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品味孔子做班主任的乐趣
(2011-04-18 22:29:32)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人人皆知。而我要说,他还是一个最伟大的班主任。他直接接触学生,组织学生各种活动,给学生上各门功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这不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班主任吗?只是他这个班主任当得太成功,太快乐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快乐源泉一:热爱学生有教无类
孔子热爱学生,心中有人。在当时的等级制度森严,等级观念突出,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时期,孔子竟然能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这是多么高瞻远瞩政治眼光,这是多么博大的爱!他要实施的是一种全民族的教育,他要让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他的学生中什么人都有,有箪食瓢饮身居陋巷的颜回,有身穿蓑衣为其父推车的闵子骞,有躬耕瓜圃的曾参,有贫困交加的厚宪,也有父为“贱人”的仲弓,还有“衣敞绣袍”的仲由等等。
孔子总是以极大的热情对待这些出身和家境贫寒的学生。他对待这些学生,包括跟自己就读的儿子在内,都是一律平等的,不偏爱,不私传秘方。他不仅关心学生的品德和学业的增进,而且也很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健康状况。厚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专程去看望。特别是在人格方面,他不让这些贫寒的学生受到歧视和不公,用心地呵护着他们的尊严。
当时由于学生们家境贫穷,有很多丢失笔墨纸砚的情况,每当孔子追问是谁所偷,大家便异口同声说是颜回偷盗。孔子批评他,他也不分辨,只是依旧苦读读书,本分做人。经过多次的观察,孔子发现颜回不像偷盗之人,于是便想出一个办法:在一次放学的路上,孔子用红纸封上一锭金子,上书“天赐颜回一锭金”,并丢到颜回回家的必经之路旁,在远方观察颜回的举动,颜回看见金子,并没有装入口袋,而是在金子上加上一句:“外财不发命穷人”,然后丢之路旁,扬长而去。孔子见状,大为赞赏,对颜回的人品看的一清二楚,自此谁再诬陷颜回偷盗,便严加惩治,并把这件事讲给众人听。以此维护了颜回在弟子们当中的诚信与尊严。孔子自己也为有颜回这样高风亮节的弟子而欣慰不已。
其快乐源泉二:趣味横生的教与学
从下面的教学实录中略见一斑。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们讨论了什么是君子以后,孔子指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差别,他面带微笑,目光温和地看着他的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说:“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君子时常思念道德,小人时常思念乡土;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君子总是胸怀宽广平坦,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孔子的声音刚落,子路迫不及待地说:“夫子这么一总结,子路懂得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只是不知道君子该如何做才做好学?”
孔子望着子路说:“这问题提得一般,但我还是要认真地回答你。吃饭不要求能饱,居住不要求舒适,干事情勤劳敏捷,说话却非常谨慎,又能经常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去做的君子,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这真有些像是针对我说的。”子路笑了笑说。有些同学也跟着笑起来。公冶长没有笑,站起来严肃地问道:“请问夫子,君子与小人的得失如何?”
“问得好,问得好啊!”孔子感叹地说:“这个问题只有你能问出来。”
“ 为什么呢?”子路站起来问道。
孔子向他摆摆手,又向公冶长摆摆手,让他们坐下后说:“因为公冶长是最不计较利害得失的人,所以他才敢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说到这儿,孔子稍稍一停说:“你们许多人可能都在想这个问题,我说出来,看与大家的是不是一样。小人因为一切依据自己的利益行事,只会招致怨恨和打击,而君子因为一切依据整体的利益行事,就能得到爱戴和支持。”
“说得好,老师比我想的要准确些。”子路大声说。
孔子严厉地看了他一眼,向大家说:“请继续提问。”
“我想请夫子回答,对于天下的事情,君子该如何去做?”南宫容问道。
孔子点点头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所谓一定要如何,无所谓一定不要如何,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么去做。至于怎样才算合情合理,大家都回去好好想一想,自己找一些有关书看看,我们明天再讨论。学习要有所得,就得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如此循环往复。只读书不思考,就会受到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我们看到了孔子与他的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畅所欲言,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因材而异,因势利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发展和共性的提高。孔子在教学中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伸缩有度,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去自己发现问题,再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准备的时间,教学技艺可谓高超至极。我们也不难看到,他们师生间心灵的碰撞是那么欢悦,灵魂的交织是那么神奇,孔子又是何等的激情与理智,何等的陶醉与清醒,这难道不是至高的快乐吗?
其快乐源泉三:天地皆课堂,山水即文章
孔子的理想有教书育人,治国化民,但他的最高理想还是做一个天地人合一的快乐之人.他带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十四年的周游列国,虽然在布施政治主张上是徒劳的,但他仁爱的种子却播撒了一路,在中华大地及全世界不断地生根,发芽,繁衍生息。尤其是让他的学生们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实习机会。他们的四处碰壁,一路荆棘,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甚至还有生命危险的列国之旅,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理论实践水平、审时度势能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为日后他们的事业奠定了宝贵而雄厚的基础。周游列国既是孔子欲实现自己政治抱负之旅,也是将课堂拓展到社会的一节人生长课。虽然最后他以丧家犬自嘲,但更昭示了他以学生为精神家园的至爱情怀。
孔子不仅重视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读大自然这本无字的大书,并在此间与生同乐。这一点,我们在泗水河畔的孔子师生“议水”,“言志”足以听之,感之。
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当孔子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并且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在一种“愤”、“悱”的状态下,孔子便引发了:“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他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使弟子们入境入情地受到了“真君子”的教育和陶冶。孔子的此番宏论,与其是对弟子所言,不如说是对自己的自勉,做一个水一般真性情的真人不正是孔子一生的追求吗?
在与弟子“言志”过程中,孔子侧耳倾听,进尔手舞足蹈,对弟子的志向或哂之或颔之,而最后对曾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却喟然叹之,足见其最高理想是国泰民安,一派春意盎然,悠然自得景象。他在与弟子的教学与交谈中我们看到的是他的真性情的流露,而不是违心的说教,他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不愤不启的“言”,饶有乐趣的“教”。
孔子之乐,来源于博爱,来源于智慧,来源于崇高的理想,更来源于他率真的本性。他是学生们尊敬的老师,慈爱的长辈,也是情投意合的朋友,这样的老师就是班主任,班主任就是这样的老师,学生与这样的班主任在一起,如沐春风细雨,如浴三月春阳,定会生机盎然;这样的班主任也定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
亲爱的班主任们,您何乐而不为呢?
--________--------------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