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继续李宁的故事

(2006-10-23 00:09:00)
标签:

杂谈

    第一次和李宁见面,是加入“中国体操网”后不久的一天,他来办公室看望大家。国林跃把我介绍给他,听说我是《中国体育报》跟踪体操的记者,现在又愿意为“体操网”出力,他非常高兴。我还记得当时他说的话:“谢谢你对中国体操的热情,感谢你为中国体操出力。”当时我的理解,虽然他退役多年,也没有当过教练,但是他对中国体操的感情太深了,所有为中国体操出力的人,都会成为他的好朋友。后来的事实证明,确实是这样,从那天起,他就把我当成了自己人。

    但我还是没想到只是见了一面,他就记住了我,后来每次有关体操的活动,他都会记得叫上我。特别是年底广州九运会体操比赛结束后,他请黄玉斌、陆善真、刘群琳等国家队教练和李小鹏、邢傲伟、奎媛媛等一批国家队主力去佛山玩,参观李宁体操学校,还特意打电话叫上刚刚结束体操比赛报道的我。那几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行人中我是惟一一个没练过体操的,按说隔行如隔山,可是这一趟佛山之行下来,教练队员都彻底把我当成中国体操队的一员了。

    在“体操网”,大家都称李宁为“领导”,不过李宁好像不喜欢大家当面这样称呼他,他更习惯我们叫他“李宁哥”,或是“李宁大哥”。或许是多年的运动队生活,使得他即使身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仍然那么朴实,那么平易近人。

    我们大都坐过他驾驶的奔驰320,我们也大都会在春节、新年的时候收到他的祝福短信,他总会热情地接听我们打过去的电话,开心地和大家分享在一起的时间。

    2002年初,我出版了《铁在烧—李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体操网”的办公室,我把书送给他时,我是双手递给他的,他是双手接过去的,然后很认真地说:“我回去一定好好学习学习。”

    后来我离开了《中国体育报》,到《体坛周报》继续我的足球记者生涯。工作忙了,对体操的关注就少了,和当年那些体操人的联系自然也就少了。但是每到节日,都会收到李宁大哥发来的问候。后来报社的《全体育》杂志创刊,主编认定第一个入主中国体育“名人堂”栏目的当之无愧该是李宁,于是时隔一年,我再次拨通了李宁大哥的电话。

    电话那边是他令人熟悉的热情的声音,一直保持低调的他欣然同意接受我的采访。一周后,我走进了他就读的北大历史系研究生课堂,和他同上了一堂课,课后,在勺园的咖啡厅,认识两年多以来,我们第一次长谈。

    也是在那一次采访中,我才告诉李宁大哥,我和体操、和体育记者这份情缘,始于对他这位当年“体操王子”的羡慕和崇拜,没想到多年以后,我能和他成为朋友。

    他显然为这份缘感到很开心,但是之后他还是特别说明自己不喜欢听别人说羡慕他或是崇拜他,原因是在他看来,每个人的潜能不可预计,没有必要羡慕或是崇拜他人的成绩。只要相信自己,热爱生活,勇于尝试,成功对于每个人都并非遥不可及。

    他话中的深意我当然懂,此后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想起他的话,想起那句“一切皆有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