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的运动》教学反思
(2011-04-12 10:28:34)
标签:
教学反思行星的运动 |
分类: 教学反思 |
《行星的运动》教学的反思
本节课讲授天体运动的规律,而天体虽然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巨大,但总觉得是距离遥远,不可捉摸。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感兴趣,并学会将天体运动转化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模型,与上一章曲线运动的知识相结合。
在进行《行星的运动》的课程设计时,我希望通过穿插着的物理学发展史,渗透物理文化的教育,与先哲对话,与历史沟通,领略了人类宇宙观的演变历程,释然学生学习中的种种疑点,激活学生对宇宙探索的激情,充分展示科学规律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得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在介绍完开普勒第一定律后,由于考虑到学生在数学上的知识还未能对椭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椭圆,体验行星绕着太阳的运动的这么一个环节,而且在椭圆画出后,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当两定点的距离较近时画出的椭圆近似位一个圆,为今后在处理行星的运动问题时把轨道视为一个圆作铺垫。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体验为主,使学生领略宇宙中行星运动的特点。
本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就是在学生学习了开普勒第三定律后,提供相关天体数据给学生计算开普勒第三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是经过开普勒近十八年的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这一定律,让学生通过观察第谷的观测数据,计算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与周期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体验前人发现科学规律的艰难历程发展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但对学生计算天体运动数据的速度和准确性的预想不准,导致在这一环节占用的时间较多,而影响了这节课的时间安排,这是这节课遗憾之一。
本节课共设计了两个练习题,一个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比例计算,起到了落实知识点的作用。这里重点说一下课堂中多选的练习题,虽然高中没有这类题型,但是多选题在课堂练习中出现却有很多好处。比如,多选可以让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找出题目中考察的知识点。也能让学生总结正确与错误的选项,从正反两方面掌握好规律结论,所以每节课我都会设计至少一道考察知识点多选题。
物理学科的教学,讲究的是科学性、严谨性、条理性。在教授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时,我自认为给学生讲的原理明确,条理清淅。不过在学生理解时却总是表露出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看是懂了,做却错了。这说明我在合理搭设台阶使同学顺利的理解物理量间的关系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在以后课堂上我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理解误区,加以纠正,使学生正确地掌握解决思路,形成规范的解题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我的处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听取了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之后,我会不断的改进,力求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