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提升之教师技能展示(小学数学组)
标签:
素养提升校本培训 |
分类: 教学技能培训或展示活动 |
小学数学组(尺规作图、板书设计、说课)
成员:黄玉芬、施正加、缪循善、温爱群、林云斌、温素嫦、蔡玉花(自愿参加)
一 、基本作图:
1.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A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画一个角的平分线
|
|
|
|
5.过一点(线上、线外)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二、2012年中考题展示
1、(2012河北省第7题,3分)7、如图3点C在∠AOB的边OB上,用尺规作出了CN∥OA,作图痕迹中,弧FG是
A.以点C为圆心,OD为半径的弧
C.以点E为圆心,OD为半径的弧
2、(2012河南,10,3分)如图,在△ABC,
,
,按以下步骤作图:①以点A为圆心,小于AC的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B,
AC于点E、F;②分别以点E,F为圆心,大于
EF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G;③作射线AG,交BC边与点D,则
的度数为
3、(2012山东省青岛市,15,4分)已知:线段a,c,∠α.
求作:△ABC,使BC=a,AB=c,∠ABC=∠α.
|
a |
|
c |
|
α |
4、(2012贵州铜仁,19(2),5分)某市计划在新竣工的矩形广场的内部修建一个音乐喷泉,要求音乐喷泉M到广场的两个入口A、B的距离相等,且到广场管理处C的距离等于A和B之间距离的一半,A、B、C的位置如图所示,请在原图上利用尺规作图作出音乐喷泉M的位置,(要求:不写已知、求作、作法和结论,保留作图痕迹,必须用铅笔作图)
|
19(2)题图 |
5、(2012山东德州中考,19,8,)有公路 同侧、 异侧的两个城镇A,B,如下图.电信部门要修建一座信号发射塔,按照设计要求,发射塔到两个城镇 , 的距离必须相等,到两条公路, 的距离也必须相等,发射塔C应修建在什么位置?请用尺规作图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注明点C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出画法)
6、(2012北海,21,8分)已知:如图,在△ABC中,∠A=30°,∠B=60°。
(1)作∠B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作AB的中点E(要求: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2)连接DE,求证:△ADE≌△BDE。
7、张庄A、李庄B位于河沿L的同侧,现在河沿L上修一泵站C向张庄A、李庄B供水,问泵站修在河沿L的什么地方,所用水管最少?
|
|
8、如图,一个人从点P出发,到条形草地OA处让马吃草,然后到河流OB处让马喝水,
最后回到点P ,他应该怎样走,行程才最短?
|
|
在BC、CD上分别找一点M、N,使△AMN周长最小时,则∠AMN+∠ANM的度数为(
A.
130°
|
第13题图 |
http://s4/mw690/761b7460gddaa14289853&690
http://s9/mw690/761b7460gddaa14547ee8&690
http://s7/mw690/761b7460gddaa1480a336&690
http://s5/mw690/761b7460gddaa15208924&690
http://s15/mw690/761b7460gddaa1537b2fe&690
http://s10/mw690/761b7460gddaa15840f89&690
http://s9/mw690/761b7460gddaa1587d468&690
http://s15/mw690/761b7460gddaa159749ce&690
《等量代换》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9页例2的一节课,本课是利用天平的原理,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这个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等量代换的思想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它又是一个非常抽象、非常难以理解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关经验但比较浅显。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以“体验等量关系”、“建构模型、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三大版块为教学主线,体现了教师的“引”到“放”直至“创”的过程。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思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注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初步认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猜想、分析等过程,从中认识到“换”是按一定规则进行的,并能找出规则解决生活中和简单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说教学重难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
六.说媒体运用
理解、接受并运用等量代换思想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等量代换的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并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从而解决了有些孩子仅凭直觉作出判断,脱离实物或直观图就完全失去了方向的问题。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
为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我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画形式引入,(动画1)播放《曹冲秤象》的课件。在学生看完这个动画后谈话,曹冲解决称象的的问题实际是应用了数学中的一种思想方法,是什么思想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曹冲称象应用的是什么数学思想?”这一问题将学生带入到了有意义的、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构建模型,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主题图(图片1)并引导学生观察:小明、小红分别在水果摊里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先弄明白第1个和第2个天平的含义:通过天平你知道了什么?能否解答小红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引导是为了让学生更细致地去认识、观察天平,感知、体验等量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等量,只有先了解“等”才能学习后面的“换”。为解决例2这个问题作铺垫。〕
通过以下三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
(1)牛刀小试----小组内动手摆一摆,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构建模型。(视频1、2)
〔设计意图:正是在这样的摆一摆、换一换、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感悟到“等”是“换”的必要条件。学生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初步构建了模型,感悟到等量是如何进行代换的〕
(2)曲径通幽----观看课件演示过程,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动画2)
〔设计意图:随着学生对“等量代换”问题的直观感知,隐藏在直观感知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会逐渐显现出来,在这样一个“朦朦胧胧”、“似有所悟”的关键时刻,作为教师就应抓住知识的发展点,进行及时地启发与引导,直至产生顿悟。〕
(3)拂尘见金----提炼等式,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视频3)
〔设计意图:学生对“等量代换”这一问题的建模需要有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积累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过程”的加强者和引导者,去“敲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敲打”过程中,积累、感悟、直到学会应用。〕
(三)巩固内化,拓展提升
适当的教学高度和教学深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扩充,将书中一个例题和几个孤零零的习题进行了巧妙重组,设置了三个练习情境,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的能力。
(1)我能行。(图片2)
肯德基店为了庆祝六一,进行了促销活动,一个汉堡换2对鸡翅,一对鸡翅换3个圣代,两个汉堡可以换几个圣代?(学生直接抢答)让学生重点说出换的过程(动画3),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2)挑战自我。(图片3)
用天平可以准确的称出物体的重量,那么,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比较出物体间的重量。
出示:两只鸭和一只鹅在玩翘翘板
左边两只鸭
左边四只鸡
1只鸡和1只鸭,谁重些?
〔这是等量代换思想的一种变式练习。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比较困难,引导学生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比较。〕
(3)题目大变脸。(图片4)
○+ □ =91
△ + □ =63
○ + △ =46
○= ?△= ?□= ?
〔这道题属于课后*题,有一定的难度,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很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X(○+□+△)=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小结回顾,突出重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们对自己今天的收获满意吗?
(五)布置作业, 课堂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在古代,人们不是用钱来买物品的,而是用物品来换物品,你能帮帮这个老爷爷吗?(图片5)
用4个番薯可以换2棵大白菜。
用8棵大白菜可以换2斤米。
用2只鸡可以换10斤米。
老爷爷:我今天带了一只鸡,可以换些什么呢?(图片6)
八.说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需要形象直观的演示来帮助学生构建模型,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数学教学灌输了新的动力,在本课教学中,电化媒体为学生们提供了形象的直观演示,在学生形成表象的过程中起到了使学生顿悟的作用。学生不仅轻松地的学会了数学知识,还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很好地实现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折线统计图》。下面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设计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着力强化主体意识。
2、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学习价值。
二、说教材
出示数据。
5月10日:27℃;5月12日:15℃;5月14日:12℃;5月16日:21℃;5月18日:25℃;5月20日:26℃。
谈话:这是老师收集的近期宝应地区最高气温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理老师提供的一组数据,让学生复习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找准新知生长点,为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做好准备。
谈话: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我们到“宝应气象”网站去看一看吧!
登陆“宝应气象”网页,查看有关气象信息。(网页上有大量反映天气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提问:看了这个网页,你发现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登陆网站,借助信息快车,让学生了解生活人们是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情况的,从而感受到折线统计图是有用的,体现数学学习的有用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指出:人们通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情况。(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课件演示:将课前制作的条形统计图,直条变成上面一横,再变成一个点。
提问:现在能反映近期宝应地区气温哪一天最高?哪一天最低吗?和刚才的条形图比,哪个更直观?
课件演示:将这些点用线连起来。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条形统计图,慢慢演变成折线统计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条形图的直观,另外,还可凸显折线统计图能清楚的反应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从而让学生感受两种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
谈话: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表达了哪些信息呢?我们先听一听气象播报员是如何介绍近期天气变化情况的。
课件播放:气象播报员依据统计图介绍宝应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配音: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登陆“宝应气象”,据“宝应近期最高气温统计图”显示,宝应近期气温变化较大,5月10日最高气温为27摄氏度,14日最高温度仅为12摄氏度。5天时间,最高温度降幅达15度。从5月16日起,天气转晴,气温再度上升。“宝应气象”提醒各位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气温变化引发疾病。)
提问: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这几天的气温变化很大。)
追问: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这几天气温变化很大的?(从气象播报员的提示中知道的;从统计图中也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借助气象员的播报让学生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二、情境延续,读图感悟
1、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描述数据的方法等)。提问:表示4月12日最高气温的点在哪里?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4月18日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读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
2、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每几天记录一次最高气温?
(2)哪天最高气温最高?哪天最高气温最低?
(3)最高气温上升得最快的是哪天到哪天?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小结。
讨论:人们在表示气温变化情况时,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每一天的最高温度,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一段时间里气温的变化情况。)
三、 联系生活,再度感悟
1、出示本周宝应地区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星期日:24℃;星期一:25℃;星期二:25℃;星期三:22℃;星期四:24℃;星期五:23℃;星期六:26℃。图略。)
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谈话:如果你是气象播报员,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呢?
2、介绍生活中的折线图。
提问: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图?
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图(股票图、心电图),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内容,以及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设计意图:到生活中找统计图,让学生再次感受折线统计图的学习价值。
四、结合活动,动手制图
谈话: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1、 制作统计图
师:课前我们收集了跳绳的数据,你能根据统计表(某同学在1分、2分、3分、4分时跳绳个数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并强调日期、标数字等注意点,能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数据分析。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这位同学跳绳的速度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跳绳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实践运用,课外延伸
1、提问: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3、是比较两个内容,从而来选择哪一个内容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4、书上的“想想做做”第3题
你能看懂这幅图吗?这幅折线统计图与前面讲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一格代表几?为什么?说明:最下面一格相当于省略号。
5、将知识链编织成知识网。最后一个环节,将1—6年级的所有关于统计的知识,都有序的进行了一个呈现和展示。使学生看到了自己一路学习的足迹,更看到了每次学习的知识之间的出入与差异,更重要的是还看到了后面所要学的更多的关于统计的知识。
说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温爱群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三年级下册P88-89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部分知识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这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接触小数,虽说是第一次,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学生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识别小数,并会正确读写。、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学习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说教法
1、生活情景引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
3、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
三、说学法
1、通过生活情景和已有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2、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
3、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在交流中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创造性学习的境界。
四、教学过程:
一、展示资料,引入课题
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1、这些是小数。2、数的中间有一个小圆点。……
师:是的,像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而小数中间的这一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数”板书
(商品的价格是学生生活中与数学最密切的内容之一,在超市中的所见可以轻轻松松地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小数,初步感受小数的现实意义。)
二.
谁能放声给大家读一读,边读边想:小数的读法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会说,小数点左边的数和以前一样,小数点右面的数是几就读几。
教师肯定读法,要求同桌互相读一读。除了老师写的这些小数,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小数,可以自己读,可以请大家读。
师表扬大家发现得还真不少,可见生活中处处都能发现小数。(小数该怎么读,怎么写,对于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直接解决,不拖泥带水,学生能很快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而要将主要的时间与精力放到下面的环节——联系商品价格认识小数。
二、 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读价格
橡皮0.41元
我们会读了这些商品的价格。
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几分,你知道吗?(填表)
|
商品名称 |
橡皮 |
一箱奶 |
一箱啤酒 |
|
价格:元 |
0.41元 |
29.83元 |
160.90元 |
|
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
|
|
|
大家想一想,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数表示什么?
生:可能说,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右边第一位数表示几角,第二位数表示几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利用商品价格,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让学生采用同伴交流的形式,利用表格清楚的用两种方式进行对比,感悟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2、师:商品的价格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有许多小数,如:自动铅笔笔芯0.5mm你是否见过?mm是什么单位?(长度单位)你还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让学生动手比划,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
那如果这是1米,我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课件出示一米的尺子,它平均分成10份,一段为红色,看着图片能用一个分数表示吗?1分米=1/10米
用小数表示是( )米呢?能不能解决呢?可以小组研究、讨论,也可以借助教科书。汇报,师点拨。
1分米=(
师:小数点右边“1”表示什么?(1分米)
(由于学生只是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分数,如果仅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来思考小数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所以,这个环节通过形象的课件唤醒了学生对分数的记忆。通过长度单位建立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对于1分米、3分米与7分米的呈现方式不通,不但避免课堂单一枯燥,也为向下个环节过度提供铺垫。)
课件出示一米的尺子,把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几?
1厘米有多长?它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呢?小组内研究一下,再交流。
1厘米= 米=0.01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数表示什么?(1厘米)
谁愿意说个厘米数,大家答。
想不想考考同桌?(这里初步让学生感知了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谁来汇报一下你的身高?
生:137厘米
师:它是几米几厘米?(1米37厘米)
1米37厘米用小数表示该是多少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你能把你的身高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吗?
师:找出1米40厘米的身高请同学说一说(两种写法)
小结:通过这些练习我们发现,小数点左边表示什么?右边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数表示什么?
(教师通过把身高写成小数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应用练习,巩固所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三、
练习一:在我国古代,小数是怎样表示的?书94页你知道吗?(让学生体验到原来小数还可以这样写,让学生比较小数的写法,体会数学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完善的,而且数学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简洁美更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力求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实用工具性,也感受其浓郁的人文性。
练习二:价格竞猜。用小数记数方法,可以用高了、低了提示。(游戏既是对小数含义的巩固,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总之我是通过生活情景初步感知小数,再利用生活情景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深刻理解小数的含义,最后运用巩固,不仅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实用工具性,也感受其浓郁的人文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数学广角》说课稿
梅源中心学校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113页“数学广角”第二课时例2。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学习优化问题就是为了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优化问题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我把教学内容变为源于学生切身生活体验的,适合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乐趣,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
教法与学法选择: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理解优化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双向互动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的情境演示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最后找出最优方案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学法方面,《课标》指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生活数学和数学生活,因而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趣导入。
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出示“小精灵”来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的场景
(课件配音)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小精灵,我想加入你们的数学广角,欢迎吗?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问题,大家有信心解决吗?第一个问题是谁能用一边
出示:一边
板书:数学广角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条件。他们感兴趣的就会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他们则会不予理睬。本节课中,我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小精灵为主线,让同学们用“一边…一边…”说话,学生可能会说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唱歌一边跳舞,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等等。我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完成的,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构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因此,我设计了“生病问题”
“沏茶问题”
1、生病问题,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
出示:找杯子倒水1分钟 等水变温6分钟 找感冒药1分钟
让生安排时间,发现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2)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方法
先让生自由说说是怎样安排的。
(让生评价这些方法中有没有不太合理的。3引导学生用画箭头的方法把吃药的过程用流程图画出来。展示最合理的方案
我把教材的安排稍做改动,设计了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小精灵的好朋友小红生病了,想吃完药赶快休息这一情境,让学生帮忙设计吃药要多少时间。因为学生对生活中生病的情景是非常熟悉的,并且他们很愿意给小精灵提供帮助,也会很快找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向学生出示了吃药的有关程序让学生设计方案,再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评一评,画一画四个活动来得出最优策略,完成学
习任务的。最后让学生在所有的设计方案指出其中不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在寻找最优化方案过程中,既掌握了解决问题最合理的时间安排,也对他们进行了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的教育,使得情感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沏茶问题,进一步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
(课件出示例2图)
(1)让学生仔细看图,理解情境图意,引出小精灵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出示教材中给出的图例。
(3)组内交流,设计方案,并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4)小组汇报结果
(5)让学生比较同学们设计的方案,看看每一种方案中,沏茶的顺序对不对,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
《沏茶问题》也就是例2,我设计用小精灵讲故事《我当优秀的小主人》的形式引入情景图,让学生明白要当优秀的小主人,要懂礼貌,客人来了应该让客人尽快的喝上茶。于是我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讨论:沏茶需要做哪些事情?哪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做的?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分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展示,比较,评价找出最优化的方案。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三、层层深入,巩固新知,突破难点。
做饭问题
课件显示做饭工序:杀鱼洗鱼5分钟烧鱼10分钟淘米2分钟做米饭15分钟
(1)看图,学生独立思考
(2)算一算要多少时间才能开饭
(3)引发争议,交流思维过程
(4)出示方案,总结评价。
2、数学竞赛
《我是设计小行家》
(1)出示炒鸡蛋的工序
(2)学生独立思考
(3)用流程图表示出设计思路。
为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我设计了“做饭问题”“数学竞赛”等巩固练习。做饭问题看似简单,但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17分钟或27分钟,为此引起学生争议。这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在交流的活动中使学生明白如果是用一个炉火做饭,就要27分钟如果有两个炉火做饭就只要17分钟。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最后我设计数学竞赛《我是设计小行家》看谁能用最少的时间做好一盘味道鲜美的炒鸡蛋,将活动推向高潮。我利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把握时机,向学生提出要求:
(1)独立完成
(2)必须画出流程图 (3)和同学们分享你的经验。这样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 总结。进行自我评价
(1)让学生畅谈学习感受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提高效率?同学之间交流一下。(为达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一原则,进而深化知识,在课外作业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角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角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认识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周角。
三、教学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生动的、有趣的。所以我从猜谜语入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来考考你们“一件东西手中握,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夏季摇来乐陶陶。”打—生活用品。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我的说是陀螺,有的说是风车,有的说是扇子。对了,就是一把扇子。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扇子!这时我出示三幅图,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角,请看大屏幕。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也为本节课后续学习做了铺垫。
2、演示操作、明确概念:
同学们,除了刚才找到的锐角、钝角和直角外,这把折扇中还有特殊的角。(课件演示:平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演示。请学生描述平角形成,然后板演平角的画法。)
现在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一把扇子,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周角的顶点,两条边在哪?(板演周角的画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活动一:动手实践、感悟数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为此我为学生提供了操作机会。
首先动手操作,用活动角感受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然后再动手操作,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数。
这一环节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实践,为学习角的分类作了铺垫。
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分类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万宝囊,快去找一找里面有什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量出角的度数,并标明度数,小组研究怎样分类。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锐角小于90o
直角等于90o
钝角大于90o而小于180o
平角等于180o
周角等于360o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吗?学生情绪又一次高涨,纷纷举手说:
1个平角=2个直角
一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提高量角的技能。然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为学生亲身经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3、课堂练习:
1、排一排:(明白五种角的有序排列)
()角<()角<()角<()角<()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