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上最著名艳情小说中的“鸿山风情”

(2009-06-08 21:01:08)
标签:

鸿山

言情小说

雪鸿泪史

日记体小说

分类: 文史研究

 

史上最著名艳情小说中的“鸿山风情”


黄树生(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雪鸿泪史》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篇日记体艳情小说,是公认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最著名的代表作,在小说形式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作者徐枕亚(18891937),江苏常熟人。原名觉,别号泣珠生、东海三郎、青陵一蝶。清宣统元年(1909年)执教于无锡县东乡的西仓镇鸿西小学(今无锡市泰伯实验学校支脉)。民国3年(1914年)出任《小说丛报》主编,为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
    《雪鸿泪史》的前身为民国元年(1912年)在上海《民权报》副刊上连载长篇小说《玉梨魂》。小说甫刊登,就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读者追着每期连载的报纸阅读,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现象。民国3年(1914年)51日,徐枕亚以《雪鸿泪史》为名,并在《小说丛报》创刊号开始续写《玉梨魂》,连续刊载至5年(1916年)110日第十六期刊完。在报纸上刊载完了以后,小说印成单行本,以民权出版社的名义发行,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不到两年,这本十万言的小说再版了10次。此后十年里,《雪鸿泪史》又印行了23版,这还不包括上海以外的大量翻版盗印。
    《雪鸿泪史》(《玉梨魂》)的主要故事情节,来自于徐枕亚的亲身经历,年轻寡妇也确有其人。徐在无锡西仓镇鸿西小学教书(一说在西仓镇蔡姓的乡绅家担任教师)时,特别喜欢班上有个名叫蔡如松的学生,对他悉心指导,其母陈佩芬因此深为感激,并对徐枕亚产生了爱慕之情,徐也从心里爱着她。陈佩芬是个年青的寡妇,迫于礼教,两人没有勇气结合。最后,陈佩芬竭力促成侄女蔡蕊珠与徐枕亚结婚。但徐枕亚总觉得除却巫山不是云,心中一直郁郁难解。
    在《玉梨魂》一书中,故事演化成:书生何梦霞在无锡富绅崔家当家庭教师,与崔家的守寡媳妇白梨娘由互相倾慕到爱恋,但两人的感情“发乎情而止乎礼”。为了了却两人的情病,白梨娘移花接木,将小姑崔筠倩许配给何梦霞,自己以身殉情,崔筠倩因对包办婚姻不满也郁郁而死。历经感情坎坷的何梦霞因之万念俱灰,东渡日本。辛亥革命时回国参加武昌起义,以身殉国。临死时怀揣他与白梨娘互相酬唱的诗词册。
    从小说创作艺术来看,《雪鸿泪史》由于采用日记体形式,话语叙事视角发生了重要改变,使小说具有更强烈的抒情色彩,更深入细腻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浓厚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的氛围,为中国小说由传统的外部描绘转入近现代的心理剖析跨出了一大步,在形式方面对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问世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雪鸿泪史》(《玉梨魂》)的故事十分哀艳动人,情节也曲折多变。小说情境在民国初期的无锡县东乡(今锡东鸿声—荡口地区)。其中有大段文字描绘小说主人公“余”(何梦霞)应朋友“鹿苹”(秦氏义庄会计)之邀,登高踏青,考察鸿山风景及其清明庙会及其祭奠的情节,原文抄录如下,重温历史人文风貌——

    环校皆山也。群峰初霁,拨黛若沐,掩映于碧油槅子间,其状万变。就中有一山,突兀撑空,纵横数十里,作势如奔马,视众阜如婴提。群山若侍从者,则所谓“鸿山”是也。
    考之邑乘,鸿山原名“让皇山”,又名“铁山”,有泰伯遗墓在焉。曩游虞山,尝谒仲雍墓,初不知泰伯墓在何处,窈意二子之逃也,行踪既非两歧,遗蜕应同一穴,而千百年后,各占一山。遥遥相望,此亦不可言者也。让皇山更名“鸿山”,则以梁鸿与孟光同隐于此之故。至又名“铁山”,则不知何所取义矣。
    每岁清明,远近士女在山下作踏青之举。是日,红男绿女踵接肩摩,有万人空巷之观。其近者则携樽挚榼而来,其远者或命车棹舟而至。
    一年一度,人趁风颠,远岫迎人,娇驾留客,极一时之豪兴,收十里之春光。过此以往,则寂寞空山,凄凉古墓,只有夕阳翁仲,枯水寒云,无言相对而已。
    盖是山绵亘十数里,四无人烟,离城渺远,王孙公子不来此处着鞭,逸客骚人更是从来绝迹。
    一年中惟清明一日,附近村民,相与掎裳连襼,山前山后,喧逐如狂,不过循成例以为欢,趁良辰而共往,熙熙攘攘,殆无有知踏青为韵事者。就中田夫野老,樵子牧童,占过半数。欲求一啸青吟翠之徒,搜峭探奇之客,盖属绝无,仅有如天上美人,可望而不可即。此余于未游鸿山之先,询诸鹿苹而知其然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岁清明,适应是语。风雨无情,败尽游人之兴,踏青惯例,乃迟三日举行焉。
    鹿苹招余同游。余不获辞,且欲一揽鸿山之胜,乃棹扁舟而往。盖是山离校十余里,一两芒鞋难胜是役。余复不能健步,故代之以舟。然“踏青”二字,未免有名无实矣。
    山之四围绝无胜处。俗传“鸿山十八景”,其第一景则曰“大脚姑娘”,其他尚何足道!最特色之点,厥为泰伯墓,次则梁鸿祠。墓在山阳,崇封屹屹,形势郁幡。墓前有大红山茶两株,大可合抱,花如缀锦,殆灵气之不钟于人、而钟于物者欤!
    祠在山麓,形式至为简陋。败壁颓垣,仅支一角。祠亦无主,惟所祀梁鸿、孟光之像则尚存。男则白山道袍,丰神奕奕;女则钗荆裙布,颜色怡怡。高风千古,辉映后先。瞻仰之余,令人慨慕。
    夫以“三让高踪”两贤芳躅所止之地,宜其转移风化,垂教无穷,数千百年后,生其地者,犹多盛德君子焉。以余所闻,则不其然,岂其遗泽已尽欤?
    山势甚崒巍,而枯瘦于秋。生意都歇,既无郁郁丛林,并乏萋萋芳草,名曰“踏青”,毕竟无青可踏。游人如带,紧束山腰,不知若辈所藉以游,目骋怀者果何在也。而高原之上,败棺纵横,白骨狼藉,几于遍山皆是。以点缀此可怜春色,较之曩者大田中所见,殆如辽东之豕,少见称奇。令人到此,几疑深入不毛,萧条满目,宁复忆是踏青时节,拾翠风光哉!
    来斯广漠之区,那得登临之趣?只觉凄凉热闹,两不可堪。俯仰游观,一无所得,索然兴尽,鼓棹而归。途中口占两绝,聊记斯游之幻。

绿惨红愁色未匀,出门风物几曾新。

故乡春半不归去,野鸟山花空笑人。

 


 


青山无语对斜晖,人世荣华旦暮非。

多少枯骸萦蔓草,清明不见纸灰飞。



    东风无赖,人软于绵。昨夜中酒,今晨致不能起。幸校课在第四小时,不妨蘧蘧一枕,暂偷半日闲也。

    徐枕亚离任无锡教职后,还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枕霞阁”、“望鸿阁”等。据说,直到很久以后,朋友还在徐枕亚的卧室里看到陈佩芬的大幅照片。徐枕亚的继室刘氏,是清代最后一科状元刘春霖的女儿。刘氏寓居北京,在深闺中读得《玉梨魂》,极羡慕徐的文采,托人了解了徐的近况,得知他妻子病亡不久,就托父亲的朋友作媒,由徐娶为继室。徐枕亚做了状元公的女婿后,伉俪情深,红袖添香,创作情思喷涌不绝,既创办清华书局,又编《小说丛报》,还用同一题材,写成《玉梨魂》的续本《雪鸿泪史》,销路竟然不亚于前书。但好景不长,徐枕亚的母亲是个古板凶暴的封建女人,经常虐待刘氏,再加上徐枕亚又常年在上海工作,家中婆媳关系无法调和,刘氏不久就郁郁病死。从此,徐枕亚借酒浇愁,不再有写作兴趣了。

——徐枕亚:《雪鸿泪史》,民国7年(1918年)版,98100

 

二零零九年六月七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