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肥城科举试帖诗欣赏

(2018-03-01 08:55:09)
标签:

试帖诗

肥城

分类: 历史

只雁初南下 吟情一望中——肥城科举试诗欣赏

和当今高考没有诗歌考试,一些作文考试明示不准作诗歌不同古代的科举考试文体有多种,除考八股文、论、表、策还考诗也称赋得体、省试诗、括诗,起源于“帖经”、“试帖”科目。试诗是唐代至宋代前期考取进士的项目之一王安石变法时,科目被取消清代自乾隆朝开始恢复试八股化。

历史上科举考试产生的大量试诗,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古代士子登科后,多刻印朱卷以送人,并用来让后进学子模仿学习。古代肥城科举发达,中科士子众多,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些珍贵的科举试贴诗文献。了解研究试诗文献,可以加深认识科举制度的文化价值;对当代学子研习诗歌创作,也具有促进作用。

汪宝树(18371910),字谢阶, 号东渠,又号颠樵。其诗文集称私谥惠毅公。泰安府泰安县西南乡(今肥城汶阳镇)东高淤人。光绪五年(1879)四十二岁时以民籍优廪生身份乡试,中山东光绪已卯科举人。1880年五月连捷,中庚辰科进士第三甲86名,著交吏部掣签,发省以知县即用。汪宝树刻印的《乡会联捷朱卷·钦命四书诗题》载乡试诗:

赋得一雁初晴下朔风

得风字五言八韵

汪宝树

只雁初南下,吟情一望中。晴光开宿霭,朔气送长风。

水国衔芦近,霜天落木空。凉声边塞紫,片影暮霞红。

曲想平沙谱,书应远道通。惊寒孤客意,遇顺大王雄。

夕吹收残雨,秋霄映断虹。为仪逢圣世,合趁羽毛丰。

原稿中的圣字,是另格上顶的。朱卷后有“宁邑弟李德新拜”评:“情深韵远,盛唐遗音。”“受业陈文焕”题:“雅韵欲流,絃外遗响。”整首诗气调高昂奋发,意境雄健悠远,声色想象开阔,涉及景物繁多,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汪宝树的这首诗被当代书籍作为范本讲解。如涂宗涛《诗词曲答问·“试帖诗”的用韵》评价到:“该诗用一东韵,要求其中必须包括一个风字为韵脚。八韵全属东韵,没有错用二冬中的任何一个字,而当时的实际语言中,一东和二冬早已无从分辨了。为了写试帖诗,士子们只能硬记,别无他法。这就说明:只有试帖诗才硬性规定必须押平水韵,今人写旧体格律诗,与试帖诗无涉,若还强调必须以平水韵,就未免是作茧自缚了。“

尹序长(1843~1897)字西庚,号云卿,一号巽亭泰安府肥城县廪贡生山东乡试中式第273名,以捐户部候补主事身份中同治甲戌1874会试第116名,殿试三甲朝考二等第53。授员外郎户部即用主事,任福建司主事,曾在颐和园主持工程监修九江知府,病死于任上。看其《会试朱卷》中的命题诗赋得无逸图》。

赋得无逸图

得勤字五言八韵

尹序长

唐相箴无逸,披图溯旧闻。静观资法戒,保泰励精勤。

狼跋惩游惰,驹阴惜寸分。丹青王会括,苍赤帝心廑。

零雨诗吟雅,歌风愠解薰。臣衷贞铁石,民事绘耕耘。

稼穑艰难意,冰渊告诫文。劭农逢圣世,珥笔颂星云。

这首排律诗,是根据一幅周公训导成王的《无逸图》作,押勤字韵。《无逸》出自《尚书·周书》,周成王年幼,辅政的叔父周公旦为告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享乐而作的文章。告诉成王:“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就是说承担大事君子的本质所在就是不贪图安逸先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然后就能知道小民百姓的苦衷。诗中有很多经典语句需要指出:如零雨语出《诗经·国风·东山》“我来自东,零雨其蒙。”原诗写周公东征时民生艰难的状况,表现了作者的忧虑之情。解薰语出《诗经·大雅·云汉》“我心惮暑,忧心如薰。”歌颂周宣王内有拨乱之志,遇灾而惧的情怀。整诗用词典雅多变,诗句出入画作,紧扣主题而作,既十分切题,又很有哲理结合历史论说现实,诗意温厚,寄托深远。

杜崇高 (1819),字贵廷,号对峰。系泰安县民籍,今肥城市安驾庄镇马家埠村人。杜崇高参加山东道光二十八年己酉科(1849)乡试,以泰安府学增生身份中式第六十一名举人,时年30岁。身世载于其《道光己酉科乡试朱卷》和《追远堂杜氏族谱》。中举试帖诗《赋得平明登日观》原载其《朱卷》。

赋得平明登日观

得明字五言八韵

杜崇高

听遍鸡声唱,天门旭照明。登临凭日观,指点铜钲。

缥缈仙踪古,苍茫海水平。波金镜耀,人在玉山行。

爽气峰头,层云足下生。六鳌看踊,群岫失峥嵘。

目可穷千里,楼还报五更。熙朝光化普,瞻望启诗情。

鎔,卷上原字金字边加客。这首诗读来如同跟着作者游览泰山,到达日观峰迎接日出,所见所闻真切,如诗如画;所思所感升华,动与静结合,人与物相应,层次分明,气象高远,精神舒畅。基调正如《朱卷》载聚奎堂批道:“清新俊逸。”语言上,也如“本房加批:志和音雅,玉润珠圆”。

肥城先贤中式的试诗,基本功扎实,通篇无芜词病句,气脉清畅语言精练、老到,富于想像力和感染力。从现存肥城科举历史上的试诗看,都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值得后人认真研究学习。以上三人的试诗,正是其中值得欣赏的佳作。

清代乡、会试用五言八韵,童试用五言六韵限用官韵仄起格排律;多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有的是给图画让考生看图作诗诗和八股文一样,有一定的条格。作诗基本要求:每两句为一联,称为上、下联,下联押韵,称为一韵除首联和末联不用对偶外,其余各联均要求“铢两系称”的对偶首联“破题”,次联“承题”,三联“起股”,四、五联“中股”,六、 七联“后股”,结联“束股”,正八股文章的起、承、转、合;题目嵌在承、破题上,或用假借的方法暗中点出所用之辞要有出处,或是历史典故,或为前人用过的辞句;还有避讳抬头格式规定。另有其他的要求:避免重字,避用忌讳不雅字词;所用字句要慷锵有力,节奏明快;文辞华美、端庄、高古、典雅,声韵协调;意思要回环曲折,逐步升发;整体基调气氛必须是激昂、奋发、清真、健壮、和馨、醇厚、潇洒、靓丽,绝不要孱弱、悲伤、晦暗、奇怪、偏激等负面情绪表达;铺叙次第不能陵越,诗句要前后照应、虚实相间;最后落脚点,要归结到赞颂胜朝和圣皇爱民,作者向往忠义、羡慕忠贞上去,这就是诗教的作用。

诗是诗法严格训练的产物,对诗作的审题、立意、结构、叙事、说理要求甚严,还有格调、神韵、意境要求,学生要牢记诗韵和当朝避讳,平时习作中就必须在句法、字法上练气、炼格、炼神,加强知识积累和文学修养表达能力。科举试诗的技艺化也催生了诗格的升华,使得考生诗法、诗语等方面必须讲究,由自由随意的抒写发展到有意着意的创作,并把其作为一种学问去攻克它。这促成了社会上以学问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倾向。

科举制度下产生的诗歌中人为痕迹较重说理用典较多,以技巧见长,说理的意味也更明显,在风格上显得更接近宋诗。表面上气势宏大、气象宏伟,没有多少实质内容。所以,古人说凡省试诗类鲜佳者。因为技巧外显程式化的八股文试诗形式,对考生的思想有一定的束缚,考生表达的不一定是真情实感。试讲究文辞华美,端庄典雅,声韵协调科举所作确实很少有个人真情实感的发挥,与人们印象中的诗歌“自由抒发个人情致”的特征不相吻合

其实,宋初整饬典丽的西昆体,明初雍容华贵的台阁体等诗体,都是试帖诗必然的衍变。曾任肥城、泰安知县的李品镐《泰山书院约言》中谈读诗”与试帖诗的关系:“诗以应制,则试帖尚矣。然试帖即八股之墨卷也。夫诗有性情,有寄托,辞文复敻xiòng远,要不能于试帖中讨消息也。吟咏汉魏,领其温和淳厚之趣;玩索六朝,摘其清新雅丽之精。律严法密,三唐可遵;骀荡隽永,宋金元足备。朝夕涵泳,自然命意高超,吐辞深稳矣。”对试帖诗的局限性和解局的办法有深刻的认识。

但是,有司之绳尺所由,造于神妙之津梁也。”科举考试目的就是为了规导文风、实现诗教的政治目的社会功用。接近于标准化考试,为主考和应考者都带来一定的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检验知识储备和智能训练的作用。古汉语的80个汉字,足以表达一定的文学功底、想象力和思想境界了。要不,古人诗集中56字的七律最多呢。考试帖诗更重要的是考察考生的灵性悟性要求考生有丰的知识积累和较高的文学修养,还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只有才情并茂,善于思考,熟练掌握了格律技巧的人,才可能临场在限定的时间内作好。从朱卷中看不到的还有他们的书法。古代书法是学子的基本功,多有一手扎实的台阁体书法。考生书法拙劣,是进不了考场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