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山水画线条的“一波三折”
(2011-05-24 09:00:09)
标签:
龚贤中国山水画线条《游春图》杂谈 |
巨然师从董源,有“一时绝笔”之誉,喜用大披麻皴,代表作有《万壑松风图》、《层岩丛树图》等。从作品可以看出,巨然山水画的线条很难找出一笔是无波折的直线来。
看近、现代大家的山水画线条,也无不如此。龚贤这位明末清初的大画家自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话我认为属实并不过分,对他的画我相对临习的更多一些,其特点和用笔相对熟悉。他的线条,包括各种皴法,可以说无一笔不是“一波三折”,且笔笔精到,无一废笔、败笔。正如清·程青溪题半千画曰:“北宋人千秋万壑,无一笔不简;元人枯枝瘦石,无一笔不繁。通此解者,其半干呼?”龚贤的作品中,山石的各种皴法所用长短线条,无不具备波折的特点,也正如他自己在《半千课徒画说》中所说“用笔易活,活能转,不活不转谓之板”,就是说有波有折的线条才是活的。看龚贤山水画中的树干、桥梁、建筑,笔笔透着“一波三折”的特征。这样的线条能立得住、有生命力、灵动洒脱、美观耐看,让人回味无穷。反之,则不然。我们再看黄宾虹老人在山水画中的线条,用“一波三折”也是非常贴切的。他老人家不仅在画中用“一波三折”的线条,在他的著作文献中强调“一波三折”也最多。
黄宾虹说:“故名家画,一笔之中,笔有三折、一点之墨,墨有数种之色,方为高手。”
黄宾虹在《金石书画编》提到“用笔要能分别阴阳反正……一波三折。”在《黄宾虹美术文集》中还说:“勾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波是起伏的形态,折是笔的方向变化,描时可随对象的起伏而变化,王蒙善用解索皴,即以此得法。……“用笔要有起伏转折,起伏转折即为中国笔法的多样变化。”
明·董其昌在《画眼》中说:“古人论画有云,下笔便有凹凸之形此最悬解,吾以此悟高出历代处,虽不能至,庶几效之,得其百一,便足自老,以游丘壑间矣。”这里的“下笔便有凹凸之形”,我想就是指用笔要“一波三折”。
“一波二三折”的线条从古到今之所以被各大家广泛使用和推崇,有它的科学性和代表性,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首先是自然美。大自然中的万景万物,用美术解剖学的观点来看,都是由点组成的。点的结合构成了线,而且几乎都是曲线。把多彩多姿的山山水水,画成一张不大的山水画,画中的线条不应该是直的。我们也常说“树无一寸直”,所以山水画中的线条曲折变化符合大自然的实际情况,具有自然美。其次是具有变化美。变化对应的是死板,变是美的基调。一首歌一只曲子,如果是一个调,那是噪音。山水画中的线条如果没有变化,那是死线。用死线画出的画,当然也是死画。变化是生动的基础,自然界中万物都在变化,所以生动也无处不在。春夏秋冬,风雪雨露,天地至美,都是在变化中产生的。昔人云:“用笔有三病,一日板、二日刻、三日结。”“一波三折”的线条正是板、刻、结的克星。一幅山水画中的用笔克服了板、刻、结的毛病,画面自然会活起来。“一波三折”原为书法用语,出自《宣和书谱·太上内景神经》卷五:“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书画同源,自象形文字的应用开始,人们就注意到灵动、变化的线条的美,虽没有给其“一波三折”的定义,但“一波三折”的特征已经具备。随着时间的演进,书法的线条、点画无处不存有“一波三折”的形态。中国书法的美,在世界上其他艺术是不能比拟的。真正好的山水画,和书法一样,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显然,用这种具有变化美、生动自然,且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线条,作为绘画的基本线条,加以粗细长短,浓淡干湿的变化,作品当然也应是美的。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名作,之所以成为不朽作品,与其使用“一波三折”的线条是分不开的。(作者/傅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