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严氏私立经正学堂——江苏省第一所乡村新学校

(2009-02-13 17:09:24)
标签:

无锡寨门

科举

新教育

经正学堂

乡村学校

分类: 教育科研

 

严氏私立经正学堂——江苏省第一所乡村新学校 严氏私立经正学堂——江苏省第一所乡村新学校

严氏私立经正学堂——江苏省第一所乡村新学校

黄树生(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内容摘要] 西学东渐,创办新教育是民族复兴的时代潮流。在清廷明诏废止科举前三年,寨门严氏乡绅开办私立经正学堂,施行有条件的义务教育,这是无锡地区最早的新式学校,也是江苏省第一所乡村学校。经正学堂文脉渊源,课程规范,教育业绩辉煌,在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篇章。

[关键词] 无锡寨门;新教育;经正学堂;乡村学校

 

在无锡城东北乡,有古镇名寨门,名闻遐迩,其渊源与张士诚抗元有关。史载:元末名将莫天佑驻黄玫山,安营扎寨,练兵点将。点将台遗址在山上祖师殿庙前,为锡北古迹。明中期,寨门逐渐形成竹木工场、南北货、茶肆、中药铺、酒坊、客栈等商事店铺,发展成为江南小镇。

锡北寨门为严氏望族聚居地,按清同治癸酉(1873)重修《严氏宗谱》记述,系“汉光武之故人”[1]汉高士严子陵后裔,派衍桐江,自苏州甪直再徙居无锡。清乾隆十八年(1753),寨门建严氏祠堂和义庄。[2]

古镇寨门历史悠久,文脉昌盛,严氏家族世代尊儒重教,耕读传家。清同治八年(1870),二品衔光禄大夫严紫卿[]戎马余暇,积极考察农桑,“弘庠序之教,以式多士”[3]。丁忧守制期间,在老家开辟“课桑庐”,请人辅导族人乡民栽桑养蚕。严氏从古槜李(浙江嘉兴)购买3000株桑苗,在寨门湾里形成无锡地区第一块成片的桑园,开桑蚕职业技术教育之先,在全省历史上也是罕见盛举。[4]

在科举风行的晚清,寨门严氏义庄兴办书塾,设塾延师。为指导族中学子进城应试,家族特地在无锡城中东林书院附近的书院弄摇车湾建造“严氏试馆”(俗称严寓里),以供读书、备考和食宿之用。民国15年(1926),教育界进步群众组织——无锡县小学教师联合会成立,处理日常事务的总部办公室就设在严氏试馆,现为无锡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

在严氏家族的引领下,寨门乃至锡北地区的好学后生屡中秀才举人,无锡乡间读书之风日盛。

 

晚清中国,特别是鸦片战争后,科举教育制度的积弊充分显露,西学东渐成为维新变法的当务之急,并形成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至甲午惨败,天下愕然,群起而寻其因,遂集矢于八股和科举。于是,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书院,兴学堂,“壬寅学制”颁行天下,提倡新学。三十一年(1905),明诏正式废止科举。

在封建科举时代,乡村普遍设有社学、义学和私塾,与正规的府州县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毋庸讳言,这个体系对乡村文化教育普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废止科举后,旧的教育体系一下子解体了,而新的教育体系一时又无法构建。最初的学堂都设在州(府)、县以上的城市,乡村子弟面临无学可上的局面。旧的教育体系中,启蒙教育在乡村占了极大比重,而一旦没有了启蒙教育,乡村子弟就很难考进城里的学堂。当时即有人指出了这一问题:“科举之弊,近人详言之矣,而其中亦有至善之处,则公平是也。今学堂学生,近城镇者入之,僻远不与;有势力者入之,微寒不与。”[5]

科举制被废止的时代,不仅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发生剧烈冲突的时代,实际上也是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渐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取代的时代。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即使苏南地区民族工商文明的曙光初现,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便指出:“当这个制度以及由这个制度而带起的整个文化,被那无情的进化和历史破坏推翻时,这实在是一件最大的不幸。”[6]实际上,废科举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绝大部分区域形成了乡村教育的断层和真空的客观事实。

寨门严氏宗祠,又称六祭祠堂,修于康乾盛世,建筑宏伟、宽敞,大门口有一对石狮子。饗堂(五间厅)中央供严子陵神位,上悬晚清名将左宗棠题赠“山高水长”的横匾,据后人回忆,每一个字都比八仙桌还大,红底金字。厅中有许多名人匾额和楹联。有一副抱联意境非凡,大气凛然:“让他高士千秋,阿谁天下论交,神仙作婿?分得富春一脉,依旧溪光如画,山色宜人”亦为左氏赠墨。创办学堂后,五间厅中又增添了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褒扬的“敬教劝学”匾额,褒奖严氏办学有方。[7]祠堂前场,耸立着一座勒刻“圣旨”两字的石牌楼(贞节坊),气势恢弘。

处在清末“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8],江苏省金匮县[]怀仁区怀仁乡(今无锡市锡山区锡北街道张泾镇)寨门严氏首开乡村新教育风气先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严氏私立经正学堂”(今无锡市寨门小学前身)在书塾的基础上,“扩而充之”,正式挂牌招生,这是无锡地区继竢实学堂(今无锡市连元街小学前身)和三等公学堂(清末歇业)之后创办的第三所新式学校,早于清廷昭告天下废止各级科举考试三整年。同年夏历九月初九日(1010日),正式开学上课,早于无锡、金匮两县改制东林书院为学堂一个月。考证无锡市和江苏省教育发展史,严氏私立经正学堂是江苏省在乡村创办的第一所私立新式学堂,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实验西式新课程的学校之一。

同年晚一些时候,留学日本的近代教育家胡雨人与兄合作,共同创办——“胡氏公立蒙学堂”,校址在无锡城西北乡的堰桥村前,首创单级独教的复式教学法。次年(1903)秋季,寨门近邻的泾皋学堂(今张泾实验小学前身)成立。

 

严氏私立经正学堂的创办人是锡北寨门一群热心教育的严氏乡绅,首倡人为前清举子严毓芬[],首任执行校董。附议兴学的宗亲还有严紫卿、严伯英、严士俊、严宗浚等,并任校董,其中“弘庠序之教”的紫卿公和“德方而行纯”的伯英公两贤达像赞,均为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的“邑后学钱基博谨题”。学堂校址在寨门镇东南严氏义庄家祠新建西式楼房,面南背河,围以园林。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月,金匮县咨部核准严氏私立经正学堂立案。金匮县知事(县长)张宝泉亲写“经正学堂”匾额,派人专程送至寨门严氏。王世源被聘为学堂首任总教(即校长)。

经正学堂的校名,由邑绅取《孟子》章句而命名。孟圣人有言:“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9]意思是说:有品德的人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让一切回到正道罢了。回到正道,老百姓就会振作起来;老百姓振作起来,也就没有邪恶了。为规范办学行为,经正学堂制订了《章程》,确立“本校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授以国民道德之基础及人生必需之智识技能为宗旨”。[10]

校董严毓芬无疑是一位深思熟虑、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亲笔题书“勤朴”两字校训,并做内涵诠释,并制成大幅横匾,高悬于经正学堂的大礼堂正中。

 

不匮,逸豫匪慕,寸阴若金,期无虚度。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物理如斯,守之莫厝。朴之为义,浑厚质,如锦尚纲,如玉在璞。悃无华,大圭不琢,遵道而行,请自今朔。

——“勤朴”校训[11]

 

严氏私立经正学堂,传统国学的精髓还是着力弘扬的。开办之初分设“蒙学馆”和“经学班”两级编制。其中,第一届招收蒙学馆学生16名,经学班学生22名。后因学生不足,一度停办。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行组织,续办初等小学堂。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元年(1912)经正学堂增高等科,更名为“严氏私立经正高等小学校”,7年(1918)又添幼稚班。以后,学堂规模逐步扩大,学生逐渐增多,严氏义庄又拨款在祠堂旁建造了高大的教育楼和钟楼。13年(1924),私立经正高等小学增设初中班。严氏私立经正学堂的女子教育开始很早,几乎只为本族服务,开办前20年间只招收过1名蒋姓女子。

朝廷正式废止科举后,经正高等小学校一心追随“欧美新潮流”[12],课程设置齐全,迎合时代发展需要。学校设“高等科”和“国民科”,前者修业时间为三年,后者四年。高等科必修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国画、唱歌、体操、农业、英文等课程;国民课减历史、地理、理科、农业、英文,而增乡土课程。学校选用的教材内容较深,教学要求极严。为了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学校添置了各种必需的教辅材料和实验仪器设备;设立图书阅报室,藏书数千册,供学生借阅;还开办贩卖部和俱乐部,让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开展文娱活动。学校规章制度健全,师生遵行“勤朴”校训,纪律严明,学风蔚然。

严氏素有耕读家风,新学肇始即在宗族内施行义务教育。义庄规定:严氏适龄子孙(包括女性)必须读书,入经正学堂读书可以免缴学杂费,但外姓者入学经费自理,特殊困难可以申请补助。义庄《章程》还规定:严氏子孙在经正学堂肄业后,如升入中学或大学深造,义庄每年分别补助银洋十元、二十元,受补学生每学期应将成绩报告书交值年正董查验后盖章发还。[13]

西化的新学堂与旧式教育不同的是,课程多,学生多,教师多,成本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正是那个时期新教育举步维艰的困难之一。清宣统年间各地连续发生“毁学风波”(如无锡县竢实学堂等)的背后,几乎无一不是隐藏了一个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限制了新学堂的发展。经正学堂在严氏义庄的支持下,每年办学经费除由严氏书塾及义庄、六祭仓房三家公账共同负担。

在清末民初,开办新学堂面临的一个重大困难是师资匮乏。经正学堂创办伊始,选聘了当时在苏南地区有较高儒学威望和较高新学文化的开明人士到校执教,先后由王世源、摩子襄、王翰秋等任校长。民国元年(19129月,无锡乡贤薛明剑亦到校任教。按无锡师范学校创始人顾述之的分析,正是由于经正历任校长和教师“人人视学校事如家事,视一校之学生如己之弟子”,故而“学校必皆卓然,而有成绩相表现”,“致学校于光荣灿烂之境也”。[14]

经正高等小学校的校园中,假山叠起,池沼清幽,花坛点缀,环境安静。古典的欧式钟楼,耸立在俱乐部北侧,有音乐旋律的噹噹之声,传送着全校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勤业信号。校风良好,教育质量优胜,名声鹊起,各地学生慕名而纷至沓来。除了严氏弟子和锡北、锡东地区各乡村的学生之外,来寨门经正寄宿求学的还有来自常熟、杨舍(张家港)、江阴的,甚至宜兴的学生。

笔者仔细地查阅私立经正学堂的校史,惊奇地发现“高等科”前七届毕业生中,严姓学生其实仅占19.72%;“国民科”前十届毕业生中,严姓学生占58.88%。在校生中,严氏子孙在“高等科”和“国民科”中分别占35.48%81.43%[15]经正高等小学发展最鼎盛时期,据考在民国14年至24年(19251935)。学校仅寄宿生就有142人,食堂开饭20余桌。

寨门严氏兴学不仅惠泽家族,还为造福一方,培养了不少才俊。乡人目睹经正蓬勃发展,“由蒙馆而办初等、办女学、办高小”,“校舍由平屋而楼房,设备由简单而完善,日新月盛”。[16]经正人数点办学成果,颇有成就感,自然倍觉自豪,“我校功效昭然,四方负笈而来者日益多,毕业而去者由中学而大学,而出洋肄业,亦是繁有。”[17]民国8年(19191月,无锡县视学孙仲襄调研经正高等小学,考察结果按政府《褒奖条例》应行嘉奖,民国政府教育部次长见呈文后奖给“一等褒状”。

11年(1922年) 422,私立经正高等小学建校20周年庆祝,盛况空前。校庆前夕,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专程送来“敬教劝学”的匾额,以示祝贺和勉励。各地校友和许多著名人士到会贺喜。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亲笔题词“敬老劝学”。本邑闻人钱基博到校,撰联一副“经天纬地之谓文,廿年教训;正谊明道不谋利,九德昭宣”,以示祝贺,还作了一场题为《时间共同生活与空间共同生活》的激情演讲。他说:“无锡教育事业开风气之先有20年历史之学校,除竢实外,首推经正!鄙人对于经正非常佩服”。 [18]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正高等小学正式更名为“寨门小学”。民国38年(1949)改名“怀三镇寨门国民学校”。19777月,因地方教育规划调整,初中部停止招生,并入张泾中学。如今,寨小学校园中,绿荫扶疏翠满院,玉兰树下依然书声琅琅,诗意盎然,传承着百十年的教育文脉。

千寻之木,蓊郁成荫。严氏私立经正学堂从蒙馆和经班两级编制发展到现代化完全小学——无锡市寨门小学,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硕果累累,一茬又一茬学生蓬勃成长,一如老校歌所唱的那样“可爱是青年,英锐谁能畴?”[19]。二十世纪初,古镇寨门尝试有条件的义务教育,至少在锡北地区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且为地方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巨大的贡献,在无锡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毕业校友中有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等,遍布全国各地,在不同的行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的还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

 

参考文献



[] 严紫卿(18371909),字廉访,又名严金清,无锡人,出身官宦门第,秉性耿直,入左宗棠幕府,为官清廉,处事公正,先后任陕甘按察使司、延榆绥兵备道,参加收复伊犁战事,为国屡立功勋,曾觐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后转台湾淡水同知,诰授资政大夫,又晋封光禄大夫,赏花翎二品衔。工诗善文,有《闲闲草堂集》、《严廉访遗稿》、《严金清自订年谱》等存世。

[] 清雍正二年(1724),诏析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民国元年(1912),无锡、金匮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

[] 严毓芬(18741936),字尧钦,金匮县人,书香门第出身,清光绪举人,善诗文书法,取得功名后未入仕,首倡族人创办严氏私立经正学堂。民国初年曾任无锡县图书馆长、县政府编修处录事等职。著有《砚云诗集》存世。



[1] (宋)范仲淹.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A].范文正公集[M].上海涵芬楼明翻元刊本影印版.卷七.

[2] (清)严茂汜建祠原序[A].严氏宗谱[M].清同治癸酉(1873)重修刊本,卷一.

[3] 钱基博严紫卿廉访像赞[A],无锡严氏私立经正学校廿周纪念录[M]1922

[4] 严国均.严紫卿与“课桑庐”[A].古镇寨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60-61

[5] (清)李蔚然举人李蔚然请变通整顿学务呈[A]清末预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79985

[6] []威尔·杜兰(Will Durant世界文明史(第一卷)[M]台北:幼狮文化出版社,1978199

[7] 严同庚.严氏宗族简况[M].(严乙苍赠)印行本,20042-3

[8](清)李鸿章因台湾事变筹画海防折[A]李文忠公全集·奏稿[M].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金陵刻本.卷十九

[9] 孟子孟子[M]

[10] 严氏私立经正学堂现行简章[A],无锡严氏私立经正学校廿周纪念录[M]民国十一年(1922):32

[11] 严毓芬.严氏私立经正学堂校训[A],无锡严氏私立经正学校廿周纪念录[M]民国十一年(1922

[12] 严氏私立经正学堂校歌[A],无锡严氏私立经正学校廿周纪念录[M]民国十一年(1922

[13] 严氏义庄章程[A].严氏宗谱[M].清同治癸酉(1873)重修刊本,卷四.

[14] 顾倬.序[A]无锡严氏私立经正学校廿周纪念录[M]民国十一年(1922

[15] 无锡严氏私立经正学校廿周纪念录[M]民国十一年(1922):87-112

[16] 李桢精神教育与形式教育[A]无锡严氏私立经正学校廿周纪念录[M]民国十一年(1922):13-14

[17] 经正学校之缘起[A]无锡严氏私立经正学校廿周纪念录[M]民国十一年(1922):1-2

[18] 无锡严氏私立经正学校廿周纪念录[M]民国十一年(1922):2012

[19] 严氏私立经正学堂校歌[A],无锡严氏私立经正学校廿周纪念录[M]民国十一年(1922

 

严氏私立经正学堂——江苏省第一所乡村新学校


严氏私立经正学堂——江苏省第一所乡村新学校


严氏私立经正学堂——江苏省第一所乡村新学校

严氏私立经正学堂——江苏省第一所乡村新学校

严氏私立经正学堂——江苏省第一所乡村新学校

严氏私立经正学堂——江苏省第一所乡村新学校

发表在《无锡档案》2012年第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