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一)何谓之“气”?

(2017-02-01 15:11:27)
标签:

佛学

文化

一、 
道与形
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系中,道是高于一切的存在,不论是儒教还是老庄玄学,所有的中国思想都将道作为最高的境界和追求的目标。尽管儒教思想与老庄思想所追求的“道”在内容和思想体系上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对“道”的追求是三教九流、各家各派都追求的对象和终极目标,各家学派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周易系辞》上传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虽然是儒教的经书里写的话,但这作为中国哲学基本的思想,却是为中国的各家各派学说所共通。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的含义该如何理解?我们姑且把“道”这一概念究竟为何物这个问题先放一放,总之,道是超越外型,且高于形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道的本质一言以蔽之,是高于形的存在,是在形之上的概念。
那么“形”又为何物呢?遗憾的是,在中国的古典文献中,对于这个问题,很少有提及和回答。即便是严格地界定了“形之上与下”的朱子,对于形究竟为何物,也几乎不曾言及。

然而作为艺术作品的绘画,他的“形”是确确实实的存在的。至少在中国近代以前的传统绘画艺术中,也是用“形”来表现物象世界的。既然绘画作品是有“形”的存在,那么,绘画理论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形”的问题。由此,中国的绘画艺术、绘画理论就面临着一个大的问题。既然中国的哲学思想是追求“道”这一最高理想的,而道又是高于形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面临着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即要用外表的“形”来表示一个具体的物象世界,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形的追求上。因为中国的思想是不追求“形”这一外在形态的,如果追求外在的“形”,而忽视了形之上的“道”,作为绘画艺术来说,就是低级的表现,这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绘画艺术创作都不允许的。换言之,以“形”为基础而存在的绘画艺术,在中国,必须超越表面的形,追求“道”这一终极目标。

 

二、 气与气象
中国的绘画,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在寻找表现形而上的“道”时,看中了“气”这一元素。用对气的表现来体现“道”这一思想。这一绘画的表现方法,大约在六朝时代开始展现出来。不过把时间稍微往前追溯一点,中国绘画艺术中对气的表现,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已经体现了。正如下图所示。

但要注意的是,从西王母的两肩中升腾起来的“气”,肯定是现实中所见不到的,然而在汉代质朴的绘画中,却是明确用外在的可见到的“形”,将“气”这一元素活生生的表现出来。

对于“气之有形”这一概念,是南宋以后朱子学所主张的思想。但是在古代(汉代),在汉代人的思想观念中,气大体上是用肉眼看不到的无形的存在。也就是说,汉代的绘画,将肉眼看不到的气用线条活生生的表现了出来。

但到了后来的六朝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不仅是绘画作品,也包括文学理论在内,对于气的尊重,成为了这一时期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指标。在对气不断摸索的过程中,中国的文人一改汉代绘画(画像石)的风格,将“肉眼无法看到的气,用非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正如魏文帝曹丕所言:“文学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气。”这一时期产生的这一思想,成为了日后中国文艺创作、艺术理论中起决定性的因素。

然而,深考其究,这一思想也并非六朝时代文人的首创。在先秦儒家典籍《礼记乐记篇》中,就有“气象”这一思想。《礼记乐记篇》有云: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原文中的“顺气成象”之说,成为了日后“气象”这一说的来源。也就是说,心正才能气顺,心和气顺的人才能做出完美的音乐。并通过完美的音乐来表现出作者的这一股和顺之气,这一股气也就是“气象”,是可以被观者的知觉所感受到的有形的存在。

也就是说,将肉眼无法看见的气,用形象来表现,此为“气象”。气象不仅是一个词汇、一个概念,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在近代以前的中国,气象的概念表现为将气转化为外在的形。

 

http://s5/mw690/002a6wTczy78ru2Bg5674&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