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amy快乐幸福每一天
amy快乐幸福每一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665
  • 关注人气:1,2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忠和:女排风雨二十年

(2006-09-14 21:44:00)
标签:

杂谈

    此文作于2003年中国女排世界杯夺冠后,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关于女排的大稿。

    2003年,陈忠和46岁。
    这一年,他开始常常照镜子了。
    作为率队重登巅峰的中国女排主教练,他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形象。
    日本世界杯,陈忠和在中国女排每场比赛前都要做两件事:抽烟和照镜子。
    “在十亿多观众面前亮相,总是要对着镜子梳一梳头发的。”他坦白说。
    过去陈忠和不用这样,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小伙子,不打扮也英气十足,再说,多年作为中国女排的陪打、助理教练,直至能力不被认可的主教练,他都不是引人注目的角色,用不着那么注意形象。
    “其实我不喜欢照镜子,一照发现眼袋这么大了,皱纹越来越多了,就会有点沮丧,本来我还觉得自己挺年轻呢!”
    身边的女排姑娘已经从“生于六零年代”的更新为“生于八零年代”的,“五连冠”时候的人都离开队伍了,只有陈忠和还是陈忠和,还在与女排朝夕相伴。
    2004年,他终于可以作为主帅领军走到雅典奥运会的门前,镜中映出的皱纹提醒着这个坚强乐观的闽南人,从中国女排的陪打教练走到今天,他付出了整整25年的光阴。
    有新女排“大脑”之称的冯坤对“五连冠”没有任何印象,尽管她知道那也是恩师陈忠和辉煌的过去。
    很多时候,她们喜欢凑在一起听陈忠和讲老女排的故事,陈忠和对于她们来说,既是严师益友,也是一本有关中国女排的历史教科书。
    这拨新女排一成立就立即赶赴郴州基地训练,路上陈忠和告诉姑娘们,那里是老女排的腾飞之地。而自己与中国女排的缘份,也是在那里,早在冯坤出生那年就开始了。
    到了基地就全队宣誓,冯坤领誓:“我向国旗宣誓,我志愿成为中国女排的一员,顽强拚搏,勇攀高峰,服从队伍管理,遵守队规队纪,竭尽一切努力,誓创新的辉煌。”
    问姑娘们新的辉煌是什么,她们直指雅典,要拿奥运冠军,陈忠和笑了,这话说到了他心里。
    1984年以来中国女排参加了五届奥运会,陈忠和有四次在队,1984年、1992年他是陪练,没资格去,只好留守看电视,1996年、2000年他是助理教练,得以亲临现场。
    雅典奥运会是他的第五次,也是他的第一次。他将第一次从幕后走向台前,到争夺奥运冠军的风口浪尖上跳舞。
    在姑娘们眼中,陈忠和是个传奇人物。对于他的经历,她们了解的越多就越服他,就越拼得义无返顾。
“陈导他什么场面没见过,他的眼光准着呢!”
    姑娘们也常常照镜子,不过她们照的是陈忠和25年与女排共同奋斗的经历这面镜子。她们知道,平时训练场上看到陈忠和的笑脸多一点,她们这支队伍就离当年中国女排“五连冠”时的感觉近一点。

    五连冠酒店3015房间,到处弥漫着陈忠和的“味道”。
    “我是不是比世界杯时要胖一点,脸色也要好一点?”两个月的假期滋润了陈忠和,球队重新集结,他带着愉快的心情和心爱的玩物赶到郴州。
    书桌上摆着几块造型各异的寿山石,窗台上放着一个精巧细致的小盆景,茶几上是他的功夫茶海。一得闲,他会戴上花镜站在书桌前凝视十分钟,体会每块寿山石中的意境,他会把小盆景捧在手里端详,寻找个中妙趣。刚到的几天郴州下雨,他还小心翼翼地把小盆景放到外面窄窄的窗台上,“我想让它接受一点雨露!”
    他熟练地泡他的功夫茶喝,脸上荡漾着笑意:“看到那些有生气有情趣的东西,我的心情就特别好。”
    姑娘们看见他笑心里就跟着高兴,最深有感触的是“川妹子”陈静,“我特愿意看陈导笑,可是自从他当了主教练,笑容真的少了很多了。”
    2001年陈忠和出任中国女排主帅重组国家队,悉尼奥运会主力陈静榜上有名。到总是笑呵呵的好脾气陈导那里报到,陈静感觉心情一阵轻松。
    没想到第二天一见面,陈静差点儿不敢认了:“陈导眉宇间的气质一下子不一样了,一看他就是我们全队的主心骨。”
    “27条军纪”是主帅陈忠和送给姑娘们的第一个“礼物”,它像一道紧箍咒,说一不二,令行禁止。
    “笑面”陈忠和的背后,是誓在唤回女排辉煌的“魔鬼教练”。
    “我开始怕他了,别说像过去那样跟他开玩笑了,连他的目光我都尽力回避。”陈静对从助理教练到主教练的陈忠和,由敬重变成了敬畏。
    “组队第一年,我真是往狠里罚她们,只要违反纪律,绝不客气。”陈忠和拿“27条军纪”当把尺子,决心打造出一支铁军。
    喜欢思考的冯坤说陈忠和是个天生聪明的人,坐在那里歪着头想五分钟就能想出十几种花样翻新的游戏。
    其实,陈忠和罚人的方法更加独具匠心,这是他自己坦白的。
    “第一年我罚钱,是用几何数字增长法。比如第一次罚100块,第二次罚200块,第三次就罚400块,第四次800块,几何数字增长。”
    “第二年我有些改变,处罚改成了捆绑式的,就是说罚这个当事人,与之有关的人也要一起罚。例如晚上不按时睡觉,同房间的那个肯定没有做好监督工作,也要一起罚。”
    “第三年她们养成习惯,非常自觉了,我的方法又变了。我们队每天有一个值班的,叫起床,叫训练,叫集合,这个人总得想在别人前面,操很多心。我发现她们很怕当班,所以我抓到谁犯纪律就罚当班一周,天天都由她负责,她必须上好闹钟,事事提前,一旦晚了,大家跟着一起迟到,一起挨罚……”
    不过与灵活的头脑想出这么多处罚招数相比,真正让陈忠和得意的,还是他独具慧眼挑了这么一帮姑娘:她们年轻、上进,充满朝气,肯吃苦。2003年从2月到11月,他没给她们放过一个整天假,半天假还是用来业务学习看录像的,连出去剪头也要请假,她们都没一声抱怨地挺过来了。三年间他用“27条军纪”从严治军,给她们的生活加了那么多的限制,她们还是能明白自己的一番苦心,自觉地牺牲那么多个人利益去坚持遵守。
    “我们进队时都很年轻,大家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再说一共就奋斗这么几年,为了共同的目标,再苦也能承受!”刚刚拿到世界冠军,冯坤就预感到再集结时,陈忠和的“27条军纪”将会增加,要求也会更高。她说,因为世界冠军站在争夺奥运冠军的竞技场上,拥有的是更大的压力,失去的却肯定是退路。
    面对如此懂事的姑娘们,陈忠和没有新添“整人”高招儿,他只告诉她们一句话:过去,我们是夹着尾巴做人,今后,我们要夹紧尾巴做人。

    “未来几个月,我要经历一次最大的人生考验。” 带队三年历尽起伏跌宕的陈忠和,还是希望把自己的巅峰之作展现在奥运舞台上。
    “当年组队时我选球员看她什么,除了身体条件,我就是观察她有没有上进心,那种要打好球的欲望,还有看她能不能吃苦,作风好不好。”选一队豁得出去干事业的姑娘进队,是陈忠和认准了的理儿。当中国女排主教练,从有心想试到真正接手,他跨过的正是能否豁得出去这道坎儿。
    1998年郎平离队后那段时间,一个大胆的想法开始悄悄地在陈忠和心中萌芽——
    “简单地说就是我想试试了,恰好就是在那时,中心领导找到我,问如果让我带女排,我有没有信心带好。我当时是明确表态说叫我带,我就一定能担起这个重担。但是从内心来讲,我还不是很想担起这个担子,当助理教练挺好,要我当主教练我有些胆怯。”
    甘当铺路石的人不多,能默默无闻一干这么多年还干得津津有味,很多人误认为陈忠和很“面”,却不知道他连做陪练都能被赞誉为是“中国第一陪打”。
    陈忠和当陪打的经历,用他的话说,一直干到跳不起,打不动,模仿得不像了才收手。
    广濑美代子、横山树理、克罗克特都是很遥远的记忆了,那是老女排创业道路上的三座堡垒。广濑以防守闻名,横山树理、克罗克特是攻球高手,但是自从陈忠和把她们三个的特点模仿到惟妙惟肖,姑娘们上场与她们过招时心里就有底多了。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陈忠和是在北京驻地的黑白电视机前度过的。志在“三连冠”的中国队小组赛输给美国把他紧张坏了,他是模仿克罗克特的,是不是哪里还没学像呢?
    后来姑娘们拿了冠军回来,他迫不及待要问的,却是他和真克罗克特的差距在哪里。大家争相表扬他模仿得实在很逼真,对于陈忠和来说,这样的表场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了,因为在那个出国名额十分有限的年代,他的“克罗克特”,全是利用休息时间自己对着录相一点点琢磨出来的。
    其实在那届奥运会上,给中国女排带来最大威胁的是后来英年早逝的美国姑娘海曼,不能把她模仿得很逼真一直是陈忠和的遗憾:“她的威胁是最大,我当然想把她模仿得很像啦,可是她一米九几的个子,让我望尘莫及啊!”
    20年后作了主教练的陈忠和,每每提起当年那段陪打经历,还会深深骄傲于自己模仿功夫的全面和逼真,还有排球名宿李安格送他的“中国第一陪打”的美名。
    人生中的第一次奥运会带给陈忠和的,仅是跟随“三连冠”的中国女排到海南等地巡回了一圈,但他很快乐,很知足。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陈忠和跟队伍一起到了瑞士,但是打完奥运前的一系列热身赛,队里就安排他回家了。他在福州家里与中国女排一道承受了彻底失败的痛苦之后,再次面对这支球队的解散与重组。
    “队伍一重组,主教练一换,下面的人都跟着换,‘一朝天子一朝臣’嘛!我也没想过自己能被历任主教练一直留下来,在中国女排一干这么多年。”陈忠和最不同意别人说他是因为听话才被一再留用的,“我可不是很听话,这么多年我有想法从来不会憋在心里,有委屈我就说。但是我做人比较正直,做事比较踏实。作为助手,意见看法再不同,我都会支持主教练的决定,无条件执行他的要求。”
    他得意地说自己的外号是“好斗的公鸡”,他最喜欢的运动是飙车、打猎那种刺激型的运动,他最喜欢的生活是那种充满挑战的生活,但是为什么就豁不出去作主教练呢?
    “当时排球界的投票我得票是很低的,连我自己也是两次都把票投给了胡进。”
    “我不是不能吃苦,要我吃苦我不怕的,所有的苦,你要我默默承受都没问题,但是你还要让我当着大家的面说出来,我很怕。”
    20年辅佐五位主教练,直到陈忠和真正坐上中国女排的帅位,才真切地体会到自己要忍耐和承受有多么多。媒体对他能力的质疑在不断打击着他,他的用人之道引来反对声一片,这时,他倒想开了:“不想了,豁出去了!如果我是个很在乎结局和所得的人,就不可能熬到当主教练这一天!”
    十七年后重圆世界冠军梦的那天,比赛场上指挥若定的陈忠和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以前当陪练,做助理,队里赢球也很高兴,不过直到自己带队,我才体会出成功竟会带给人那么强烈的快感!”
    “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很难想像陈忠和这么一个做了20年陪练助教的无名英雄,竟有如此的冲劲和豪气。

    关于陈忠和的目光,非常一致的形容词是“温和”,其实那更是带有过滤作用的目光:总能筛掉生活中那些消极的、不快乐的东西,留下积极的、充满希望的感觉。
    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节目现场,冯坤和她的姐妹们才清清楚楚地了解到,陈忠和在与女排相伴25年的温柔笑容背后,竟承受了一连串的人生不幸。
    “我们过去只是听说过一些,但没想到会是这样。”冯坤的眼睛湿湿的,“我们应该为陈导多赢得一点,以弥补他为女排付出的过程中失去的。”
    姑娘们有这份心,陈忠和就知足了。对于自己人生的坎坎坷坷和种种磨难,重提旧事时他尽量一笑而过,他不想让个人心里的痛去影响大家的情绪。
    1980年,他的长兄不幸因车祸身亡,英年早逝;1992年,他的结发妻子在出差途中被疾驰而过的火车夺去了年轻的生命,给他留下了年幼的女儿。1996年,他深爱的母亲突然瘫痪在床。
    四年后,正当作为助理教练的陈忠和为悉尼奥运会紧张备战时,他78岁的老父亲又突发脑溢血住进医院。
尽管漳州训练基地离家不远,但陈忠和还是以备战为重,直到出发前一天晚上才匆匆赶到已昏迷70天的父亲床边。他一直在床头默默流泪,他深知此时不留下陪父亲,一去奥运将成永别!
    陈忠和还是告别了父亲,如期随队出征。到了悉尼他马上打电话回家,不过不是了解父亲的病情,而是向姐姐提了一个请求。
    “我一路上都在想,父亲真有个三长两短,我也不可能马上赶回去。如果我知道了消息,不仅会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全队,还不如让我报着父亲生的希望,把奥运会比好。”陈忠和请求姐姐在未来这十几天里不要告诉自己关于父亲的任何消息,等他完成奥运比赛任务回家再说。
    父亲果然没有等他,奥运会结束陈忠和火速赶回老家,面对却是父亲早已过世的现实,他痛哭失声,而这,已是他20年来第三次经历与至亲的生离死别。
    奥运会后的全队总结会上,排管中心主任徐利在向全队讲起陈忠和再次经历的不幸时不禁痛苦失声,在场所有的人都流泪了。
    陈静和王丽娜是仅有的两个当时在队的现役国手,陈忠和的坚强至今仍在震憾她们的心:“全场就陈导自己没哭出来,或是他掉了泪我们没有看出来,但是我们敢说除了陈导自己,没有人知道他是不是掉泪了,因为所有人都被泪水模糊了双眼……”
    “每次都是选择事业,放弃家庭,我心里也很痛,但是没有办法。我必须坚强面对,我还要继续干事业。”陈忠和是个孝顺儿子,但是为了迎来雅典奥运会上的圆梦时刻,他现在只能请两个姐姐尽量照顾好自己瘫痪在床多年的母亲,以弥补心里的诸多遗憾。
    这个从人生的重重磨难中站起来的中年男人,用他温和而坚定的目光,传递给他的队员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

    每次陈忠和讲话,女排姑娘们都聚精会神地聆听,她们看着他的眼睛,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在这支队伍身上,处处可以找到陈忠和的烙印。
    “今年雅典奥运会,我对这班队员还是很有信心的,他们是我一手带起来的,从一开始就这样要求,有这样的思想基础。”经过第一年的组队、第二年的抓整体和第三年的抠细节,陈忠和终于带领这队姑娘走上正轨。
世界杯结束大家解散回省打联赛,陈忠和还有一百个不放心,他抽空几次现场观战,还不时把电话打到省市队教练那里,询问她们各自单飞时的表现。
    听到辽宁队教练在电话里一个劲儿地夸亚男成熟了,杨昊懂事了,看到冯坤、赵蕊蕊们在各自球队里表现出的领袖气质,陈忠和欣慰地笑了。
    十几个单飞的女孩儿十几条心,一集结到中国女排就成了一条心,这是组队时陈忠和的要求,现在成了这支中国女排的迷人魅力。
    “一群女孩子在一起,都能对上脾气不现实,绝对没有矛盾也不可能,但是大家特别能互相理解,想想我们共同的目标,就能明白个人之间的矛盾,再大也是小矛盾。”主力二传冯坤成熟稳重,加上队长的身份,她很懂得用什么方法把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陈导在这方面用不着为我们操心,女孩儿家的小矛盾,我们才不跟他说!”
    冯坤得意地问,她们在比赛场上也偶尔会有小矛盾出现,外人是不是半点儿都没有察觉?
    得到肯定的答案,她更加得意,道出其中奥秘:“因为为了我们共同追求的胜利,我们已经在下一个球开始之前重又把心紧紧贴在一起了。”
    在中国女排这个集体里,连领队、队医都会参与到每天的常规训练中,站在场边计分、当司线或是满场跑着捡球、准备器械。大家全都动起来,始终互相鼓励着,让人感到这个集体充满向上的力量。
备战奥运的集训开始,陈忠和又开始安排加大运动量了。
    姑娘们一天下来累得想掉泪。但是没有人哭,她们越来越坚强了,也从赢得世界冠军的日子里悟出:只有在每天的训练中竭尽全力,才能成为赛场上无人撼动的强者。
    每周只有一个晚上的放松时间,全队一起自娱自乐。
    姑娘们总要为陈忠和点唱那首他最喜欢唱、她们最爱听的《爱拼才会赢》,而轮到姑娘们合唱时,她们会手拉着手唱起《阳光总在风雨后》。
    是在一年前伤心失意的时候,姑娘们爱上了这首歌,她们在陈忠和的指挥下齐声唱着这首歌,相互鼓励着一起走过风雨。
    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时候,姑娘们仍然看着陈忠和的指挥深情地唱这首歌。如今,她们正沐浴在风雨后的阳光中,义无返顾地走在通向雅典奥运的金色大道上。
    陈忠和告诉姑娘们,成功的喜悦,只有在到达巅峰时刻才能得以释放。
    姑娘们问,那么巅峰之后呢?
    陈忠和说,他从没想过激流勇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