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循环圈理论-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有力建议

(2014-05-10 10:18:54)

http://mmbiz.qpic.cn/mmbiz/Oicum8vrnd7cck0dzGuEUQ6SMKic77vswfOEibqpua30bdH9gJt8t0waS2CzdbHq2SXGrdCnrX9ib6QQC6ib65Fb04w/0

 

我们都知道阅读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成为终身自主学习者的先决条件,因为每一个学问的学习都将从阅读书籍开始。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养分充足的土壤”,除了丰富的图书资源,正确的引导外;其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家庭的支持,因为不阅读的孩子是由不阅读的大人造就的,一位虔诚的成年阅读者,一位懂得孩子们需要什么的成年人,他才是阅读教育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家庭要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中承担起主要作用,让我们家校紧密合作,共同为孩子成为自主终身学习者而努力!


 

日本教育学博士石井勋曾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阅读是教育的核心,美国阅读研究专家Jim Trelease指出:学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终身的阅读者——在毕业后的人生中仍坚持阅读与学习。

 

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是如何培养起来的?成人在其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知名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在1991年出版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提出了令人瞩目的阅读循环圈理论。

 

http://mmbiz.qpic.cn/mmbiz/1BLee8N7BLYqADM0zFREvuZPRh4QAckfMBq032JVnlpo6YAN2rxfXR41yjmdceg6mKBsXJ11TUP9W1QknN0qVw/0

此循环圈由选书阅读回应三个环节组成,一本好书,一段愉快的阅读经验,将为读者开启下一段阅读旅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乍看之下,循环圈描述的似乎只是一个人人皆懂的常识,无甚深意。其实不然,在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中,我发现其意义不在于揭示出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过程,而在于提炼出其中的重点环节,让阅读习惯的培养有迹可寻。



选书

学校或教室书库提供多样的书籍,并且介绍给不同语文需求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事,我们永远也无法预测哪一本书会成为某个孩子的全垒打书。”——Stephen D.Krashen


 

钱伯斯认为,阅读活动从选书开始。一般来说,若儿童并非来自书香之家,家长又不具备选书买书的能力,学校图书馆就成为儿童阅读书籍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首先需具有一批适合儿童阅读、类型丰富的藏书,让儿童与书的相遇成为可能。(如果学校做不到,就要在家庭或社区里做努力加以弥补)


 

方面,学校藏书应尽可能涵盖各类型读物,包括诗歌、神话、传说、故事、小说、绘本、科普、杂志、报章、参考书及视听材料等,以便让儿童从各自的兴趣入门,在书海中发现自己的天赋与兴奋点。许多儿童之所以不爱阅读,其实只是还没遇上能点燃自己阅读热情的书,崔利斯称之为全垒打书。一次美好的阅读经验,一本全垒打书,就可以造就一个爱书人。每个人的全垒打书都不尽相同,然而大多数都和自己的爱好与兴趣有关。


 

方面,藏书首先得吸引儿童,贴近儿童,让儿童乐读、爱读。这类迎合儿童的图书一般较为通俗,文学性相对较低,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也不高。尽管如此,这类图书还是重要的。许多儿童的全垒打书都出自这类通俗作品。然而,仅仅迎合是不够的,除了通俗性图书,学校还需备有经典、优秀的优质书籍。唯有这类真正的好书,才能打开儿童的视野、提高儿童的阅读境界,让他们的阅读品位与能力得到质的飞跃,真正步入阅读的殿堂,成为优秀的终身阅读者。

阅读


所谓读者,就是要为自己而阅读,而所有的阅读总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你能认同上面这句话,那么相信你也一定能够接受以下这个观点: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位读者,一定也要给他时间阅读。”——Aidan Chambers


 

阅读涵盖了阅读时间听故事自己阅读换言之,还必须确保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并竭尽所能让阅读扎根生活。


 

在美国,许多中小学一直推行着持续默读的阅读教学方式。大致做法是每天抽取1015分钟时间,在教室内由学生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杂志或报纸阅读,教师不提问,不要求写读书报告,也不进行任何分数记录,其教学效果成绩斐然。

 

大量研究证实,为孩子朗读是培养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因素。给孩子朗读,能够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美国阅读委员会在《成为阅读大国》的文件中也曾呼吁,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证据显示,朗读不止在家庭中有效,在课堂也成果非凡。朗读应该在各年级都进行。


 

美国教育家John Werner曾说:不能期待孩子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很多孩子来自于没有阅读习惯的家庭,这样的孩子常会因为电视而牺牲阅读的时间。有了丰富藏书,不过才跨出第一步,我们还得确保孩子的阅读。请注意,是确保,而非仅仅鼓励、提倡或期盼。确保,意味着时间上的保留、环境上的打造,以及气氛上的营造。


 

有了好书,有了时间,有了空间,阅读的幼苗得以拥有成长的土壤。然而,幼苗还需灌溉照料,我们还能做得更好。在钱伯斯阅读循环圈中,选书阅读之后是回应。阅读过程中,儿童总会有许多发现与想法,此时,我们又能扮演什么角色呢?

回应

回应


我们最希望孩子们有的阅读回应就是他想继续阅读,不管是再读一遍刚看完的书,还是读另一本书。老师们总希望看到他的学生能持续周而复始地阅读,因为唯有不断阅读,孩子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位爱好文学的读者。”——Aidan Chambers


 

遇见打动自己的书,我们往往会热情高涨、思潮起伏。若书令人兴奋,我们会寻人分享内心喜悦;若书令人感动,我们会寻人宣泄心中悸动;若书令人困惑,我们会寻人交流探讨。儿童也一样。钱伯斯说:在倾听别人的读书经验并与人分享自己心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某种形式的读后心得发表,参与者可以交换信息、分享热情;同时,探索不同阅读领域的意愿也提高了。

 

回应的意义正在于此。回应大致可分为两类:轻松的闲聊与专业的教学。前者长于自然,能水过无痕地分享热情;后者长于专业,能深刻地剖析作品,加深闲聊的深度,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


 

轻松的闲聊,常出现于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瞬间。也许是饭桌上的天伦时光,也许是课堂上师生不经意说起的某部作品,看似无心插柳,却能因此柳成阴父母或师长,若每周能与孩子围绕阅读聊2030分钟,不仅能维持孩子的阅读热情,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还能找到共同话题,促进亲子关系。


 

如果我们还希望孩子成为一位深具思考能力的读者,那么仅有闲聊是不够的。我们要引导孩子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提问、报告、比较、判断等能力,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说是一项相当专业的技巧。


 

就目前来看,这类教学常以班级读书会的形式呈现。教师精心挑选一本适合学生的好书,让孩子们在课外读完后,用课内的时间来组织讨论。从理念到操作,班级读书会都具备一定专业性。


 

从选书、阅读到回应,一段美妙的阅读历程将引领孩子进入下一轮循环。如此周而复始,儿童的阅读将形成良性循环,其阅读视野、品位、兴趣与能力,都将在这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升华。


 

至此,循环圈描述了一种理想的儿童阅读状态,然而它似乎还缺少了一点什么。钱伯斯自己也意识到了:不阅读的孩子是由不阅读的大人造就的。我们的图书资源也许贫乏,图书储备太少或者受损了,或者我们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可是还有一件事可超越这一切。一位虔诚的成年阅读者,一位懂得孩子们需要什么的成年人,他才是阅读教育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


 

于是,钱伯斯在完善后的阅读循环圈中加入了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并将其置于循环圈的中心,与三个环节息息相关。


 

做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钱伯斯说:读者也是由读者造就的。如果能够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大人为小读者提供各种协助,分享他的阅读经验,那么孩子将可以轻易地排除横亘在他眼前的各个阅读障碍。一个从不阅读,或者缺乏阅读经验的大人,是难以为孩子提供协助的。


 

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能向儿童展示绚烂多姿的文学世界,能在儿童对某课题兴致勃勃时,及时将相关的优秀作品带给他们;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能为儿童打造舒适的阅读环境,确保他们拥有不受干扰的阅读时间与空间;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能与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领着他们探索文学的更高境界。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读者来说,要提高鉴赏能力,阅读积累极为重要,理论都是从深广的阅读经验中升华而来的,丰富的理论也无法取代具体的阅读经验。因此,要成为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在抛开成见后,还需阅读大量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在阅读中提升阅读品味、锻炼阅读眼光。有道是入门要正,起点要高,为了避免宝贵的光阴虚耗在水平低劣的庸俗之作上,我们不妨参考一些儿童文学大奖的名单,抑或是一些专家学者的推荐,由此入门。儿童文学大奖如纽伯瑞奖凯迪克奖格林纳威奖国际安徒生奖林格伦奖等,都值得关注。



 

 

http://mmbiz.qpic.cn/mmbiz/Oicum8vrnd7dqKXfozQ4kLP20nHPUNCQ81ZcJE9se1cLxuE42vDnicHspkjkxTrbPv3PElxzg7jfvnGcRybx3vUw/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