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管理要设立明确的目标。时间管理的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更多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把今年度的4到10个目标写出来,找出一个核心目标,并依次排列重要性,然后依照你的目标设定详细的计划,并依照计划进行。
    2、制订有效的计划。绝大多数难题都是由未经认真考虑的行动引起的。在制定有效的计划中每花费1小时,在实施计划中就可能节省3一4小时,并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如果没有认真作计划,那么实际上相当于其正计划着失败。
    3、遵循“20/80法则”。
“20/80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提出的,指我们所成就的百分之八十的事情,可由百分之二十的时间来达成。在大学生需要完成的各类任务中,20%的任务起到80%的作用,其余80%的事情往往费时费力却只起到20%的作用。所以集中精力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好起关键作用的20%的任务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用自己80%的时间来做20%最重要的事情。生活中肯定会有一些突发困扰和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大学生发现自己天天都在处理这些事情,那表示他的时间管理并不理想。一定要了解,对大学生来说,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是最有生产力的。成功者往往花最多时间在做最重要但不是最紧急的事情,而一般人往往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因此,必须学会如何把重要的事情变得紧急。
    4、严格规定完成期限。巴金森(C.NoarthcoteParkinson)在其所著的《巴金森法则》中写下这段话:“你有多少时间完成工作,工作就会自动变成需要那么多时间。”如果你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做某项工作,你就会花一天的时间去做它。而如果你只有一小时的时间可以做这项工作,你就会更迅速有效地在一小时内做完它。
    5、适当考虑不确定性。在时间管理的过程中,还需应付意外的不确定性事件,因为计划没有变化快,需为意外事件留时间。有三个预防此类事件发生的方法:第一是为每件计划都留有多余的预备时间。第二是努力使自己在不留余地,又饱受干扰的情况下,完成预计的工作。这并非不可能,事实上,工作快的人通常比慢吞吞的人做事精确些。第三是另准备一套应变计划。如果情况的变化超出了原来计划所能控制的范围,就启动应变计划。
时间管理的经典故事
    有一次,一位时间管理专家为一群商学院学生讲课,他说,“我们做个小测验”,说着教授拿出一个广口玻璃瓶放在桌上。随后,他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堆正好可以从瓶口放进瓶子里的“鹅卵石”,仔细地一块块放进玻璃瓶里,直到放不下了。他问学生们:“你们说这瓶子是不是满了?”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瓶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使碎石填满下面鹅卵石的间隙。再问学生:“现在瓶子满了吗?”这一回他的学生有些明白了。
最后有位学生回答:“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底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瓶子里。沙子填满了鹅卵石和碎石子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
   “没满!”学生们大声说。教授再一次说:“很好。”接着他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已经被鹅卵石、碎石子、沙子填满的瓶子,直到水面与瓶口平了。
    当这些事做完后,教授问:“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可以得到什么重要启示?”
一阵沉闷后,一位学生回答说:“不管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的多满,如果要紧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一些事的。”这位学生回答后心里得意地想“这门课到底讲的是时间管理啊!”
    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这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真正意思。”教授接着说:“我要告诉各位最重要的意思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瓶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有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这正是20/80法则,即先花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
    鹅卵石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在时间安排上必须给予更高的优先级。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些把“鹅卵石”放进瓶子的方法。
大学生常用的时间管理方法
   (一)时间管理“四象限”法
    究竟什么占据了大学生的时间?这是一个经常令人困惑的问题。著名管理学家科维提出了一个时间管理的理论,把工作任务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两个不同的纬度进行了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象限”:既紧急又重要(如学习任务、四六级考试等)、重要但不紧急(如建立人际关系、新的机会等)、紧急但不重要(如电话铃声、不速之客进入等)、既不紧急也不重要(如客套的闲谈、无聊的信件、个人的爱好等)。“四象限”法可以用图6-2-1表示。
 
时间管理“四象限”法
    时间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应有重点地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地放在处理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学习与工作上,这样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日常生活工作中,很多时候往往有机会去很好地计划和完成一件事。但常常却又没有及时地去做,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学习和工作质量的下降。因此,应把主要的精力有重点地放在重要但不紧急这个“象限”的事务上是必要的。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处理上,需要很好地安排时间。
  (二)ABC时间管理法
    ABC时间管理法就是将自己工作按轻重缓急分为:A(紧急、重要)、B(次要)、C(一般)三类;并制定工作优先顺序表,区别对待,进行重点和一般管理,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关键的工作上,以收到事半功倍效果的一种方法。ABC时间管理法就是建立在“20/80法则”之上的。
    A类工作为关键工作,一般只有同时具备下列“四性”的工作才可归入A类:关键性,这是指这项工作对全局的影响程度;重要性,这是指这项工作的完成对实现计划和目标的贡献程度;迫切性,这是指这项工作时间上刻不容缓;有效性,这是指这项工作是否具备促进或限制工作效果的因素。上述“四性”归结为一点,就是看这项工作对实现职业目标所起的作用,并依这种作用大小分类。
实行ABC时间管理法的一般步骤为:
    首先是分类。可以在每天早晨或者傍晚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把应该做的工作列入清单,确定工作的类别,并确定实施顺序,填入ABC工作分类表中。
    其次是实施。遵循“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要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全力以赴,专心致志处理最重要的A类工作,直到坚持完成或取得预期效果,接着处理比较重要的B类工作,不重要的C类工作可以先不做,如果做完前面两类,还有时间在做。
    最后是检查。每隔一周或两周检查一下自己工作的纪录,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阿尔卑斯山法(ALPEN)
为达到目标必须先做出时间规划,这里介绍一个简单好用的方法阿尔卑斯山法(ALPEN)。

A:列出任务。L:估计工作所需的时间。P:预留机动时间给意外事情。E:决定优先,删减和委派。N:事后检查──将未完成的任务转移[1]。
   (1)列出任务。在“工作日程”表格的相应栏中,填上你第二天想要和必须完成的任务:①活动清单、每周计划和每月计划列明的任务;②前一天未完成的转移任务;③新下达的日常工作;④需要应付的约会;⑤周期性重复的任务。
   (2)估计需要的工作时间。在每项任务后面记下估计需要的完成时间,通过累计算出估计的总时间。
   (3)保留弹性机动性时间。将时间规划作为每日规划的基本规则,安排工作任务的时间不要超过60%,要留出40%的机动时间来处理不期而至的事情。如果一天以8小时的工作日来计算,意味着你可规划的时间为5小时。方法是确定优先任务,删减部分任务和委派,其余的工作只能推迟或加班完成。
   (4)决定优先,删减和委派。目的:把每日任务需要的时间减少到5小时甚至4小时。①通过ABC分析法确定优先任务,并把人物按顺序编排;②检查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尽量缩短每个过程,安排时间一定要实事求是;③根据委托和合理化的可能性来掂量每项工作。
   (5)事后检查──将未完成的任务转移。按照经验,很难在一天之内做完所有想做的事情。因此,那些没有来得及完成的事情就要推移到第二天。如果一件工作已经多次推移,往往使大学生感到厌烦,于是产生两种可能性:硬着头皮干或放弃不干。
    工作日程表应该方便携带,以便可以随时利用。每完成一项工作,就把它从表上划掉。当一天的工作结束时,对照日程表检查今天的工作情况,并安排明天要完成的工作。
    实际应用中,可以按照学期、月、周为周期来制定规划,不一定按照一天为周期,列出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同时应该对任务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进行时间的分配,为重要任务建立必需时段。在时间的具体分配上,可以结合自身的效率曲线(个人一天中不同时段效率高低的规律)合理安排各类任务,将重要的任务放在效率最高的时间段完成。建议将时间以一周为规划单位,使能兼顾急迫或不急迫的重要的事,增加时间使用的弹性及变化性,以落实需长期规划分段执行的计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