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特朗斯特罗姆的诗《穿越森林》谈起

(2022-06-09 19:00:08)
分类: 诗歌

从特朗斯特罗姆的诗《穿越森林》谈起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穿越森林》谈起

                                       /孙学林

 

               穿越森林

 

           一个名叫雅伯的沼泽

           是夏日时光的地窑

           那里光酸化为老年

           和带有贫民窟滋味的饮料

 

           虚弱的巨人抱在一起

           为了不使自己跌倒

           断折的白桦挺立着

           象一个腐烂的信条

 

           我走出森林的底部

           光在树干间出现

           雨飘向我的屋顶

           我是收集印象的檐沟

 

           森林边的空气湿润——

           哦,转过身去的大松树

           它把脸深深地埋进地里

           畅饮雨水的影子

 

  在特朗斯特罗姆诗我最喜欢一首诗,它简洁明了,符合我们

歌审美诉求!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我如此喜欢的第二首。这首诗总能让人

读后再读,不忍释手

  其实,我也是差一点与特朗斯特罗姆擦肩而过,是这首诗,硬把我丢掉的罗姆重又拉回到我的眼前。

  记得是在2001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去新华书店买书,在一本本书藉前翻阅浏览,我拿起罗姆的诗集随意翻了一遍,其中就看到了这首诗,特别是那句:

        断折的白桦挺立着

        象一个腐烂的信条

觉得诗语没有道理,但却无比形象!又翻到别的一些诗看了看,觉得很晦涩,便把诗集丢在一边又去翻别的书了,可是,这两句诗一直占据着大脑空间,一直在我眼前飞舞,我不停回味着这两句诗的感觉,觉的是那样地奇特与美妙,这种写法是在过去所读的诗中是没有遇到过的。我不得不重新返回去,再次拿起特朗斯特罗姆的诗集,又找到这首诗,再读起来,诗中内涵又猛猛地撞动着我的灵犀,我便开始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书!

  回家后,我开始潜心研读这本诗集想把诗意之美与诗歌语言尽快融入到内心之中。可是,小小的灾难发生了:这本诗集的语言象石头,与我的思维模式格格不入,我无法融化它更无法进入它。它与我始终保持着一个远远距离。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一年两年过去了,然后是三年、四年、五年,我依旧无法走进这块石头的内部,这块石头在顽固地抗拒着我。每每扔下再拿起,直到我心灵对这部诗集产生了巨大抗拒,从此不再愿去碰它、甚至是厌恶。

诗人布罗茨基说:我偷过他的意象。

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1931年4月15--2015年3月26),他一生总共才创作了200首诗歌,但却获得各种界大奖无数,最后大奖是2011年10月6日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他对世界诗歌界的影响是空前的,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人喜欢他的诗,更有许多人模仿他的诗并偷用他的意象。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北岛、李笠(特朗诗集中文翻译,他翻译的水准非常高非常传神。他非常喜爱特朗的诗,并与诗人交往非常深)等许多人,非常喜爱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当时国内与国外,许多诗人总在模仿及套用特朗斯特罗姆的思维模式与意象去写诗,但因无法切入他神性的视角与心境,无法进入他隐喻与意象关联世界的恢弘与精致,致使那些模仿者的作品画虎不成反类犬,除了诗语佶屈聲牙与意境晦涩不通之外,诗味苦涩更是如同嚼蜡。由于当时的模仿者都具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旅居国外的中国某人大量模仿他创作诗歌,还多次在外国被提名为诺贝尔诗歌奖候选人。即使那些诗歌水平低劣、诗味苦涩,一般人也只能认为是自己读不懂、无法进入他诗意之高深境界,但其根本则不过文字与意象模仿而已。正是因为如此,又加之这类诗的诗歌创作胡乱用语、没有诗歌评论家敢于直面尖锐批判,更因为这类诗创理论与审美严重缺项,便使这类诗作张牙舞爪存在了多年,也荼毒了诗歌界多年,只能等待时光与沧桑的甄别与深度剖析,这种现象最大贻害就是荒芜了普通人与诗歌创作者的审美认知,导致后来出现了许多屎尿体诗歌。这对诗歌创作来说是一场不小的生态灾难,造就了诗歌野蛮与荒芜成长状态。其实,诗歌创作是非常严谨的。特朗斯特罗姆创作态度极为认真,他一生除了诗,没有创作过其它任何类作品。他的诗歌创作极为缓慢,他的观察与思考是极为缜密与严谨,一个准确的意象,一个奥妙的隐喻,他可能要推敲半年或更久时间,不获精妙天韵不挖透根底,他就绝不罢休。特朗斯特罗姆的眼神比捕食中的眼镜蛇还要敏锐、犀利,面对泛滥的模似仿之作,他那冷峻如岩石的面孔毫无表情,从未做出任何片言只语评述。

诗人一直在说:世界是密码的,读它、破译它。”是的,在他完成破译后,他说会让密码带着他诗意的奥义满天空高飞!可那些模仿他诗作的人,既没有破译他的密码,更没有进入到他密码所锁定的世界群象。他们没有悟得诗人之诗骨,只是薅几缕似是而非的皮毛,但诗作却泛滥横流塞满整个河道。

罗姆的诗中我非常喜欢他这首《穿越森林》,不仅意象美、诗韵美、格式美,语言与篇幅布局也非常适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我认为这首诗在罗姆诗集中也是最上乘的一首,其它任何一首都无法超越它,并且能给我们带来阅读与理解的快愉,能触及到了我们心灵深处的共鸣

  多么美妙呵,他在穿越森林时首先遇到了这个名叫雅伯的沼泽。而这个沼泽竟然变成了夏日时光地窑你想象吧,森林中这些死寂的水,以发蓝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凝望着天空,它夹杂着许多美丽的野草,从春到秋,跨越整个夏天的漫长时光,时光在这里似乎是真的静止了下来,并被雅伯灌贮进它深深的地窑,这个比喻有无法想象的贴切与美感!

  夏天漫长而又炎热,一切死物都会论腐烂变质,时光被装进地窑当然也不会例外,可它变成什么样子呢?

      那里的光酸化为老年

      和带有贫民窟味道的饮料

又是两个意想不到,时光竟然酸化为老年,并且是带有贫民窟味道的饮料!非夷所思,这既新奇又切,这就容不得我们不接受!

  森林里有无数腐烂与断折的大树:它们象虚弱的巨人抱在一起,为了不使自己跌倒;

  还有:断折的白桦挺立着,像一个腐烂的信条想象着,那些光秃的白桦树干,孤独地挺立在森林之中,是不是很顽强很倔强?是不是象一个顽强不死的人抱着信仰的教条?

     雨飘向我的屋顶

     我是收集印象的檐沟

是一个奇特的想象,雨水飘落在屋顶上的一道道檐沟,而这一道首檐沟似乎变成了我虚空以待的心我要在这里收集虚虚朦朦的印象、感觉与灵感,然后浓缩与提炼出最需要最神奇的凌厉意象那些用来组装诗歌的斑斓器件与羽毛!

最后:森森边空气湿润——/哦,转过身去的大松树/它把脸深埋在地里/畅雨水的影子!

此时已经看不雨,雨水已变成湖泊或者地面上片片水洼,而大松树却要在澄澈的水面之上畅饮雨水的影子,而那些影子却是水面摄取的无尽森林与天空世界,他放任自己的思想在里面无垠地飞翔着。这首诗题为《穿越森林》,就是穿森林的一些感觉与景象,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但因他的密码与意象,写出了奇特的美与意境!诗只是诗,不用装载多少思想,就像一幅图画充满直觉色彩,能迎面给你带来美妙的愉悦感,让你能产生一种丰富遐想与联想让美在你的内心翻腾,这就足够了,这样的诗就是诗中上品

  诗要轻盈,像玉石般通灵、轻灵、欲语;不滞重,像石头般令人窒息。《穿越森林》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它在特朗斯特罗姆诗,是难得且少有的珍品。

 

  罗姆诗的语言特色就是捕捉自然界的那些变量!如在《半完成的天空》中,西方的油画,那画了一半的空摆在一张画案上,天空象被撕裂了一般,你见了会有什么感觉,罗姆的感觉是:

         急切的光迸溅而出

         连鬼魂也品尝了一口

  又如他形容《某人死后》(注:某人是大政治家,非普通人物,他死后的新闻占据了电视屏面),他用奇妙的语言手法抓住当时的物像特征,营造出那种象形的感觉,这首诗的精华也在头前几句:

         有一个惊愕

         留下一条惨淡的长长的慧星尾巴

         它占据我们,它使电视的图像变的模糊

         它像冰冷的水珠出现在空调管上

  还有《晨鸟》这首诗中句了:

         我叫醒我的汽车

         它的挡风玻璃被花粉覆盖

         我戴上太阳镜

         群鸟的歌声变得暗淡

在诗歌《风暴》中,他把星辰想象成在厩中跺脚的马匹:

              北方的风暴。正是楸树的果子

              成熟的季节。在黑暗中醒着

              能听见橡树上空的星宿

                               在厩中跺脚

在诗《早晨与入口》中,他用奇特想象语言这样写道:

              世界仍打着瞌睡,像水底

              斑驳的石头

              不能解说的日子。日子——

              像阿兹特克族的文字!

这样的诗句,你若是读懂了意像就非常之美,诗语读完了,但你的思想会仍在他展开的空间里滑翔,滑出很远想到很多。

诗歌《联系》的全诗是这样写的:

              看这棵灰色的树。天空穿过

              它的纤维,流入大地——

              大地狂饮后只给留下

              一朵干瘪的云。被盗的宇宙

              拧入交错的树根,挤成

                  苍翠——这自由的瞬息

                  飞出我们的体内,被转着

                  穿过命运女神的血液前进

在诗中,看这棵:树木。天空穿越了它的纤维流入大地,大地狂饮后天空只剩下一朵干瘪的云。那么,谁被盗了?谁丢失了?是的,是天空里的宇宙。那被盗的宇宙又做什么用了?宇宙被拧入交错的树根后,又被拧成苍翠的树叶。这些树叶是什么?是被从我们体内拧出的自由瞬息。但这个苍翠这个自由瞬息,穿过命运女神的血液前进。在这里,命运女神的血液是什么?那就是大树躯体内的汁液。它们是液体的,可摄存到这个世界所有影像。

我受这首诗的启发,2012年7月24日(吸收了《联系》的诗性养料,在内心酝酿也并非一日之久),我写了一首《一棵大树》发在我的新浪博客上,也是写大树与这个世界万物的联系,但重点是写大树全景式内在感觉,全诗如下:

             用致密的根,捕获透明的泉

在流水深藏的天空里,以飞扬之姿

狂饮,天空中那挤瘪的云朵

河流与湖泊从远处涌来
沿着,它们共同的海平面

 

树干,这轰鸣而弯曲的河流

它把地下的,从树叶里放出

又从阳光中缫出丝,茁壮大树那

纵横交错的河道,它要让天空

在大地深处奔跑

    当时,大连市一个叫月之光的作家读了非常感动,立时为我的《隔窗看雨》与这首诗一起,写了诗评。

              

深读特朗斯特罗姆后,也经过了这些年的思索,其实特朗斯特罗姆并神圣的不可跨越罗姆的诗毕竟属于西方,他明显带有西方诗歌的特色,他所具备是西方石质的嶙峋与尖利,许多意象过于生硬冷僻;他的思维属于西方一分为二的哲学不属于方哲学思维与东方诗歌之全维度饱满审美范畴。我们可以借鉴他那些巧妙物像隐喻,把它嫁接到东方诗的圆润与通透上来,来提高我们现代诗歌境界与层次!但切勿兼收并蓄它隐晦也一并引进过来,否则,定会弄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事情。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中国古代诗歌是一个巨大的美学与意象宝库,各种创作手法与技巧俯拾皆是远胜西方,我们应当站在古人的肩上,从他们精美的诗歌与诗语中,熔炼出现代诗歌的精湛语句、丰美内涵与至瑧诗境,使现代诗发展能够与时俱进更上一层楼。切不可因某些个例的杰出而过度崇西与西化,而忽视东方诗歌深厚积淀的夺天之功与齐天之妙。

好,关于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就说这些,我的水平也只能理解到这样一个浅表层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