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书华年:清华学子的成长历程和学习方法、品质

----摘自《走进清华》做最好的自己
PS:本文中的方法、习惯应从小培养,当高中再来时可能已经晚了,当然这些学习习惯、品质将对终生学习受益。
陈雅伦: 做最好的自己
陈雅伦 生于1988年,山东人。2006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2009年保送攻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现任清华电视台台长。
很多师弟师妹都会问我,当年是如何考入清华的。其实清华并不是个高不可攀的门槛,这里偏爱那些乐观积极,有才华,有想法的学子。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在十二年的寒窗苦读中多抽出一点时间来思考,不断努力提升自我,调整好心态,清华就会敞开她的大门迎接你的到来。
如果说高考是战场,那么良好的心态就是必备的武器,而且也是制胜的关键法宝。所以我想用三句给我的成长带来巨大影响的格言作为主线,与广大的学子分享我的一些调整心态方面的感悟。希望能给那些拼搏在高考一线的学子们带来一些帮助。
第一句话是“没有雨伞的孩子,下雨时要努力奔跑”。这句话是读中学的时候我的母亲送给我的。我出生在山东省一个普通的家庭里面,父母都是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他们不能给我超级优越的家庭环境,但是却给了我一个独立的个性。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他人。从小学到初中,我经历过一段单亲家庭的生活,渐渐的,我的性格开始变得孤僻而骄傲。不过,走过一段灰色的时光,来到初中,我
开始为自己以后的人生打算了,生活在自己手上,通俗一点说,我喜欢孙燕姿的歌里的一句话,生活是自己选择的衣裳。是继续这样一味地灰色下去还是今天起开始改变。我选择了后者。
中学里我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锻炼自己的性格,让自己跟不同的同学接触,变得开朗起来。我也开始发展自己的特长,初中时我在央视的一部反应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中演过一个配角,我还是学校民乐队队长,舞蹈队队长和广播站站长,参加过与此有关的各种各样的演出和比赛,也拿过不少大奖,增强了我的自信,培养了更多的成就感。这些活动看上去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但是其中对于能力的锻炼和对于意志的磨砺却是随着成长才慢慢积累,逐渐显露出来的。
可以说,我并不是一个一直都优秀的孩子,或者说,应该是逐渐优秀。
中学的生活里,我的朋友,我的老师,还有我自己,都在一点一点地改变着我打造着我,将那些格格不入的棱角一点点磨掉。初中前几年我的成绩一直不是最好的,在班级十名左右徘徊,但是到了毕业班,我推掉了所有活动,开始认真踏实地学习。当时我的班主任告诉我们几句话,对我很受用。不是每一分钟都学习,而是抓住学习的每一分钟。这样,劳逸结合提高了效率,更懂得如何利用和把握时间,同时还能在学习之余积极放松,张弛有度,学习成绩自然也就节节攀升了。
独立,坚强,自主选择,不依赖别人,几乎在所有成功人士的身上都能找到这样的特征,那么我们也不例外,这是成功的人格基础。
想跟大家共勉的第二句话是:“做最好的自己。”这句话来自于李开复写过的一本书《做最好的自己》。
可能有时候有人会问你,你的理想是什么?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得到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我要成为外交官,有人要成为科学家,有人要成为世界首富……我会说,做最好的自己。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生活,有的人的理想清晰具体,而有的人的理想只是一个模糊的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不一定要像他们一样,但我要让自己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有了哪怕一点点的进步,都是一种成功。
另外,我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缺点,懒惰,自制力差,在这样的基础上,我首先能正视自己,包括自己的缺点,然后再慢慢地克服和改正,做最好的自己!
高考备战期间,最怕出现的就是浮躁的情绪。压力大,学习紧,来自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压力不断涌来,每个人都想进步,但是每个人的情况和基础不同,不可能一夜之间突飞猛进,成功靠的是不温不火的积累。所以不要奢求自己瞬间成功,每天都进步一点,把压力转化成动力,做好自己,摒弃不当的攀比,日积月累,成功才会幸运地降临。
第三句想和大家分享的话是:优秀是一种习惯。高一高二我在学校是极其平凡的孩子,成绩在年级三四十名左右。这个成绩,能考上清华简直是天方夜谭。高三开学前的一个星期,有个同学给我推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给我的思想来了个巨大的改革。这篇文章是《花开不败》,讲述了一个成绩平凡的女孩通过高三一年非人的努力,终于成就了自己的梦想,考上了复旦大学。
一篇很简单的文章,但却让我思考良久。高三之前我是从未想过清华北大的,觉得它们就像天空里的星星只可远观却难以接近。但是看了这篇文章,我开始问自己,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憧憬呢?为什么不拼搏一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潜力可以挖掘呢?于是,我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妈妈在上高三之前曾经开玩笑说,高三,就要没有任何的七情六欲。看似一句幽默话,但是仔细参悟也能发现不少道理,其实,进一步解释就是要做到心如止水。
高三刚开学不久,班主任找到我说,清华有个自主招生,你去参加一下吧。
当时在我完全不知道自主招生是何物的情况下我填了报名表交上去。丝毫没有报任何希望。但是不久后,清华发来了复试通知。初试的材料审核已经通过了,12月30号到清华大学参加复试。当时我们学校报清华北大自主招生的有十几个人,只有我一个人拿到了复试通知。我还十分不相信自己,像做梦一样来到了清华参加复试。到了清华,到了一种完全新鲜的环境中,我发现自己又成了最差的。周围高手如云,他们都是那么优秀的孩子,而我,一个小县城出来的孩子,拿什么来和他们比拼呢?但是,我的班主任告诉我,这次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考试吧,不要报太多希望,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也不要有很多压力,快乐一点。
想到这句话,我就浑身充满了力量。
带着这样一种有点安心又有点兴奋的心理,我完成了整个的复试。而美丽的清华园,也远比我想象的要可爱得多,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学子风采都成了高考前几个月废寝忘食的复习中我的一股心灵的清泉。
回到学校,我又开始了简单的生活,简单而忙碌。我完全忘记了我曾经参加过自主招生的考试,因为我知道,我不可能那么幸运。
可是也许清华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回到学校后赶上了第二次摸底考试,我的成绩大大突破从前,再创历史新高,让我有资本有自信去憧憬那所理想中的校园。我想,为什么不开始大胆的憧憬一下呢?
有很多时候,我们错过机会就是因为不敢想,敢想行动力正确的方法,没有理由不成功。
之后不久,我又了解到清华大学有一个艺术特长生冬令营,有艺术特长的同学可以来参加冬令营的考试,如果考试通过,将会有一定的加分优惠政策。因为我一直比较喜欢播音主持,也在当地电视台做过一段时间的主持人,带着一份忐忑的心理,我又报名参加了这个考试。当时我的父母和老师都很反对,因为去参加冬令营要占用掉一个星期的学习时间,而那个时候,又是考试前夕。但是我决心已定,就和同学一起踏上了去京的列车。
刚到清华园便接到班主任老师的短信,说,小陈,恭喜你,你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资格已经通过了!这就意味着,我向着清华园已经迈进了一大步。
再一次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一次带着安心和兴奋结束了我的艺术冬令营。
几个月后,我收到了加分的通知书。我成为了清华大学2006年的播音主持特长生。
不久后,我顺利地参加完高考。8月份,我踏入了清华园,成为了现在的我。
回头想想自己一路走来的心态,当你尝试着经过努力让自己优秀,当优秀对你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你就没有理由让自己松懈,而是更加努力,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最后还想跟大家分享几句名言,一句是讲勤奋的:“勤学如日出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惰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增,日有所亏。”永远不要松懈,成功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失败也是一点一滴的懒惰积累而成的。
第二句是:“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永远希望你超过他们,一种人是你的父母,另一种人就是你的老师。”我想这句话的意思再通俗不过了,聪明的你一定能明白!
感受:
考上清华的学生与一般的学生在智力上并无太大差异,重要的是清华学子拥有更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方法。这些品质、方法应该从小培养,当上了高中再来时可能已经晚了、迟了。因为习惯的养成要长时间的刺激。
本文中的人物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指导。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时重要的是精神品质、学习方法,而不是比谁更聪明。出身平凡,锻炼了她独立的性格,而独立思考、遇到困难就上的品质在学习中极为重要。并且她并没有因出身低于他人而自卑,相反地,她选择更努力得向前奔跑,缩短这种差距。只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要抱怨自己条件比别人低,要多付出去弥补。并且,学习与课外活动并不冲突,相反,要积极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与性格;在学习时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有效率得学习。“不是每一分钟都学习,而是抓住学习的每一分钟。”
学习时可能会浮躁,而浮躁会影响学习效率。所以,孩子应该从小养成一翻开书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书本上的习惯。学习,就要做到心如止水。这需要长时间的培养!
学习目标的确定,要敢想!除了敢想,也需要执行力。马云也说过,一流的点子比不上三流的执行力。
学习也需要积极乐观的心态,遇到困难不烦躁等。
学如春生之笋,不见其长,日有所增。我们应该在以后的学习中脚踏实地,一点点得培养优秀的习惯、方法,不为短期内没有进步而垂头丧气。“永远不要松懈,成功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失败也是一点一滴的懒惰积累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