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bmiddle/5058502ag6fa1ff432fe7&690
中国现在的教育大多以欧美教育为指导思想,诸如快乐教育、兴趣教育之类,中国的传统教育则被丑化为应试教育、填鸭教育等等。不可否认,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的确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绝没有到被丑化的那种地步,与西方教育相比,也没有“先进”、“落后”的绝对之分。
1月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介绍了一位美国华裔女教授,由于属虎,称之为“虎妈”。这位华裔母亲教育孩子的方式,在美国引发了中国式教育与美国式教育的大讨论。虎妈出版了一本书,叫做《虎妈的战歌》,看这书名。书中介绍了她如何将两个女儿教育成天才。虎妈的“家规”中规定:禁止孩子看电视,禁止孩子玩电脑游戏,各科成绩必须得A等等。虎妈管教孩子的方式显然与流行的美国妈妈的方式很不相同。有些美国人说虎妈的“悍母”管教是虐待孩子,要她滚回中国。然而,《华尔街日报》说,如果美国妈妈只知道顺从孩子,只知道尊重孩子的愿望,不难想象,将来有一天,在全球竞争中,美国将被中国击败。
也许,虎妈管教孩子的方式的确算不上“快乐教育”、“兴趣教育”,但是,从培养人才、参与竞争的角度说,她的方式是很实用、很有效的。欧洲历史上的教育都是贵族教育,教育是被上流社会垄断的,那时候没有快乐教育一说。英国老式公学极为严格的管教方式,就是欧洲贵族教育传统的遗留。因为,贵族教育不光要人学文化,还要学修养、学品味。吊儿郎当、自由散漫,不符合贵族的地位。所谓“快乐教育”是欧洲逐渐进入平民社会以后才出现的。事实上,欧洲进入平民社会后,教育是开始普及了,但是,平民教育与贵族教育还是通过金钱门槛被分开了。某种程度上说,“快乐教育”之类,主要是针对广泛的平民教育,尤其在大学也像流水线一样多的时候,以免太多的平民通过教育而大规模地超过精英。“快乐教育”可以看成是麻痹平民,既有了貌似同精英一样的教育机会,又不会真正超过精英的手段。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不是没有道理。
反观中国传统,由于中国很早就是平民社会,很早就没有贵族教育、平民教育之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教育、上学读书都是共同的目的,只有真正学到本事才能在广泛的竞争中胜出。因此,谁也不会上“快乐教育”的当,你要搞“快乐教育”,由着性子,学不到真本事,你自己倒霉。联系到《华尔街日报》所说的那个华裔“虎妈”,就是一个典型。对于美国大众来说,已经接受了“快乐教育”那套说辞,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发展,不要死记硬背,要培养创造性之类陈词滥调,一见到“虎妈”的管教方式,立即条件反射地认为“不人道”。我们发现,持这种批评观念的,大多都是美国平民,像《华尔街日报》这样的美国精英才会真正认识到,这是威胁。有一些例子很说明问题:近年来,美国宇航局(NASA)的工程师平均年龄越来越高,就是年轻人教育跟不上的结果。美国很多科研机构,越来越多地吸收外籍人才,这不是开放、包容、吸收那么回事,而是美国的“快乐教育”培养人才能力降低的结果。
如果中国把美国式的“快乐教育”当成绝对正确的教条,今后,中国的人才培养也将出现今天美国的状态。就目前来说,国内把美式“快乐教育”当回事的,主要是大学。教不教是我的事,学不学是你的事。真教了你,还怕“教会学生、饿死老师”,除非有好处,比方说高昂的学费或者红包。我认识的一个年轻人要考研,我问:考上了能学点什么?人家很明白地说:混个文凭呗。少有人把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当首要目标。如今,美国精英因为看到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高效而感到压力,我们却还是把美式教育当成先进,真该清醒些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确有需要与时俱进的地方,但决不至于一无是处。中国今后要提升在全世界的竞争力,关键之一还是要靠教育,尤其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全部扔掉。走中国的路,让美国害怕去吧。
正向多元教育
丛飞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