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波德莱尔的《对应》 和钱钟书的《通感》

(2013-05-27 15:54:19)
标签:

通感

诗歌

波德莱尔

钱钟书

分类: 诗歌与其他

波德莱尔的《对应》 和钱钟书的《通感》

 

 

通感是指文学艺术创作中把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起来,不分界限,并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因此又称“移觉”。也就是,在摹人状物过程中,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官互相沟通、交错,替换。这本来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但运用在文学创作中,却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敝博客前此转载的苗雨时教授《论诗歌的通感》一文,已经作了系统阐述。

该文在阐释通感时以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作《对应》(Correspondances [又译《回应》、《相应》、《应和》或《通感》])和其它诗作进行了阐释,故特将所见到的该诗的三种译文和钱钟书先生《论通感》一文转帖于下,以供同好参照、玩味、推敲:

 

译文一:相应

大自然是座庙宇,有生命的柱子

不时发出隐约的语声;

人走过那里,穿越象征的森林,

森林望着他,投以熟悉的眼神。

 

如同悠长的回声远远地汇合

在一个幽暗深邃的统一体中

广阔得犹如黑夜连着光明——

香味、颜色和声音交相呼应。

 

有的香味新鲜如儿童的肌肤,

柔和有如洞箫,青翠有如绿草场,

——别的香味呢,朽腐、浓郁而不可抵御。

 

像无极无限的东西四散飞扬,

如龙涎香、麝香、安息香和乳香

那样歌唱心灵和感官的热狂。

 

——转引自柳鸣九主编《法国文学史》中册第317-318页。

 

译文二:应和

   自然是座庙宇,那里活的柱子

   有时说出了模模糊糊的话音;

   人从那里过,穿越象征的森林,

   森林用熟识的目光将他注视。

 

   如同悠长的回声遥遥地回合

   在一个混沌深邃的统一体中

   广大浩漫好像黑夜连着光明——

   芳香、颜色和声音在相互应和。

 

   有的芳香新鲜若儿童的肌肤,

   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

   ——别的则朽腐、浓郁,涵盖了万物,

  

   像无极无限的东西四散飞扬,

   如同龙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

   那样歌唱精神与感觉的激昂。

   ——译者不详。

译文三:通感

   自然如生命之庙宇,
   它的立柱发出浑浑之音
   行人穿过象征之林
   回眸用它那多么熟悉的眼神

   如消逝于远穹的妙语
   回响在深不可测的宙渊
   黑夜般无尽光明般绵延
   香,色,音,于此,相融相连

   是嫩如婴孩儿之肌肤
   是柔若簧管之音弦
   是茂如牧野之青原
   还有
   致命的气息尸腐纷繁

   空无边宇无延
   是琥珀,是安息,是麝香,是乳香
   感觉之飘袅,精神之幻游

 

    ——豆瓣网子轩的日记2011-06-28 18:11:03

 

钱钟书:《通感》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字可用,则字、斗字字皆可用矣!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引了红杏闹春实之未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也没有把那个理外之理讲明白。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并未懂那句的意义,误以为它就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常把字来形容无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
  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毛滂《浣溪沙》:水北寒烟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马子严《阮郎归》:翻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黄庭坚《才韵公秉》: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又《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寒窗穿碧流,润础闹苍藓。陈与义《夜赋》: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陆游《开岁...有赋》:百草吹香蝴蝶闹,一溪涨绿鹭鸶闲。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陈耆卿《与二三友游天庆观》:月翻杨柳尽头影,风肴擢芙蓉闹处香。又《挽陈知县》:日边消息花争闹,露下光阴柳变疏。赵孟坚《康不领...长赋》:闹处相挨如有意,静中背立见无聊。从这些例子来看,方中通说形容其杏之红,还不够确切;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象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马子严那句词可以和另一南宋人陈造也写西湖春游的一句诗对照:付与笙歌三万指,平分彩舫聒湖山是说笙歌,指嘈嘈切切、耳朵应接不暇的声响;是说妆束,相当于闹妆,指花花绿绿、眼睛应接不暇的景象。虽然是同义词但在马词和陈诗里分别描写两种不同的官能感觉。......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方法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远山拙注:指古人好友之间钱财混有,不分你我)。又譬如热闹冷静那两个成语也表示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结成配偶,因此范成大可以离间说已觉笙歌无暖热。李义山《杂篡-意想》早指出:冬日着碧衣似寒,夏月见红似热。我们也说红颜色温暖绿颜色寒冷暖红寒碧已沦为诗词套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