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爱女排》连载:“没有人可以笑着拿冠军!

(2008-09-17 15:32:00)
标签:

杂谈

    2006年春天的郴州阴冷潮湿,雨淅淅沥沥地下个没完。

    天气是过去六年里最糟糕的,陈忠和的心情,也陷入了上任六年来的最低谷。

    冯坤的膝盖清理手术已经过去三个月了,一直在坚持康复训练,可就是看不出有好转的迹象。宋妮娜的腿比冯坤好些,但也只能练练歇歇。两个二传都不能正常训练,无奈之下陈忠和把国家青年队的二传手魏秋月调来“救火”,可是二传与攻手的配合必须是长久之计。

    张萍的膝盖、杨昊的腰时好时坏,赵蕊蕊的伤腿恢复了两年,还是让人感觉没有把握。雅典奥运会的场上主力,只有周苏红、刘亚男和张娜还算让他省心。

    年轻队员里,被他寄予厚望的“重炮手”王一梅迟迟不开窍,他想了很多办法去激发早就该顶上来的“中生代”代表楚金玲,可总也看不到成效。薛明、马蕴雯和徐云丽倒是没伤没病挺能练,但情况始终不好不坏。

    离开郴州那天,陈忠和的心情很差,几乎虚度的一个多月宝贵时间令他心痛,也让他心慌。

    “我的人生信条是做好每一天,只要每一天都在做事,再难的事情我也相信可以化解。可是当过去的一天让我感觉光阴虚度的时候,我就会惶恐不安。”

    打电话给陈导,本想采访他对2006年郴州集训的总结,却听到这样一番话,我不禁心头一紧。

    不过有此前跟陈导的很多次交流,他这时的心情,我已经很能理解了。

    记得那天和陈导通完电话,我翻出了2005年中国女排出征大冠军杯前陈导给队员的一段寄语,那是在十运会后全队在南京集中时陈导的开场白,因为说得精彩,我逐字记在了采访本上——

    从今天起我们将开始一段新的征程。

    我有两句话送给大家。

    第一,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事业,就要努力去体现自身价值,只争朝夕,人的一辈子不长,不能过一天算一天,要做好每一天;第二,我们任重道远,大家肩上的担子很重,但是再重的任务我们想要完成都是要从脚下这一步做起的,所以我这里有7个字,希望你们牢记:不靠一时,靠平时。

    ……

    到了漳州,看着时间一天天流逝,冯坤也坐不住了,膝盖刚刚感觉好一点,她就随队训练了。

    医生后来说,如果冯坤能再等两个月,她的膝盖肯定能恢复得更好。

    谁都明白这个道理,问题是中国女排等不起了。

    看着冯坤咬牙顶着,陈忠和很心疼,也很感动。

    在全国各地聚集到漳州的几十个记者面前,陈忠和好好夸了冯坤一番,但是说起中国女排2006年的前景,他沉默了半晌才说:“我今年的预感很不好。”

    他很相信自己的预感,因为他对这支球队太了解了,很多时候,队伍架式一摆,他就知道行不行。据他说2003年春天,队伍集中刚练了几天,他就预感这支队伍在世界杯上有戏。

    2006年一开始就预感不妙,陈忠和更要带领中国女排做好每一天,也只能做好每一天了。

    那次媒体公开课之后,我想继续留下体验中国女排的训练生活,于是向陈导申请多留一周。

    记者们前脚刚走,中国女排就开始上量了。

    第二天上午,我坐在场边统计了一下,在三个半小时的训练中,每个队员至少两次跑到更衣室换下湿透的上衣。

    她们换下的衣服,就扔在场边的长凳上,我跑过去认真观察了一下,还用手摸了摸,确切地说每一件换下的衣服,都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湿漉漉地团在那里,我一摸,还沾我了一手汗。

    那天是周六,据说因为第二天上午放假半天,周六下午的训练课,是一定要把队员练到筋疲力尽的。

    下午三点,我准时赶到训练馆时,姑娘们已经在做淮备活动了。

    多球训练之后,全队进入了下午训练的主题——打分队比赛。

    陈导要求主力组连胜替补组三局算一次达标,我听后的第一反应是:不算难啊!不就是打个3比0嘛!

    比赛开始了,替补组上来就打得很兴奋,而主力组却失误频频,越打越急躁,很快就输掉了第一局。陈导很不满意,走到场地里跟主力组讲了讲,特别点了点王一梅,然后重新开始比赛。

    辛辛苦苦打的一局球,就算白打了。

    被教练批评后,主力组总算清醒过来一些,赢了第二局,又赢了第三局,第四局也胜利在望。

    眼看着就完成任务了,王一梅又犯了扣球没有准星的毛病,一个球被拦之后,她连续开了两个“大炮”,球一个出左边界,一个出右边界,把站在场边的陈导气得够呛。大梅也自知表现离谱,扣完球看看陈导,眼圈就红了。

    我看得直揪心,在心里默默给主力组加油:“快赢了吧,要不又得从头来。”

    可是主力组就是拿不下最后的几分,反倒是替补组打出一个小高潮,结果因为主力组输了这一局,大家前面的努力都被一笔勾销了。

    队员们换掉湿衣服,喝口水,继续上场比赛。

    主力组仍然找不到感觉,上来就连输两局,陈导的眉头都快皱成一团了,他一边摇头一边唠叨,那意思是说我倒要看看你们今天什么时候能清醒过来。

    ……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已经快七点了,但分队比赛还在继续。

    连续两次,主力组打赢两局就掉链子,第三局就是拿不下来,陈导很不高兴。局间暂停,他先是强调训练是比赛的镜子,训练时连打三局好球这么困难,到比赛时就要被对手逆转,然后他又给队员提了要求,让她们继续打,什么时候打到连赢三局,什么时候停。
我坐在场边看都看累了,肚子也饿得咕咕直叫。听到陈导的话,我都有些绝望了,看来下课遥遥无期,我赶上了一场持久战。

    不过心里也有一丝小兴奋,毕竟之前我只看过关于中国女排“魔鬼训练”的报道,听过队员们讲述,这回我终于有机会亲身体验一下其中滋味。

    说起陈导的“魔鬼训练”,我印象最深的是曾经看过的一篇报道,文章说中国女排在上个奥运周期,常常因为训练达不到教练的高要求而被罚加练,要一直练到主教练满意为止。最痛苦的一次全队从上午八点多开始,一直练到下午两点多。当陈导终于宣布下课,早就饿过了劲儿的姑娘们走到食堂看到中午饭,一点儿胃口都没有,可是为了下午的训练,她们还得强迫自己把饭吃下去。冯坤看着圆盘子又想起了排球,恨不得把盘子砸了,周苏红盯着盛好的饭菜看了一会儿,竟然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不过这一次还好,训练并没有被拖到深夜,主力组终于打起精神把加赛的一局拿了下来。看着疲惫的队员朝场边走来,我以为训练结束了,准备收拾东西和她们一起离开。

    我让出座位,站在旁边等她们放松,却发现她们又换上了跑鞋,一点儿没有准备下课的意思。正在这时陈导吹哨催了:“马上到楼下集合,抓紧时间!”

    张娜见我犯傻,一边系鞋带一边跟我说:“快下楼吧,真正的‘魔鬼训练’还没开始呢!”

    我有些摸不着头脑,急忙跟在队员们后面跑到楼下看个究竟,等我跑到一楼,队员们已经在楼门口的简易跑道上列队站好,听陈导布置任务了:“6圈,3分钟之内完成,跑两次,按时间总和算。分两组,每个组有一个落下的,慢几秒全队加罚几圈!”

    现场除了我,没有人对这样的要求大惊小怪。

    在陈导忙着把队里的几个长跑困难户平均分配到两个组时,我和王一梅恰好对视了一下,她做了一个极痛苦的表情。其实去年爬苏仙岭时她那个受罪样儿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但是这一次陈导布置的任务难度有多大,我还是没有概念。不过可想而知,既然是“魔鬼训练”,不会比爬苏仙岭轻松,而且按慢几秒全队加罚几圈的说法,那每个人都存在被无休止加罚的风险,这一点无疑比那次爬苏仙岭更狠。

    跑第一次时情况还好,两个组都算基本完成。第二次再跑,一些队员就有些跟不上了。为了一起完成任务,姑娘们开始你拉我拽地往前跑,那些体能困难户为了不拖全队的后腿,几乎是在痛苦挣扎,体能好的队员也不轻松,她们自己跑,还要带动落后的队友,表情也很痛苦,大口地喘着粗气。我看到,王一梅几乎是哭着冲过终点线的,眼泪流得一塌糊涂,而像周苏红这么坚强的姑娘,也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可是陈导却视而不见,他只看他手中的秒表。

    综合两次跑的结果,两个组都超过了三秒,所以要加罚所有的队员多跑三圈。此时姑娘们已经累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听到还要加罚,不少人委屈得低声哭泣。

    有人想讲情,陈导根本不理,他那让我们熟悉的笑脸,此时显得非常冷酷。

    “快,准备跑吧!”陈导催促大家,“有什么可哭的,这个时候就是考验你们意志品质的时候!”

    姑娘们重新往起跑线上聚了,最后时刻,不知为什么,陈导突然改了主意:“杨昊、亚男、大梅,你们三个人跑吧,跑三圈,你们这次通过了,全队下课,通不过,全队受罚!”

    没有人为自己逃过一罚露出半点喜悦。

    大梅听到陈导的话哭得更凶了,大家纷纷过去安慰她,鼓励她。陈导再不动恻隐之心:“大梅,你不要再哭了,全队都看你的成绩呢!”

    刘亚男和杨昊在这种“魔鬼训练”中已经坚持了六年,深知此时掉眼泪没有用,再苦再累也要跑,她俩赶快调整好情绪,准备出发。

    亚男带头:“我们跑!”杨昊和大梅跟着冲了出去。剩下的队员没有一个停在原地,都飞奔着跟了上去。

    于是在操场上,我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全队十几个人,四五个人跟一个人,一边鼓励她们,一边推着她们往前跑。

    三圈,大梅每一次从我面前跑过,我都感觉她的步子有些踉跄,满脸通红,气喘吁吁,一边跑一边哭,一边哭一边跑,终于到达终点时,她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陈导宣布下课时,全队哭成了一片。

    整个过程,我就站在她们旁边,下课了,我都回不过神来。

    看着她们完成任务以后抱头痛哭的样子,我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和她们共同经历了世界杯和奥运会的辉煌,我知道她们为了拿冠军吃了很多苦,却不知道她们为了那辉煌的一刻是这样度过每一天的!

    就像是电影情节安排的一样,恰在此时我无意中回了一下头,训练楼一层大堂那幅中国女排站在雅典奥运领奖台上的巨幅合影映入眼帘。

    照片上女排姑娘们那么开心地笑着,有人在忘情地咬着金牌。

    苦与乐的对比如此强烈,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眼泪夺眶而出,我的哭声甚至惊动了陈导。

    我永远记得那天陈导听到我的哭声走过来对我说的话:“马寅,没有人可以笑着拿冠军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