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绿色(green)之象徵的中西方文化比较

(2007-09-03 22:58:08)
标签:

杂谈

分类: 英语教研

绿色(green)之象徵的中西方文化比较

黄树生/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现代抽象派艺术的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在所著的《论艺术的精神》(On the Spiritual in Art)中指出:“色彩直接影响着精神”。美国学者阿思海姆在他的《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的表达情感。”反之,人类情感世界的缤纷色彩也造就了颜色在各国各民族文化象征意义的多元化,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对颜色的崇尚或禁忌。这种精彩的多样性产生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和审美心理,它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因此可以说颜色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在人类语言里,记录颜色的符号——颜色词产生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情感性的描述,经过阅读者个性化的理解而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有趣、幽默、亲切、多彩。本文主要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漫谈绿色(green独具的不同文化内涵、文化意蕴及文化价值,并探究其确切的语言意义和特定的象征意义。

1、本义相近,文化共识

太阳光投射到地球上的光线中绿色光占50%以上。绿色位于物理学光谱的中间,人眼对绿色的反最平静在自然界中,绿色是植物色,又称生命色,是大自然中植物生长、生机昂然、清新宁静的生命力量和自然力量的象征从心理上,绿色令人平静、松驰而得到休息,常常使人联想到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无论在中西文中,绿色的这一人文象征意义在各民族文化中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

看到嫩黄的绿色,人们感觉到春天的来临,植物发芽生长,让人似乎看到江河湖海、绿色的田野、森林。由于绿色象征着生命、生机,代表青春、活力、希望等,因而现代汉语里由“绿”派生的词语大多与植物、农业有关。如:“绿洲、“绿肥green manure)、绿地green belt)、绿野green field)、绿茸茸luxuriant and bluish green)、葱绿dark green and lush)、绿水青山,等等。同样地,西方文化中的绿也不仅指一种植物的生命色(green),也表示跟绿色有联系的事物,如:green corn(嫩玉米)、green crop(青菜)、green grocery(绿色水果业)。

此外,绿色还表示和睦、发展、安全等意义,也是世界公认的信息。如绿色橄榄枝用来象征“和平”,医生一般都穿绿色工作服实施手术,交通信号中的绿灯(green light)表示人和车可以安全通行,“绿色食品”是当今各国商家宣传其产品最具魅力的一招,还有“绿色邮政”、“绿色GDP”等。

绿色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清丽恬静的,古人由此联想到青春韶光。因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常用绿字来描写年轻貌美的女子,如:唐朝诗人杜牧《阿房宫赋》里写道,“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绿云”即指青春女子黑润而稠密的头发,此处借代宫中正当豆蔻之年的女子。这种由于视觉本身的通感变色而造成的颜色词所指意义与语用意义的不对应在汉语中相当普遍,在其它语言中也并不鲜见,因为“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它是具有世界性的。又如:“红男绿女”,以“绿窗”指代闺阁,“绿鬓”引申为青春年少的容颜,“绿媛”指有乌黑头发的美女。

杜牧还有一首《叹花》诗云:“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籍,绿叶成荫子满枝。”绿叶成荫(young mother of many children)的原义比喻绿叶繁茂覆盖成荫,这里的意思是诗人见14年前所喜爱的少女已嫁人生子,不胜感慨。宋代词人李清照在《如梦令》词里写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时倾倒了多少才子佳人。绿肥红瘦,原意指作者酒后醉眼惺松时看到绿叶茂盛、鲜花渐萎的朦胧视觉印象,而引发的悲切伤感,联想到情愫万千的爱情,在岁月流逝中慢慢地枯萎了。类似地,绿暗红稀也是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转眼是绿暗红稀,听声声子规……”元明杂剧《东篱赏菊》第一折中有方才个绿鬓朱颜青春子,不觉得暗中白了少年头。绿鬓朱颜:黑色鬓发,红润的面颜,形容青年人的容貌,用来夸奖女孩子最好不过了。

在英语中,也有同样的表达,绿色象征着青春、活力,如in the green wood(在青春旺盛的时代)、in the green(血气方刚)、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绿色同样还表示新鲜,如green recollection(记忆犹新),keep the memory green(永远不忘),a green wound(新伤口)。英语中还用“绿手指”(green fingersgreen thumb)夸张地形容一手高超的培育花木、蔬菜等植物的园艺技能。

德国物理学家赫林认为,色彩刺激对人的身心起着重要的影响。人的眼睛最适应绿色光的刺激。阿思海姆说:“绿色唤起自然的爽快的想法。”绿色比较平和,还可以治疗人类的精神性疾病。有人举例说,伦敦附近泰晤士河上的黑桥,跳水自杀者比其他桥多,改为绿色后自杀者就少了。

2、引申有别,文化差异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伦纳德·布隆菲尔德(LeonardBloomfield)说过:“外语中的任何一个词或句子的意思总是有别于本族语中一个近似的、相应的词或句子。”中国哲学讲求“玄虚”。先秦时的颜色词就已经与古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因此绿色生成的象征意义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而西方哲学相对来说比较“务实”,讲究科学理性和真实精确,其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比较直接,一般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更易追溯其语义理据和逻辑理据。

例如:红色(red)历来是汉语言中褒义色彩最浓的一个颜色词,表示富贵、喜庆、成功的吉祥。在西方,红色被认为是奔腾的“生命之液”——鲜血(blood)颜色。一旦鲜血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也就凋谢。red使西方人联想到狂热、激进、革命和危险,在文化中产生了一种颜色禁忌。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中国经典《红楼梦》时,由于意识到red可能使现代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流血”,所以采用小说原来曾使用的书名《石头记》,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在中国文化中,绿色从其基本涵义衍生出很多“神似”的象征,令西方人往往很摸不头脑。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盘古开天,天地万物都是经由五行相生相克而形成,五行乃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环环相扣。绿色是“木”的符号,居五色之首;而木论方位代表东方、论季节时令代表春天、论天干代表甲乙、论地支代表寅卯。也就是说,绿色象征着青春朝气,万物生长。按所谓“九星吉凶”说,四绿木应文曲之宿,“四绿星当运主吉”、“四绿星失运主凶”。又如:宋代词人周邦彦《满庭芳》:“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绿”在这里指代春天的潺潺流水。

在中国古代,绿色象征地位低微,西方人对此更是莫名其妙。如汉朝时的仆役着绿帻,唐制六、七品官吏服饰的颜色为绿色,明制八、九品官服为绿。元朝以后凡娼妓都得着绿头巾,以示地位低下。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绿色还有一种两重性的表述,它除了表示义侠外,还表示野恶。这是因为在人类初始时代以及其以后的漫长生活过程中,人类借助绿色保护自己,赖以生存下来;但同时,绿色也保护着人类的天敌及其它猛残的食人动物。这样一来,义狭是正义的,如人们泛指聚集山林、劫富济贫的人为绿林好汉;恶野是邪恶,所以旧时也指绿林为占山为王、拦路抢劫、骚扰百姓的盗匪。

英文中的green表示幼稚、没有经验,相当于中文的“新手”。如a green hand(生手),as green as grass(幼稚),a green horn(容易上当的糊涂虫)。再者,与中国人的“红眼病”不同,西方用绿色象征妒忌,如:the green-eyed monster(妒忌),green with envy(充满妒嫉),a green eye(妒嫉的眼睛)。

beryle”的本义是一种绿色的宝石(Be3Al2Si6O18),西方人用它耀眼、迷人的色泽引申为高贵的“绿色”。而中国文化中的绿宝石或美玉则具有快乐、满足的意思,可招正财,贵人襄助。

从物理学分析,绿色是黄与青混合而成的温色。英语中有a green winter(温暖的冬天)的说法。green power表示“金钱的力量”,中国似乎也没有这种文化信息。另外,绿色是伊斯兰教的传统颜色。穆罕默德在圣训中称水、绿叶、漂亮的脸孔是三样美好的事物。伊斯兰教国家的国旗大都是纯绿色的元素。

3、望文生义、文化误读

颜色词的文化象征是约定俗成的。只有对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知晓,或结合着这一背景去了解,才能正确把握该词的象征意义所在。否则,其象征意义或者无法理解,或者被武断误解。无知绿色(green)的汉文化象征而造成的尴尬,最典型莫如英文的“绿色的帽子”(green hat)与中文的“绿帽子”(cuckold)之文化误读。

有这么一则笑话,中文老师要求用绿色一词造句,一位外国留学生写道:我喜欢戴绿帽子。”这令老师哑然失笑。这位学生不知道在汉语里,“绿除了表示一种颜色本义,还指因妻子的不贞而使丈夫受辱的贬义。

以“绿帽子”作为一种惩罚标志大约始于唐代。唐人封演在《闻见录》里记载:不加杖罪,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同时唐代乐府妓院的男人头上都戴着绿纱巾以示职业身份。元代官修《元典章》规定娼妓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刘辰《国初事迹》记述明初朱元璋对南京娼妓家男子也规定必须头戴绿巾,明洪武三年他还下诏令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由此,绿帽子的恶名一直流传至今,成为那些被蒙在鼓里或默许妻子不贞的男人的代名词。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拓宽学生的文化的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意识”已被列入英语教学的内容标准和目标要求。在学校外语教育中,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真切地了解产生与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并把握和细究颜色词——如绿色(green)的文化解读,包括许多微妙、特定的象征意蕴,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培养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也应该是其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有效教学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