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家乡——铁岭城区的庙和塔

(2019-11-15 16:29:34)

我的家乡——铁岭城区的庙和塔

无论是佛寺还是道观,铁岭民间一律称之为“庙”。而塔初为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建筑,起源于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后,渐与中国原有的木阁楼式建筑融合,演变为中国式的、我们今天常见的塔。多为八边形或六边形,层数为1——13层(奇数)不等。

铁岭城区内影响较大的现在的庙、塔各有三座。

三座庙即是城内的圆通观(清同治八年前称圆通寺),龙首山上的慈清寺和太阳庙。

三座塔即白塔、龙首山上的秀峰塔和龙尾山上的驻跸塔。

这些古代建筑,为铁岭城增色许多,也成为铁岭重要的人文、旅游景观。

圆通观与白塔

圆通观,原为佛教寺庙,称圆通寺,始建于辽代、清后期始称圆通观。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铁岭卫时,既有“故刹”,但建于何年、何人所建及刹名已不可考。宣德三年(1428年)指挥使施兴始因其旧垣而营之,始名圆通寺。明清两代不断修葺增建,同治八年(1869年)道士张至修始将其改为道观,为铁岭道教的上院。据记载。“张至修自山西龙门洞来铁,住在市郊,日日化缘卖药,积数年,以八个银子买下圆通寺,改为圆通观至今。”

近年,圆通观修葺一新,三清殿主体于2000年竣工,并于当年的阴历811举行开光仪式。后复增建关圣祠,2004年阴历513开光。

重修后的圆通观气势宏伟、焕然一新,占地1000多平方米,共分为两进,前为关圣祠,后为三清殿,左右两侧皆有仿古建筑,为住持及道侣的生活场所。

白塔,名为圆通寺塔,因其塔身涂白,故民间俗称白塔,为圆通观(寺)的附属建筑。始建年份存在争议,但不会早于辽代,为辽北现存最早的古塔,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塔,塔身为青砖,略呈锥形。原为铁岭古城的最高建筑,“二十里外能望而见之”,铁岭八景之一的“白塔横云”即指此塔。

1975年地震时,串葫芦塔尖被震落,斜插在塔身第三级处,形成了“腰横宝剑”的奇观。1987年修复,一直保持至今。为铁岭城的标志性建筑。

太阳庙 

名为老祖观,位于小岭子山路北侧,因供奉太阳神,民间称“太阳庙”;因庙身墙侧,体及屋顶、围墙、梁柱皆为青石所造,民间又称之为石头庙,为铁岭道教的下院。1941年道士刘信一所建。

道土刘信一,铁岭景荒地人,农民出身,当过石匠,半路出家入道教,为人性格新奇,虽为道人,从不化缘,靠自己劳动为生,不吃盐,不吃油,不剪头,不洗脸,自种庄稼,甚至衣服鞋袜都是自己做的,太阳庙为其亲手所筑。

慈清寺与秀峰塔 

龙首山慈清寺,傲立北峰,东眺柴河。明初龙首山名为秀峰山,故寺称秀峰寺;明后期,山更名为龙首山,寺更名为水潮寺,清初又更名为三清观、慈清观,民国十年,改建山门为小楼,称醉翁楼。

此寺先后曾为佛教、道教的宗教场所,现为佛寺。2000年于山寺后身增建藏经阁两层。

秀峰塔,位于慈清寺东南,明前期名为秀峰寺塔,后寺几易其名,而塔名未改,仍名为秀峰塔。始建于明弘治二年( 1489),为当时高姓信士所建,意在为“此寺壮色”。据今已五百余年,为九级八角八面实心佛塔,砖石结构,此后历代皆曾修缮。1983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驻跸塔 

名为灵应寺塔,始建于元末明初。塔下原有灵应寺,不知毁于何代。为八角八面九级密檐式空心塔,青砖结构。后因康熙东巡时返京经铁岭水口山(今龙尾山),天值大雨,遂避雨于山边民户马文通家。古代皇帝行止处曰驻跸,水口山遂改为驻跸山,塔亦称之为驻跸塔。

此塔曾多次重修,于20004月对其进行“落架大修”时,发现塔中保存的《重修灵应寺塔记》铜铸铭文一块,始将建塔的年代、原名之谜揭开。

今天,塔附近还立有康熙诗碑一块,诗文为:雨余塞草自绿,日出山花更红。辙迹神州近远,骥鸣广陌西东。现成为铁岭和来铁岭旅游的文人墨客的流连之地。

    仔细观察铁岭现存的庙和塔,就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其一,如同其它地方一样,铁岭的大型庙宇往往有塔作为附属建筑(太阳庙的规模较小,不在其列),塔、寺庙相映成趣;其二,大型的庙宇往往有几易其用的历史,忽佛忽道,或佛道兼容,这也说明了咱们铁岭人在文化上兼容并蓄的博大襟怀。(资料整理马跃春)(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