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李铁见面,感慨四年弹指一挥间

(2007-03-30 12:27:00)
标签:

杂谈

    李铁抽空回来趟北京,昨天中午接到他的电话,我俩约在北京霄云路一家法式餐厅见面。

    路上,想到即将碰面的李铁,忽然特别感慨时间的力量和友情的价值。曾经,我俩天天通电话,一天见几次面,合作《铁在烧》那段日子,可能没有人比我跟他联系得更多了,他的前二十几年,我几乎能倒背如流了。后来我到《体坛周报》工作,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时间,我的工作就是追踪李铁,每天要跟他联系,写关于他的报道,中国的,英国的,球队的,生活的,熟得不能再熟了,到后来熟得都有些烦了,追踪到最后,我快崩溃了,其实我知道李铁那时听到我的电话,也就到了崩溃的边缘。  

    《铁在烧》出版时,我俩和出版社领导在书市

    记得到2003年春天的时候,每天我打通他的电话,我总说:“你有什么新闻,快说说吧!我已经问不出问题了。”而他总说:“天呢!每天都是一样的周而复始,哪儿有新闻啊!我给你说说我这两天的事,你看着写吧!”

    没有快乐的沟通,友情几乎陷入绝境。那时候我最害怕听到的两个字就是他的名字,当然我相信,他也有同样的感觉。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以转向采访综合体育,继而“情牵女排”。于是足球淡出了我的生活,李铁淡出了我的生活,我们的联系变得很偶尔很偶尔,一年一两个,过节时打打问候彼此,他回北京时打打沟通一下,仅此而已。

    一晃已经是2007年的春天,我们就这样淡淡地走过了四年。想想自从2003年春天在非典前的广州,我俩见面深谈之后,似乎就没再好好面对面聊过,他的样子我当然不会忘记,但是他是不是变沧桑了我不知道,毕竟他都是当爹的人了,而且我也不知道他见了我,会说我有多大的变化。

    他先到的,坐在靠窗的沙发上等我,见了我微笑起身,喊我“领导”,称我现在是“跟世界冠军级选手打交道的人”。我知道他是客气,是幽默,也有些自嘲,不过只用了一两分钟的时间我们就重新变得自然亲切,无话不谈,还是说明了友情是可以跨越时空一直存在的。 

    他给我看他女儿最新的照片,脸上全是当爸爸的自豪。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催我不要全顾着事业,告诉我有小孩还是很有乐趣的。当然他也认同我的选择:“到这个时候了,还有一年就奥运会了,还是奥运会以后吧,这样都不耽误。”他显然是看过我关于不能生“小金猪”那篇博客,“别那么在意什么金猪不金猪的,那都是无所谓的事,重要的是你找一个好的时间踏踏实实生你的宝贝。”

    时间过得真快,十年前我们刚认识的时候,事业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生活的理解也很浅薄,那个时候大家都有些懵懂,也都办过很幼稚的事,但是磕磕绊绊这么多年走下来,我们一直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友情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坚固起来。用李铁的话说,大家能一起走到今天,友情能一直发展下来,是因为我们的为人都很正,时间越长,越能感到朋友的价值,包括他和大羽、小肇,虽然小时候因为年龄差了一点不是最能玩到一块儿的朋友,但是现在,每次在国家队见面,他们都是最无话不谈的朋友。

    他的话我明白,其实就是你在做我在看,即使是在不同的领域为不同的目标努力,即使想法仍然有分歧,选择各有不同,但是时间久了,一样能大浪淘沙,沉淀出真正的朋友。

    整个下午,我和李铁聊了很多,他的家庭,他的小孩,他的苦恼,他的快乐,他的坚守,他即将的选择……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朋友间的谈话,而在四年前,在我需要从他的点滴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时,他不可能和我聊这么多,以至于我始终感觉我们之间有隔膜,永远不可能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窗外,从艳阳高照到华灯初上。四年前,如果有这样一番交谈,我一定会为能完成一个版的专访松口气,但是现在不必了,拥有这样一个下午,我们只要为拥有一段成长的友情而幸福就足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