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和《走马川行》之较异
(2013-11-10 08:36:50)
标签:
唐诗高适岑参文化 |
分类: 边读边思 |
盛唐是边塞诗特别繁荣的一个时代,因为当时与外族交往密切,战争也较为频繁,加上唐代士人功名心很重,于是投笔从戎就成了除科举外一条建功立业、跻身仕途的道路。不少文人都曾在幕府生活过,高适、岑参也在其中。他们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歌,其中《燕歌行》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以下简称《走马川行》)分别是体现他们主要创作风格的代表作,下面我将从字句音韵、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三方面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特别注重从文化视角去比较这两首诗歌。
首先是字句音韵上,《燕歌行》和《走马川行》都是七言歌行,古诗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要求那么严格,因此在音调上可以造成一种轻重缓急的变化,但是具体来说又有不同。《燕歌行》字句整齐显得气势磅礴,情感浓烈,而且四句一换韵,基本上是平声韵与仄声韵交错,颇为错落有致;而《走马川行》则是三句一换韵,相比四句一韵语调显得更急促一些,开头一句“君不见”我认为有缓冲引起好奇心的效果,如果你听到这首诗的时候正在做别的事,这个“君不见”就让你一下子注意过来,而且这个引入词也让诗歌显得没那么呆板。
然后是语言风格上,《燕歌行》语言质朴写实,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只会说深秋是多么荒凉,茫茫大漠连草都枯萎了,驻守孤城的士兵所剩无己,完全的写实,给我们展现出边土的一派凄凉。而《走马川行》则带了一点艺术的浪漫,“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像斗一样大的石头本来就已经够吓人了,还“乱走”,可见风力之大。语言之瑰奇,言辞之精工,可见一斑。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这样评价岑参的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如此看来似乎岑参的《走马川行》写得更好,因为它精细雕琢,细节描写独到,深得炼句之妙,《燕歌行》则泛指,但实际上高适的诗歌方是得诗歌之精髓。我的一位老师曾说过,真正好的文章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话语,文学是要与我们的生命产生联系的,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们始终是站在文学之外的。叶嘉莹说诗也一直强调诗歌的感发作用,即好诗是可以引起你心灵、精神、品格上的触动,使你由此生出一种向上、向高、向远、向美的追求向往之情。岑参的《走马川行》虽瑰丽,但是诗歌缺乏一种与生命紧紧相连的感觉,兵将都只是一笔带过。他描绘的内容主要是让人惊叹的边地奇景,自然这样的诗歌有它的价值,可以说描绘成如此是“前无古人”,唯有在边土生活过并观察细致、想象奇特的岑参才能写出。但是这首诗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够关注生命、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他抒情或也昂扬向上、浓郁炽烈,但都没有能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产生更高远的追求。
再看《燕歌行》,有用对比手法批判军帅军营生活的奢靡腐化:“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描写将军倚仗君恩狂妄自大,导致身陷重围:“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有跨越空间展示征夫思妇天各一方之苦:“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有表现战士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大义:“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但最后作者千言万语也只能化为一句无力的感叹:“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慨今思古,现在哪还有像李广那样爱兵如子的将军啊!很明显诗人拥有广阔的视野,诗歌包含众多复杂的情感,更体现出诗人对统治阶级生活腐化和战争性质深沉的思考,并引发我们去思考封建社会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体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一种原始的朴素的人道主义。对战士“生死”和“征夫”、“思妇”的嗟叹,已经远远跳出了战争本身的胜败,超脱了外在眼所见之景,进入了人的内心世界,诗歌也上升到对生命哲学的思考。不怪得殷璠说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为什么我们在进行作品评价时总要知人论世,为什么一些诗歌写得不错的人如秦桧,最终没有在诗歌史上留下名字,从来我们提到他都称奸臣,为什么我们给予杜甫那么高的评价?优秀的诗歌除了音韵节奏掌握得好,语言有可圈点之处等外在形式的东西,还与具体的人相关。中国是特别看重作家人品,以及作家是否有“忧国忧民”之心和思想深度。中国古代个人的最高理想不就是“平天下”吗?有时候,一个最优秀的作家不是写得最好的作家,而是最能引发你思考的作家。在历史长河中,人们最重视的永远是那些体现人类普遍情感,与人类的历史和个体生命产生联系的作品,特别是那些充斥着人类苦痛的作品,因为生与死真是一个太难参透的问题,生活永远有变数,尽管我们不屈从于命运,但是却亘古不变地被外界所左右。
因此,我认为,高适的《燕歌行》之所以为人称道,而《河岳英灵集》录岑参诗7首,无一首边塞诗,与古代中国诗歌评价标准以及士人的理想有关。
两相比较之下,《燕歌行》与《走马川行》各有其特点,但从文化深度上来看,无疑《燕歌行》稍胜一筹。但是对于学习者,孰优孰劣倒尚在其次,重要的是通过比较加深对诗人和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并从中吸取创作经验、学习创作方法,感受一千多年前时代的风云变幻。
参考书目:
i
ii
iii叶嘉莹说初盛唐诗. 叶嘉莹. 中华书局. 2007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