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辨析
(2015-11-03 16:47:39)
“知人论世”辨析
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原文的意思是: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这些话当中隐含了许多的命题,后人根据不同的需要而从中抽取。“知人论世”即是从“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提炼凝聚而来。在明代,冯从吾首次明确从中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语言组合形式,自此延续使用至今,固定为成语。更多的详细论述请参看杨红旗、左琪两位先生的文章。
二、意义变迁辨析
许多人之所以对“知人论世”理解不透彻,把握不当跑偏误用,原因就在于对其意义理解不透。根据上文——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不难看出,孟子的本意是要想读懂他们的诗书,必须先知道他们是什么人,要想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必须先研究他们所处的是什么样的社会。虽然孟子的本意重点在“尚友“,但是,“诵读诗书”是这个过程的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那么后人就截取了“诵读诗书”这一环而单独作为一个命题来对待并不断演化至今。那么,这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许多词典说的其义。但在后续的使用当中,我们对孟子本意有所偏颇,有所变化。试比较以下两种解释:
①原指为了了解历史上的人物而论述有关他的时代背景。后来泛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汉语成语词典》P848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78年8月第一版)
②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百度百科)
首先,原指意义。不难看出,两者的差别在对原意的理解上,“而”与“并”的一字之差,使意义截然不同。前者完全符合孟子本意,以了解人物为主,论述时代背景为次。后者是了解人物与论述时代背景基本位于同一位次。这两种不同的理解也就导致其在语用方面的不同。①中解释更加符合孟子本义,建议以①为准。
其次,现今泛指意义。虽然①②两种版本解释是一致的,但已与孟子的原意已经差别很大,这是汉语发展的自然结果。
三、语法结构变迁辨析
在漫长的使用过程当中,人们对其意义的变化逐渐影响到语法的变化。根据孟子原文,我们不难看出其语法结构应属于倒装的“承接关系”,即表述为“论世知人”,为动词性承接式成语,和一般的承接关系的短语“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等等有所不同,它包含了“倒装语法”,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种情况。这也是许多人误解、误用的原因之一。
随着其使用意义的不断演化,今天演变为“并列关系”的联合式成语。这点儿在百度百科里有明确的说明——联合式,作谓语。
四、使用逻辑辨析
由前文论述得知,如果对“知人论世”只是一知半解,那么我们很可能受“知人善任、知人善用”等影响,而仅仅去理解字面意思,看似“顾名思义”实则望文生义,极会误解。根据孟子原文,我们可知“论世知人知文(诗书)尚友”才是其完整的逻辑、思维和内涵,那么单纯地从作为一个诗歌阅读鉴赏的术语和方法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仅需分析“论世知人知文(诗书)”来理解“知人论世”即可。
“论世知人知文(诗书)”经过人们长期提炼与浓缩为“知人论世”,期可谓言简意赅,但难免微深奥。为了好懂,我们按照使用逻辑把其改为“论世知人”,大意是通过了解当时的社会从而认识这个人。但正是因为有这个解读,我们才有了以其为教学目标的误解。殊不知,其真正的绝不能止步于“知人”而是指向“知文”,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落回文本,实现文本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到达精神世界,吸取精神食粮,这看似虚无,实则实用,虚而不无,虚而无价。其,是方法也是能力,但不是目的。我们在诗歌阅读鉴赏当中是采用的这个原意解读。
按照其泛指意义解读,目的则是单纯地指向人或社会,相对来说这更接近字面意思,比较简单。这里不述。
下面以晚唐诗人许浑的《咸阳城东楼》稍作例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论世:唐宣宗大中三年(849),许浑任监察御史,这时经过大动荡的唐王朝已经风雨飘摇,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对此,可以猜想作为一个有志之士他其情何以堪?
知人:许浑是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开成元年受卢钧邀请,赴南海幕府,后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与在唐朝上升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先人许圉师相比,他自然惭怍,那么对其诗风消沉,以至于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之评就不难理解了。
知文:大约在849年,许浑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登上咸阳古城楼,触景生情,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即兴而律。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此诗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是晚唐登临的翘楚之作!
很明显,本诗是我们鉴赏活动的终极指向,我们必须通过先了解作者当时的社会情况,再结合其人物生平,进入了其内心境界,最后感同身受地读解本诗。至于能不能和许浑有隔空心灵相通而友则是个人性灵之事,另当别论。
总之,根据“论世知人知文(诗书)”的逻辑,先正确理解“知人论世”内涵,再把它作为一个方法来读解诗歌,把它作为一个能力要求来提高鉴赏水平,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也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