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色戒张爱玲情色 |
分类: 文史研究 |
解读电影《色·戒》中“色”与“戒”
黄树生博士/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2007年度最热门的华语电影,大概非《色·戒》(李安导演,梁朝伟、汤唯主演)莫属!媒体渲染炒作:“男人看色,女人看戒”。就这么简单吗?非也!因电影涉及到的相关历史人物且部分情节在一些国家遭删节,引起极大争议。
这部长达二百分钟的轰动电影《色·戒》,改编于张爱玲1953年开始构思、1978年4月11日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上发表的一篇不足二万字的“同名”小说《色,戒》。电影和小说的故事内容基本重叠,但电影中增植了一些剧情,并且通过男女主角的激情表演将视觉效果极致化了。
尽管张爱玲一再否认,她的小说毋庸讳言脱胎于1939年底的“郑苹如刺杀丁默村事件”。从真实事件到小说再到电影,这个“美人+暗杀”的故事正在经历第三重的改写……
故事倒并不复杂:几个蓬勃着民族义气的知识青年派出女学生王佳芝扮成少妇“麦太太”,假装因香港沦陷搬到上海从商,施展美人计欲刺杀汪逆特务头子易先生。在成功将他引到一家珠宝店之后,剧情却戏剧性地发生了逆转——王佳芝在易先生为其买“鸽子蛋”钻戒的过程中,深受感动而莫名其妙地突然改变初衷,示意易先生逃走。然而仓皇脱离险境后,易先生却命令封锁珠宝店一带,将这群年青人赶尽杀绝。
著名学者李欧梵认为:“改编后的《色·戒》比张爱玲的原著更精彩!它也使所有改编张爱玲小说的影片逊色。”小说作者涂涂写写三十年,却是一个藏的比露的多得多的东西,太多的欲言又止,太多的语焉不详,太复杂的情感,太暧昧的态度。李安电影并非只是在忠实于张爱玲的原著,他是在设法忠实于一段灰飞烟灭的历史,把张爱玲晦涩、隐藏的东西继承发展,发扬光大了。
这部小说和据此改编的电影如同张爱玲的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大致反映了张氏一贯缺乏常人“忠奸意识”的爱情观——、“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张爱玲:《惘然记》自序)
不过,小说和电影在标题上毕竟有一个小小的标点差异:张爱玲原著小说标题是《色,戒》,即中间用的是逗号简单分隔一下,但这一表示前后承接关系的逗号隐含的学问非常之大。张氏将“色”与“戒”区隔开来,可以增加很多想象空间,包括整篇小说,字里行间都有很多想象空间。可以理解为:故事主体先是迷于“色”,然后告诫来人——此“色”当“戒”!李安导演的电影标题则改为《色·戒》,“色”和“戒”两字同样使用了分隔,不过用了一个表示平列关系而无主观侧重的标点符号以示分隔。
值得提醒受众的是,电影《色·戒》的标题翻译英文把握得非常准确、到位:《Lust· Caution》。笔者在这里简释如下——
Lust——强烈的性欲,淫欲。在西方文化中,lust表示为“不可控制的”或者“与爱无关的”不可饶恕的淫欲。
Lust is one of the SEVEN DEADLY SINS. 淫欲是七宗罪之一。
Caution——(为避免危险而在心理中或行为上的)谨慎,警告,告诫。
11月20日晚上,笔者应邀在无锡“新世界影城”看了删节本电影《色·戒》和威尼斯电影节完整版网络电影之后,又复习了张爱玲的原著小说《色,戒》,发觉电影的话语蕴涵超越了小说的文本,比小说更添富有精彩的“合理”内容。
电影《色·戒》中存在着色彩一般的隐喻。“色”是“色相”,代表着人生的七情六欲,还有感官世界;“色”是感性的“色情”,是鲜血的猩红,生猛鲜跳,汩汩勃勃,祭坛上的牺牲……
“戒”是理性,是死亡的黑色,是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陷阱提示;电影中的“戒”还代表故事中很关键的那枚戒指。
这里,无论是“色·戒”、还是“色,戒”,“色戒”都不是佛家语中“戒色”的法义。
性爱是电影《色·戒》里中的关键亮色,所有的戏剧矛盾和紧张无不源于此。王佳芝着了色相,动了真情,在杀敌、诱杀和被杀之间打滚挣扎,然后那情却也不是一般浪漫小说里的纯纯的爱,而是感官的性爱。头一场床戏中纳粹版的暴虐凸显“权势就是春药”的主题,但王佳芝的身体到底还是接受了这种野蛮然而刺激的性体验,自云“事实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因此,在其后的床戏中,正如张氏原著小说所言,“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两人身体之极尽缠绕交揉而神情之极尽控制紧绷,充分呈现了两人对自己、对命运的态度:易先生对战事早有坏的预感,知道自己前途堪虞。王佳芝更是走在火烫的刀山上,命提在手里。两人的表情有绝望的神色,性爱成了两个亡命之徒的唯一救赎,也是最后一搏;加上一张床外面的世界是狼犬和手枪,暗杀和刑求,阴雨绵绵,“色”与“戒”在这里做最尖锐的抵触对峙,戏剧的张力拉到接近断裂边缘。王佳芝因为性的享受,淫欲的满足,最后对易先生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肉体的强烈感觉,而背叛大义,背叛她的同志。这,才是真正的离经叛道,才是小说和电影中关于“色”与“戒”相互作用的真正的强大张力所在。
李安还解释“色”为情感上的野心。两性在张爱玲的世界里逃不掉是“虎”与“伥”的关系。王佳芝和易先生角色很吊诡,易先生把一枚“戒指”圈在王佳芝的手指上,究竟是易先生施“戒”于王,还是王是易先生的“戒”,恐怕是一个辩证关系、互为连环。张爱玲在小说里说,这两人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笔者分析,就权力的掌控而言,易先生是“猎人”,王佳芝是“猎物”;就肉体的释放而言,王佳芝可能是“猎人”,易先生是“猎物”。
电影《色·戒》前三分之二部分的精彩在“色”上下功夫,接近尾声方慢慢走入“戒”中,终极才亮出毁灭性的“戒”。
在电影中,“色”到底是什么?色是斑斓的世相,是贪婪的欲望,是妖艳的女色,是男女之间的性吸引,是满足感官的性享受,是……
如此浓烈迷惘的“色”,才会有危险而肃杀的“戒”。
那么。电影主题之“戒”究竟指示什么呢?除了那致命的6克拉的“鸽子蛋”钻戒之外,更是指如履棒薄冰的谨慎,指对险恶情境的先知自觉,指自我贪欲的克制,指是非曲折的甄别,指处世规范的自我告诫,……
中国有一句千古传承的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然则,好色与好淫其实是两个相干但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心理性的愉悦,后者是生理性的行为。生活在中,英雄与美女的彼此爱慕,帅哥与美女的一见钟情,平民百姓之间的倾情心约,只有无悖于时代道德和国家法律,这种如月梦之蓝的“色”、如热血之红的“色”,难道说不应该有光明正大的存在理由吗?!君不见:历史上诸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莉叶的爱情悲剧,哪一对不是因所谓的情色之故,而以反人性的“戒”而起杀机?无情之色的无耻行经,理当遭遇公德的鄙视;但是,有色之情的浪漫,又何辜之有呢?
笔者以为,君子也罢、淑女也罢、黄昏之恋也罢,真正应当要“戒”的——是Lust之“色”的诱惑,而绝不是Love之“色”的灿烂!这种“戒”,才是符合人性和社会伦理的“戒”!
如是吾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正觉悟这一点,乃获得了真正的人生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