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齐王庙漫游记

(2005-09-20 16:06:19)
标签:

苏州旅游

安齐王

庙宇

道教

文化考察

分类: 山水游记

安齐王庙漫游记

 安齐王庙漫游记

黄树生(苏州大学2002级博士研究生)

  

出苏州市汽车北站,沿护城河左行四百来米,波光潋滟中有一座老庙枕水而筑,大门气势雄伟,门楣上吉祥图案的砖雕,精美细致,氤氲着一股浓郁的道教神韵,观赏之余令人赞叹不已。古色古香的门楼上倒挂一竖匾,额云:“翊圣明王”;山门和东、西两翼小门的上方古砖分别镌刻着“修文货筏”和“扬仁”、“惠庥”八个阳文的楷体大字,雄浑庄严,道味涵泳。大意是劝诫世人去恶扬善,厚德载物,修性、修行、修文。

这是苏州市里重建的一处祭祀土地神的道观胜地——“安齐王庙”,去年因护城河景观改造,在原址的基础上整体后移了五十米。在明代,苏州市共有两处“安齐王庙”。一曰:“里安齐王庙”,始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清同治年间重修,原来在北园西蒋家场30号;一曰:“外安齐王庙”,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清同治、民国年间重修。遗憾的是,前者已毁灭,遗迹荡然无存;后者即现在东汇路68号旧址上重建的老庙。

春日融融,清流淙淙,芳草萋萋。阳光下,古庙像一位仁慈的长者,和颜悦色地坐在宽敞的大马路边,欣赏匆匆忙忙的行者,默默地观察人世间涌动的物欲。就在他的眼前,几百年的风云吹散了几何繁华,几百年的碧波流逝了多少铅华。可是,老庙依然故我,心静如水,仿佛在诡秘地微笑着什么,或许在深思什么天道哲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凡夫俗子的我,自然难解其中真意。再从古庙的题匾上分析,这里无疑供奉着一个尊号“翊圣”的神仙,但是究竟是“翊圣真君”、“翊圣元帅”,还是“翊圣将军”,抑或别的什么神仙,也是不得而知。

重建的安齐王庙古风依然,倒是一处相当纯粹而正宗的道教胜迹,肃穆的宗教气氛令人生威,不似别的地方那种“僧不僧,道不道”的混杂的浊味。庙不大,只有一落二进,香客和游人一步跨进大门,倏然从熙攘的人间顿时进入了宗教的肃静,这里犹如一个微型的道教文化展览,可以买到有关道教知识和安齐王庙历史的书刊,还可以浏览到一些道事醮斋的威仪、法器和乐器等;院落中一座人面狮足的“唐相府”的宝鼎,气魄非凡,直刺云天;配殿西厢中南、北大老爷俩夫妇,不拘言笑,正襟危坐,紫红色和金黄色的服饰上的蟠龙图腾,生动威严;东厢中供奉的是财神、观音和王灵官诸神;大殿正厅堂端坐着的即是“安齐王大老爷”,只见他器宇轩昂,一本正经,大概是在处理公务吧;二进和后院是神仙们休闲和安寝的生活区。

主持安齐王庙教务的李盘根道长是一个年轻人,但看上去清风道骨,修行不浅,是一个熟悉宗教的热心人。他告诉我说:安齐王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土地庙,所祀之“翊圣明王”是后唐人氏,曾经是一个“有功于民”的老爷,至今香火鼎盛。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国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神仙方术,创建于东汉末年。在古代,祭祀土地神可是一件非常庄重严肃的“大事”,比如动土、造房、迁徙等,是一定要事先烧好几个菜,点上香烛,跟“土地爷爷”打个招呼的,或延请道士“驱邪降福”,以保居家平安、家人健康。

李道长还向来者娓娓讲述了很多关于道教的渊源。他介绍说,明、清两季,苏州的道教是非常盛行的,繁荣得很。土地神几乎一个村落一座,全市有好多个,有指实姓名的,也有不指实的。只要是为人民做过好事的、办事有益于人民的,老百姓就造庙立像来纪念他的功德。

我听了很希奇。我以前知道城隍老爷不是世袭制的,一般任期为三年(当然也是可以连任的啦),听说还是由龙虎山天师府札委的呢。而土地爷却是终身制的一神一庙,足见千百年来老百姓还是非常讲究实惠的,他们拒绝虚张声势的政绩工程,渴望的乃是良吏贤达造福黎民的清明政治啊。

回到苏大,我一心想弄明白那个“翊圣明王”究竟是谁?他凭藉何德何能,在风景秀丽的小桥流水之区独踞此庙、独享烟火呢?我查阅了吴地相关的宗教遗产资料,也没有得到准确满意的答案。清朝张霞房著《红兰逸乘》卷四,称:“安齐王之姓安”是“旧俗相沿”,可惜不能考证。同邑学人顾颉刚是“民俗学”专家,所言也是一团迷雾:“大云乡的安齐王,……等。这些神是如何成立的,是否由于天师的委派,还是由于民众的拥戴,实在很有研究的价值。”

不过,我翻阅明版《正统道藏》等典籍得知:唐中宗时,皇后尊号曰“顺天翊圣”(《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145页);宋初即始奉“翊圣”之神。嗣后,宋太宗建“上清太平宫”供奉此神,并诏封为“翊圣将军”;接着,宋真宗加封为“翊圣保德真君”;宋徽宗加封为“翊圣应感储庆保德真君”(《宋史·艺文志·翊圣保德传》)。从此,“翊圣”与“天蓬”、“天猷”、“真武”并称为四圣真君。也就是说,历史上选用“翊圣”字号的人物无一不是帝王,即使是勋业卓著的名将良相也无缘涉此荣耀。由此分析,安齐王庙的大老爷所以生前受人爱戴,死后受人香烟,肯定是一位勤政亲民、曾经造福一方的“好公仆”,至少不会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庸吏吧。

还有一件关于“翊圣明王”大老爷的趣闻,我觉得挺好玩的,不能忘了告诉大家:封建时代的安老爷,虽然日理万机,生活中其实也是挺“腐败”的。在古庙公堂的后面,安置了两张大床,还有龙凤锦被,马桶、盥洗器用等也一应俱全呢——因为安老爷娶了两房太太,好在平日里如妯娌和平相处,服侍老爷办好公务,倒也不失风雅。在我的印象中,除此之外,好像只有相城区香山南麓的吴王土地庙里,夫差享此“艳福”,也有二妃侍侯,而且宋范文穆公还作诗赞。

参观安齐王庙很方便,你可以像我一样沿河溜达,顺路造访,也可以乘坐70路公交车直达庙前。我想,大概初一、十五日,或者恰逢什么道教节事,可能是土地庙最热闹的日子,届时居士、信众云集,道士吹弹打念,设坛打醮,说不定还可以欣赏到一场清脆悠扬的道教音乐会呢。

我向来主张从文化的视野去认识宗教,从遗产的角度谈保护古迹。我以为,撇开其中的迷信成分,就以祭祀土地神说开,凡人有所敬畏,不敢随意动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并非尽然坏事;再者,道教的典籍和仪仗、道教的丝竹音乐等等,也不失为祖国的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旅游资源啊!

临走的时候,我建议李道长,在土地庙的门口不妨树立一块石碑:“安齐王庙,始建于什么朝代,重修于什么年间,再建于某某年。”以此告示行人: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这一个学习历史和接受宗教文化洗礼的良机!呵呵!

 安齐王庙漫游记

 

2005416日星期六

发表在《东吴研究生报》2005年4月2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雪浪本山茶韵
后一篇:感悟春雨周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