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探索与思考
(2016-10-20 17:59:27)分类: 理论文章转载 |
一、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的意义
1、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投资热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升级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了各地加快转型、推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突出作用在于,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是产业集聚、人才集聚、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的阵地。在经济建设和管理上,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它最主要的特征是,在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产业核准、环保节能、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及优化环境诸多方面都有综合评价的指标和体系。它最主要的指标是“两大三高”,即占城市的GDP总量大,对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贡献大;GDP的增长率、利用外资的总额和增幅等增加值均要高于国家的平均水平。
2、升级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有利于推动湘西经济开发区实现科学跨越。一是提升发展平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块金字招牌。这块招牌可以极大地提升我们开发区对外形象,促进吸引境内外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同时,还将使我们与周边兄弟开发区形成良性的产业分工,形成武陵山片区的重要支撑点和产业聚集区,促进全州和武陵山片区整体的协调发展。二是可以享受更多的倾斜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可以有效破解目前困扰我们的资金、土地、项目三大瓶颈,使我们的发展步入“利用资金开发土地,利用政策和土地吸引项目,项目发展带来更多税收”的良性循环。三是提升工作水平。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实现对自我的超越,既是目标又是手段。要通过申报升级工作,使我们的发展理念顺应国家级开发区的内在需要,使我们的产业水平达到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要求,使我们的软硬件环境达到国家级开发区的整体水平,使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3、升级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有利于带动全州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升级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后,湘西经济开发区将会发挥对全州的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利于提升湘西州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扩大对外招商、对外交流的影响力,推动我州新型工业化,加快现代物流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我州对外开放水平。
二、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的有利条件
1、从外部环境看,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武陵山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的实施,为湘西经济开发区的创建申报工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政策契机。纵观武陵山片区地域,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而湘西经济开发区作为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核心区,先行启动创建申报工作必将抢占先机,率先实现崛起。同时,湘西经济开发区可以借助我州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机遇,争取比照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考核指标进行申报。更重要的是省委省政府继续把我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湖南省与广州市共建湘西广州工业园,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湘西经济开发区发展高度关注,创建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必将得到省委省政府支持。
2、从内在条件看,湘西经济开发区正在积累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的经济基础。湘西经济开发区建设时间虽短,但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下,发展势头迅猛,工业经济已进入全州县市“第二方阵”。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过20亿元,财政总收入(含基金)2亿元。开发区的创建工作有四个方面支撑:一是开发区正在扩规修编。开发区的控制面积6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今年可报省政府审批。二是核心区基础配套日臻完善。累计投资12亿元,完成了“五纵三横”的路网20多公里。三是有一批大的项目,丰达、天源、雪花、东顺等一批投资过亿项目已经投产或今年投产,湘西广州工业园正在加快建设。四是产业正在加速聚集。矿产品与新材料、生物食品、轻工服装、电子信息等主要产业逐步壮大。如再整合州本级企业,经济总量可基本达到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条件要求。
3、从横向对比看,湘西经济开发区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差距并非遥不可及。初步对照西部地区升级国家级技术开发区的标准,在5大类18项考核指标中,湘西经济开发区的部分指标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西部地区申报考核指标的标准。个别指标在武陵山片区具有相对优势,如,湘西州2010年对外贸易总额为2.5亿美元,占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对外贸易总额的57.4%,遥遥领先周边其他地区。近期尚未达标的有年度税收收入、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拥有专利数和社保覆盖率等。这些指标通过几年创建和整合资源可望实现,湘西经济开发区完全有可能跻身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列。
三、创建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机制,组建专门工作班子。成立以州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州发改委、商务、国土、财政、统计、经信、住建等部门和湘西经开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组织申报工作,研究决策申报中的重大问题和事项。同时,从州直相关部门抽调5-6人组成专门的创建申报工作班子,开展日常工作。
2“一区多园”,科学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共建园区发展模式,迅速壮大园区经济总量。除开发区主体经济外,建议州委州政府协调,将湘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西部民爆、湘泉制药等州属企业县市相关园区的资源,分别作为湘西经济开发区的食品、化工、制药等特色产业园区,形成 “一区多园”、“飞地经济”模式。按照“共享国家级开发区品牌资源,管理范围不变、体制不变、税收征管权属不变” 的原则,将其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纳入开发区统计,捆绑打包向上申报(益阳、湘潭申报也是如此),做大经济总量。整合的企业2012年将达到30亿元的产值,开发区自身实现30亿元的产值,在经济规模上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打下了基础。
3、以申促建,做大做强开发区。一是支持开发区扩规修编。要围绕建设武陵山区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战略定位和国家级开发区的要求,抓紧优化调整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二是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激活各部门力量,积极向上争资上项,要不断加大州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三是帮助园区全力实现外资、外贸突破。突出开发区的外向特征和优势,主攻增加利用外资数量,提高外资使用质量,将开发区培育成我州乃至武陵山区利用外资的主平台。四是支持园区产业建设。充分调动全州力量,招引一批重大项目入区,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实的产业保障。五是关注开发区民生建设。积极给予政策优惠和支持,逐步健全开发区涵盖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社会民生保障体系。
4、加大宣传,营造创建氛围。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重要意义,激发斗志,凝聚人心,促进开发区加速发展,促进开发区早日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
5、把握时机,适时开展申报。2012年,举全州之力开展创建,在做大做强开发区、整合好周边资源的基础上,以2012年经济数据为基础,做好资料的整理,抓紧资源整合、统计归口、资料制作等具体工作。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加强同上级部门的汇报衔接,准确掌握省级和国家部委对申报工作的信息,争取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适时组织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