地。同年底,学校成功地承办了江阴市特色学校建设现场会,得到了与会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十一五”期间,无锡教育电视台、江阴电视台、《江阴新闻》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引起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我们正一步一步地在这条路上走着、思索着、摸索着。在欣赏一路风景的同时,学校品尝着一路的甜酸苦辣,也收获着沉甸甸的果实,享受着沿途带给我们的快乐。

在长江文化的校本研究中,如何进一步提升学校特色文化品牌,需要做深入思考和实践。长江文化的实践研究,让每一个参与研究的人都切身感受到研究带来的快乐与发展,并在发展中享受着学习的乐趣,灿烂的长江文化融入了师生心灵,素质教育在创新实践得以内化和升华。

 

发表《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10年第12期

 



*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长江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主持人:陆建华,项目编号:D/2009/02/060)和《以吴文化为内核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主持人:黄树生,项目编号:B-a/2008/02/031

[收稿日期]2010-09-03

[作者介绍]许晓军,男,江苏无锡人,江阴市长山中心小学教师;黄树生,男,江苏无锡人,博士,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