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与因材施教

标签:
教育 |
分类: 素质教育 |
1、语言智能
2、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3、空间智能(
4、身体运动智能(
5、音乐智能(
6、人际智能(
7、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8、自然认知智能(Naturalist
------------------------------------------------------------
多元智能教育理念的特点和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智力理论指导下的教育特别是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在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同样,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也有着极为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以培养传统的学业智力为中心,导致课程结构过于单调,课程内容过于局限,教学模式过于统一,评价方式过于僵化。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难度与世界各国相比是大的,但学生的创新能力却不是强的。我国的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而实践能力却落后于人。这与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分注重传统的课业学习智力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肩负发展学生智力的使命。但是,素质教育不应只发展学生的传统意义上的课业学习智力,而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这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启示之二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不仅现实生活需要每个人都充分利用自身的多种智能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需要人们创造出社会需要的各种产品。当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我们来说,已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目标,而是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事。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是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并能将新的理念付诸实践。多元智能理论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实现由善于解答问题向善于解决问题转变。
启示之三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弱势智能,从而为每一个学生取得最终成功打好基础。
启示之四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师按照预定的方案、用有限的时间、在规定的场合、按照一定的流程把书本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个性,教学也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多元智能理论则要求形成因内容而异和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同时,同样的教学内容,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教学,创造适合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并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的多元的智能发展。
启示之五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评价具有导向作用,不同的评价观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导向。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改变单纯以标准的智商测试和学科成绩考试为主的评价观。在评价的内容方面,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业学习智力,而应当是多元的;在评价的方式方面,也不能只注重书面的考试,而应当探索多维的评价方式。当然,在高一级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选拔时,也不能只注重考试的结果,而应当探索多元多维的选拔方式。当前,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人们认为只有考试成绩才能保证选拔的公平和公正,但我们不能为了维护这一看起来的公平公正,而放弃了实际上的公平和公正,也就是人的发展的公平与公正。我们只有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评价方式的科学性,才能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尽管多元智能理论也和其他相关的智力理论一样,存在概念不清、测量困难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对它的科学性也有一定的怀疑,但它的基本理念对我国教育,特别是课程改革的积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统教育观念与实践的挑战,拓展了我们的思路,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激励了我们的探索。
当前,国内教育界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广泛开展了开发学生多元潜能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重视总结我国已有的经验,特别是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实践经验,努力从中开掘规律性的东西。这种借鉴与开发相结合的探究,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
多元智能为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基础:
----------------------------------
http://s3/middle/760fcb0fga35d53562782&690&690
从《论语》的记载中分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要义:第一,深入了解学生,掌握他们各自的特点。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孔子主要通过“听其言”———“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以及“观其行”———“视其所从,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达到对学生的了解。第二,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按照智力水平的高低,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如对于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对遇事鲁莽的子路,孔子采取限制的态度:“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对胆小怕事,遇事优柔寡断的冉有,孔子曰:闻斯行之”。孔子还非常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志愿,并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分科教学。第三,注重学生的发展,各尽其才。孔子大办私学,弟子三千,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有迟钝的参,又有愚直的柴,各具特点。孔子扬长避短,使其皆成为当时社会的有用之材。因材施教发展到今天在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基础之上,又包含了许多新意:如在组织形式上,探讨集体教学下的因材施教;在教学实施上,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教学目标上,扩展了孔子才(只涉及认知领域)的内涵,强调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等等。因材施教的核心思想就是,根据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扬长避短,各尽其才。多元智能理论把音乐、身体动作、人际交往、内省等其他传统意义上的非智力因素纳入智慧的层面,扩大了智力的范畴。智能的多样性无疑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教育实践上,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一元化”的教育模式提出挑战,主张创设“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关注智能的差异性,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既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又充分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使学生个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所成功。这与因材
施教的思想内涵不谋而合,并从新的视角丰富和发展了因此施教的理论体系
多元智能的提出更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时代的需要。虽然我们一直倡导因材施教,但现代工业社会中的科技理性、工具理性价值观对科学知识的盲目追求,导致现代教育实践已背离了因材施教的宗旨。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类,是为了扬长避短,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而我们的实际做法却往往更倾向于选拔与淘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重视学生的专长培养;而我们的许多教育工作者却对学生考试科目以外的爱好视而不见或大加扼制,即使开设了一些特长班,却大都局限于语言、数学逻辑智力的发展。因材施教强调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个别对待;而我们的教育教学却大多以牺牲学生的个性为代价,来达到共性的目标。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重大的改革。这次改革是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一次全方位、系统的改革,其宗旨是更加深入地推进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使我们重新认识学校教育的目标和功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彻底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因材施教的实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依托多元智能理论,实施施教。其具体做法就是打破统一规划的学校教育,实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智能差异对每一个学生的智能特点做全面的了解,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传统的智商测试是在测验情境、测验内容与真实生活不符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师的判断,大都来自于考试分数,这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一个人的智能特性。多元智能理论非常强调评估的情境化,即通过学生在生活和实际或类似实际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各种任务表现来评估、了解学生。具体的措施包括,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与学生交谈;收集学生的资料,并和该生及其他教师共同讨论与分享;建立学生“档案袋”等。加德纳等人研制了一种“光谱项目”为我们评估与了解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多彩光谱象征着每个儿童智能、风格、潜能所表现出的广泛的多样性,就像光通过多棱镜透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谱一样。它强调为学生提供启发不同智力的材料,使学生和材料、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就会自然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教师在这种自然的环境里,观察、记录、分析,了解儿童的智能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形式多元化
--------------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各种智能都有自己独特的符号系统,以不同的方式表征。学生的智能特点存在差异性,这就导致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思考问题的差别。因此,应由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教与学模式,变为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学生智能的多样性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设计适合学生多种智能的活动和场景,使相同的课程内容以多种信息方式展现。通过不同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扩大学生的学习领域与知识的表征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以其最佳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摄取知识、发展能力。如:在数学教学中,擅长语言智能的学生,把枯燥的数学转化为计算故事,或做文字游戏等;擅长空间智能的学生,可以通过画画,或编制空间模型来学习;擅长身体/运动智能的学生可以通过做手势、运动或动手活动帮助学习等。这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他必须是一名多元化教师,时刻思考着如何将某一智能的教材与教学活动转化为其他种类智能的教学活动,从而创设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在这里,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辅助者,针对每个学生学习特点,提供多元化的帮助
课程多元化
----------
如果说,教学形式多元化更侧重于依据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教与学,么,课程多元化则更侧重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种智能都是重要的,每一种智能分别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在这一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该智能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尽管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智能,但多数人只能在一种或几种智能上有相对比较高的发展水平,这被称为优势智能。优势智能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有助于其他智能的发展。
http://s3/middle/760fcb0fga35d540d3d72&690&690
评价多元化
----------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无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强弱的差别。人人都是聪明的。因此,我们不能再秉持统一评价模式或评价标准衡量学生,而应树立多元化的评价观,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标准去衡量学生。在这种氛围里,不会再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学生因解不出一道数学题而被老师责其无能,也不会再有一个学生因不能很流畅地表述一句话而被贴上“笨”的标签。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豪,充满自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智能特点不同,每个人都习惯于通过自己的优势智能来表达客观事物。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通过其优势智能的途径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如对一道问题,擅长语言智能的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回答;擅长空间智能的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或制作模型来回答;擅长身体/运动智能的学生可通过活动来回答等等。这样不仅能得到客观真实的评价,
而且每一个学生都乐于接受评价,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对于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观念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有积极的意义。
-----------------------------------------------------------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托的因材施教思想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这种思想真正地融入课程理念,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与实践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多元智能理论是诞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之下的。正如加德纳所说,个体所发展起来 的 能 力 往 往 是 社 会 所 视 为 珍 贵 的 能力,智能的取向往往就是文化的价值取向,智能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环境的。因此,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应用,我们必须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与我国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并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