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梅又改回去打接应了!”漳州集训第一堂媒体公开课,球队刚刚拉开架势开练,眼尖的记者就发现了这支中国女排最大的变化。
大家之所以对王一梅的位置改变十分敏感,是因为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经历三任主帅调整,优缺点都非常突出的王一梅一直在接应和主攻的位置徘徊,但无论在哪个位置都没有达到北京奥运会时的状态。2010年亚运会,王一梅在最后的关键时刻爆发,为中国女排保住亚运冠军立下汗马功劳,这也注定了王一梅在2011年为奥运誓死一搏的中国女排中,即使有伤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
然而说起王一梅再次从主攻改接应,主教练俞觉敏坦言此举实属无奈。
“去年亚运会之后,中国队主力阵容中周苏红、李娟退役,我们的一传体系出现变化,以前是接应二传周苏红接发球。但现在来看,这样的人选还没有,就得换主攻接发球。”俞觉敏解释说,“王一梅这种类型的球员,进攻和发球有特点,但是一传不好,如果她不改打接应,就上不了场。另外,她打接应还是有基础的,虽然难度很大,但从现在人员来看,有这么大攻击力的就她一个,所以现阶段想试一试。”
对攻训练中,主力一边王一梅和来自浙江的邱亚楠轮流上场,担当接应,球网另一边的接应则是来自上海队的主攻手杨婕。
集训刚刚开始,俞觉敏还无法对如此尝试下任何定论,只表示没有理想的接应,只能想办法尝试,尽力找出最合适的组合。如果效果不佳,只能再做调整,尝试另一套方案。
俞觉敏的第二套方案,是让大梅在接应位置打主攻,启用有一定一传基础的杨婕担任接应:“这样能有两个保证一传的。现在队员结构特点来看,都没有太合适的组合,只能在现有队员逐步挖掘,从时间上来看,我们还有时间,如果大梅能改,就打接应,如果不能改,还是打主攻。”
因为目前处于对王一梅的位置改变的试验期,所以谁出任主攻也存在变数。
“招殷娜回到队伍主要是出于一传的考虑,她是比较全面的队员,相对一传和进攻都还不错。”俞觉敏介绍说,“现阶段队伍以恢复调整为主,进行一些基本的技术训练,但接下来,就会进行组合,我们会对每个队员在每个位置上进行进一步考察,距离奥运会任务很近了,也希望能尽快将人员结构搭配更好一些。”
在位置改变的王一梅之外,中国女排的另一个变数在伤愈归队的惠若琪身上。
惠若琪去年上半年上升势头强劲,被看作是伦敦奥运周期中国女排的希望之星。若不是大奖赛澳门站上突然遭遇肩部脱臼重创,中国女排去年世锦赛上战绩或许不至于那么糟糕。正因如此,惠若琪的此番回归被方方面面寄予厚望。
但是惠若琪本人却把自己定位在绝对的新人,因为伤病比较重,她希望把自己放在新来的位置,白手起家,从头再来:“刚来的时候我真的有些担心,这么长时间没有跟队伍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我能行吗?还好俞导和教练根据我的情况进行调整,给我特殊安排,现在我正在慢慢适应跟上队伍节奏。”
不过相比起受伤前的状况,惠若琪承认还有很大差距。
“康复的过程相当痛苦,想让伤处长得好就要固定,固定带来的弊端就是粘连。后来可以训练了,我每天要把粘连拉开,那段时间非常痛苦,医生摁着我撕,然后再冰敷,每天都要这样。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撕心裂肺,现在好多了。开始垫球都不行,胳膊伸不直,因为肌肉萎缩,只能每天一点点拉一点点扳,一点点练力量,有点像小学生学打排球”惠若琪痛苦地回忆说,“我的眼泪都快流干了,支撑我的信念就是重新站在球场上打球,现在我倒地救球和拦网还是做得比较少,必须要加强力量训练保护好我的肩关节。”
老将王一梅、中生代惠若琪之后,第一次入选国家队的天津小将米杨被认为是这届中国女排的第三大变数。
伦敦奥运周期,魏秋月从冯坤手里接过了主二传重担,但是受困于膝伤和球队的起伏,魏秋月的发挥与大家的期望始终存在不小的差距。每次惨败之后,大家都会谈及对魏秋月发挥的不满,但实际情况却是魏秋月确实不理想,但还没有比她更好的,这几乎成了这届中国女排最大的悲哀。三年日积月累,魏秋月的膝伤日重,一直在咬牙坚持,在这个时候,天津女排年轻的二传米杨的出现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二传位置的一线希望。
米杨的优点是年轻胆大,脚下灵活,防守和拦网都不错。在刚刚结束的女排联赛天津与恒大的冠军决赛中,正是米杨替换魏秋月出场,吹响了天津女排绝地反击的号角,她的胆识和能力在那场关键之战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国家队教练组很看好这个二传位置上的新生力量,米杨也在尽最大努力适应国家队这个新环境:“刚来的时候配合有些问题,四号位平拉开有些不太适应,不过教练总是提醒我,和队友之间互相帮助,这两天慢慢好起来了。”
其实无论在天津队还是国家队,作为魏秋月的小师妹,米杨还从来没有考虑过代替魏秋月的问题,但是广大希望中国女排早日走出困境的球迷,却希望能从米杨身上看到希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