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雪舟及其艺术
(2013-08-12 16:54:02)
标签:
文化 |
雪舟及其艺术
傅抱石
雪舟是日本划时代的画家,是日本水墨画特别是水墨山水画的完成者。他卓越的成就,不但标志着15世纪日本绘画永远令人景仰的高度,更重要的是,通过他非凡的才能和忘我的劳动,在水墨苍劲、减笔泼墨的表现基础上,创造性的结合着日本人民的思想感情,终于出色的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格,继承并发展了日本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丰富了日本的文化内容。日本人民一致尊崇他为“千古之一人”、“古今之画圣”,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自然的。
在最堪珍视的中日两国文化往来的悠久历史中,光辉的体现着两国人民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的精神的,造型艺术应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部门,而造型艺术之中又莫如绘画,尤其是水墨画。在日本绘画史上,达到这个光辉顶点的,便是雪舟。
雪舟成长于日本中世武家政权和贵族矛盾斗争剧烈的室町时代(1333—1573年),这个时代是到处发生叛乱,足利幕府始终处于紧张应付、焦头烂额的所谓“下克上”的时代,同时,这个时代又是:继承着镰仓时代(1192--1333)所输入的宋元文化特别是水墨画----这一中日人民所育成的美丽矫健的花朵,在日本的土壤上开花结子的时代。
原来,日本绘画自镰仓时代晚期以来,限于形式的佛画和根源于贵族文化,仅仅从事于说明性或记录性的“大和绘”(主要是绘卷物),已经大大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代之而起的获得广泛爱好和尊崇的是淋漓苍劲的水墨画,特别是水墨山水画。元僧一山一宁、良铨的赴日,和日本墨庵灵湛、铁舟德济、梦窗国师……乃至明兆、如拙、周文诸名僧的努力,都给日本水墨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如拙和周文两位杰出的画家,对雪舟的艺术有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
雪舟姓小田(一说出藤原氏),名等杨,号雪舟,又号米元山主、云谷轩等,或称雪舟等杨,或称等杨雪舟,还有以杨为姓称为杨雪舟或杨知客的。为什么名“等杨”呢?据山县周南的“雪舟传”说:“盖慕杨补之逃禅耳。”杨补之是我国南宋时代一位爱国主义的大画家。
1420年,雪舟诞生于日本备中国赤备郡赤滨村(今冈山县)。相传十二、三岁时父亲把他送到附近天台宗的宝福寺出家,可是幼年的雪舟,既不礼佛、也不念经,就是喜欢画画。因为画画,有一次气得老和尚把他绑在柱子上,他却用脚趾蘸着自己的眼泪在地板上画了一只老鼠,结果感动了老和尚,以后就让他画画了。这个故事,到现在还是日本人民津津乐道的。
以后,雪舟到过贵族势力中心京都的大德寺、相国寺和武家势力中心镰仓的建长寺,不可避免地是从师学禅。到1467年(雪舟48岁)为止,这一段时期的具体活动,现在虽还不可能明了,但鉴于他在盛名之后的晚年和将军们一些值得注意的行动(如拒绝大内义兴的恳聘为足利义政画壁),我们可以相信他是一位忠于民族,忠于现实而又忠于艺术的具有远大抱负的画家。
1468年(明成化四年,日本应仁二年),是日本历史上所谓“应仁之乱”长达十年的大规模内战开始的第二年,雪舟随同以天与清启为首的“遣明船”来到了中国。首先驻留的是五大禅林之一同时和日本禅宗之祖荣西禅师关系密切的浙江宁波的天童寺,很快就被尊为“首座”,这从雪舟返国之后一些创作上常见的“天童第一座”的题署可以证明。
雪舟中国之游,为期虽然短暂,却结下了不少令人难忘的翰墨因缘和遗存了不少描写中国山川名胜、历史故事的杰作。他曾应中国友人之请画过日本东海胜景的“富士、三保、清见寺图”,使得当时著名的书画家詹仲和欢喜赞叹而题出“乘风吾欲东游去,特到松原窃羽衣“的热情诗句。他还画过宁波府、育王寺、西湖、径山寺、扬子江和金山寺,突出地说明了两国艺术家们互相钦慕、互相尊重和互相学习的不可分割的传统友谊。
雪舟又曾溯运河到过北京,画过礼部院中堂的壁画,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尚书姚公……召诸生而指壁上曰:‘是乃日本上人杨雪舟之墨妙,外夷犹有斯绝手……”其被推崇有如此。
当雪舟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绘画已经基本上突破了南宋末期所形成的某些固定的形式和风格,开始了一个新的变化---即在水墨苍劲、减笔泼墨的传统基础之上,经由元四家的发展而朝着水墨写意山水的方向迈进。这个客观的事实,摆在对于马远、夏圭、牧溪、玉润诸家艺术深浅有得的雪舟面前,就不能不成为一个新的课题。1495年(明弘治八年,日本明应四年)雪舟七十六岁时,在给弟子如水宗渊的“破墨山水”上提过这样几句话:“余曾入大宋国,北涉大江,经齐鲁郊至于洛求画师,虽然,挥洒清拔之者稀也。于兹长有声、李在二人得时名,相随传设色之旨兼破墨之法矣。数年而归本邦也。……”从这段极其重要的题语中,雪舟对中国之行,由于当时“挥染清拔”的画家很少,似乎还感到一定程度的遗憾。可是“泰华衡岳之为山,江淮河济之为水,草木鸟兽之异,人物风化之殊,是大唐国之有画也;而其泼墨之法,运笔之术,得之心而应之手,在我不在人,是大唐国之无师也”。我们认为,这样来理解雪舟是比较客观的,因而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深深的认为可惜的是雪舟游中国的时间究竟不很充裕,集体旅行究竟不很方便,当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画家:戴进死了,杜东原老了;年纪和雪舟差不多的姚云东、沈周辈,又无缘唔对。
雪舟在1469年(明成化五年,日本文明元年)返国以后,曾经定住禅宗中心地之一的丰后国,并筑室名“天开图画楼”。后来,近七十岁了,迁居周防的山口。山口是市町幕府一个新兴的城市,他在那儿重新建筑了画室,仍名“天开图画楼”。传说不久,他因拒绝了封建领主大内兴义的聘请,遭受了迫害被逐出了山口而迁居防州,住在石见、益田郡的大喜庵。大约从此就定住这儿,渡过他健康的晚年。
1506年(明正德元年,日本永正三年)八月,日本划时代的画家雪舟以八十七岁的高龄逝世于石见的大喜庵。今年是他逝世四百五十周年。
雪舟在绘画上是一位各体俱精,民族风格极为鲜明的大家。根据资料和遗迹来看,我想大约可以这么说:雪舟的话,山水第一,人物次之、花鸟又次之。
“道释人物,依据唐之吴道子和宋之梁楷;山水树石,或出马远、或入夏圭;水墨淋漓,自具雅趣,西湖僧若芬之流也;扫出云山,惊人耳目,西域僧高彦敬之亚也;水禽山兽,则齐长沙之易元吉;着色花鸟,则类雪溪之钱舜举;龙虎猿鹤,芦雁白鹭,略师法常而去其粗恶,墨鬼钟馗,颇多袭翠岩之怪……”这是出自和雪舟同船到过中国而且过从甚密的杏坞良心的话,对雪舟的艺术渊源及其继承关系作了比较具体和比较全面的分析,当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料。老实说,像这样全能的画家,明代以后中国也还是不多见的。因此,我们很难同意孤立地单单着眼于雪舟的山水作品特别是某些风格上接近南宋水墨苍劲的山水作品,而把雪舟仅仅说成是“北宗画”,或者说成是仅仅追求中国十五世纪初、中期才有而在当时并没有起主导作用的所谓“浙派”,这些都是缩小并降低雪舟成就的值得研究的看法。
雪舟的山水画,是日本山水画史上-----从作为绘卷物的背景而逐渐脱离之后,最早而又最卓越的完成者。因为以水墨为基调的山水画在中国是成熟于十世纪的北宋的,它的发展过程颇为复杂,一般说,通过董源、李成、范宽、米芾、郭熙、李唐诸大家的努力,到了南宋,就形成了马远、夏圭的水墨苍劲和牧溪、玉润的减笔泼墨的新的风格。他们尤其是马、夏、牧、玉的作品传到日本之后很快地便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经过如拙、周文等努力的吸收融化,特别是雪舟返国以后,将近四十年顽强的艺术劳动,奠定了日本山水画的宏固基础,并从而促成了日本山水画的勃兴。
“山水图长卷”是雪舟山水画----应该说是他全部遗迹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据我所知,它的规模之大,气象之雄,内容之富,感人之深,的的确确是世界风景名画中足与南宋夏圭“长江万里图”并美的杰作,是日本镰仓时代以来绘画遗产中的瑰宝;是日本画家对世界造型艺术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至于“长卷”这种构成形式,原是中日人民所习见所喜爱而又善于利用的形式之一,在中国是盛行于南宋时代,在日本则是发展于镰仓时代。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儿。我们从“山水图长卷”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位置经营来看,雪舟真是“山河无隔碍,光明处处通”地以中国山川为基调,出其湛深的自然观照和丰富的意境创造,处处紧密的结合着日本人民的爱好,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一切限制,尤其是季节、气候的限制,生动地有机地把春夏秋冬各个季节动人的景色,集中在一幅画面。我们认为,这是中国画家所难能而是日本画家所特别擅长的。
“山水图长卷”完成于1486年(明成化二十二年,日本文明八年),是雪舟返国近二十年后六十七岁时的作品。非常可能,以杭州西湖为重点的浙江山水-----也即是诞生马远、夏圭山水画的现实基调,此老即久蓄之于胸中,就不免常见之于笔下。还有可能,某些部分的处理,或即忆写西湖的景色也是未可知的。这正是画家的卓越非凡之处。因为一幅卓越的成功的山水画,决不是一张地形写生图,而应该是即要赋自然以生动的形象,又要赋自然以丰富的内容。作为“绘卷物”这一对于日本人民具有传统喜爱的形式论,他的完成,不仅仅是室町时代杰出的作品,应该认为是日本“绘卷物”的发展和提高。也可以认为是日本“绘卷物”的新生。
日本水墨山水完成者雪舟的创作方法,表现形式和表现技法,又是多种多样、一切从内容出发的。如描写日本三景之一的“天桥立图”和九州名胜的“镇田瀑布图”,都是现实题材的杰作,而表现的形式技法就各各不同,一则淡墨轻岚,波光云影,一则虹飞千尺,山石嶙峋。又如“富士、三保、清见寺图”和“清见寺图”,都是以雄伟庄严象征日本文化灵魂的富士山为画面的主要构成部分,他们的描写就没有不加选择地采用斧劈系统的皴法而是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使用着较为柔软的线条和水墨渲染的手法创造了巍然的富士的雄姿。
雪舟在山水画方面的卓越成就还不止于此,他还高度的掌握和发展了泼墨减笔的技法。像东京国立博物馆及小野、菊屋、住友诸氏所藏的“破墨山水”,无一不是淡雅清远别具意境的佳作。水墨山水到此境界,才有可能攀登艺术的高峰。
至于花鸟画,在雪舟的创作生活里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就流传有序的少数作品研究,也同样的具有惊人的成就,并有力的激起了桃山时代及其以后着色花鸟屏风的高潮。例如前田育德会和小坂顺造氏所藏的“四季花鸟屏风”各六曲一双,便是精彩的例子。
总的来说,雪舟不朽的艺术对世界提出了刚劲、清新、和平、幸福的美的意境,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共同的感情和愿望,在历史上为人类特别是亚洲各国间的文化流播,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傅抱石
为纪念雪舟逝世450周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