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一次培训中,讲到班组管理的工具和手段时,提到激励的问题,众所周知,一谈激励必然涉及到“物质”,当时我们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激励不是【一招鲜,吃遍天】,是针对员工不同的个性化需求”。现场一位基层管理者说“我们班组成员的需求就是一套房子,如果能够给一套房子,班组成员就得到了激励”,现场一片掌声,我认为这个掌声确实应该给他,因为他说出了社会上大部分人的心声,尤其是80后苦于无房一族人的心声。
![[转载]班组基层管理——激励,有木有? [转载]班组基层管理——激励,有木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自上次之后,我也在苦苦思考班组管理的核心到底是什么?那根万变不离其宗的“魂”到底是什么?激励又能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呢?几个月间,走访了几十个基层班组,查阅了网络、书籍等材料,百思不得其解。我发现,几十个班组各不相同,每个班组长都有自己的管理理念,有人说“班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人说“班组管理就是要搭建员工成长的平台”,也有人说“班组就像家,员工心情好了才能更加努力的工作”,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很好,走进他们的班组,能够感受到一种积极的、和谐的氛围,那么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吗?不能,因为你复制的是他们的“形”而不是“神”,那么班组管理的重点又是什么呢?
今日跟好友探讨,他说“班组管理最重要的是激发员工的内驱力。”员工的内驱力是员工行动前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也是通过他的行为外化出来。基层管理者最经常用到的就是激励手段,也是各个班组最容易出亮点的地方,因为他触动了班组的主体——人,他关注了班组管理的精髓——人性。在很多班组,我们谈到激励这个问题,大家普遍的反应就是:“没有经费,我拿什么激励。”其实这是对激励的误导,我们认为,激励之所以能够产生效果,是因为被激励者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可以是一种“我能”的肯定、认可,也可以是一种“荣誉”收到别人的效仿,也就是说物质本身或者精神本身并不具有激励的作用,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员工的一种感觉,是激励的过程。比如有一个班组开展“荣誉桶”勺金计划,就是每个月绩效最好的员工可以在充满一元硬币的荣誉桶中,用勺子去勺,说实话那个硬币的金额是很少,对他本人来说带来的有形价值并不高,但是那种只有第一采用的权利、只有成功才能获得一种特殊的关注,这种感觉使员工受到激励,而不是硬币本身。再比如,我们经常提到军队式管理,认为军队不需要太多激励就可以将队伍建设得很好,他们的内驱力是如何激发出来的呢?事实上,士兵也被一种感觉驱动着,这种感觉可能是被队长的责骂、罚站,也可能是整体的团队自豪感,这种激励就是体现在日常的训练中,也许你没有当过兵,但大部分人都参加过军训,在军训中的感触想必还留在你的记忆力,不妨去回忆一下……
![[转载]班组基层管理——激励,有木有? [转载]班组基层管理——激励,有木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被激励者的感觉体验不是独立于班组之外的,是跟班组整体的氛围、环境、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的,还记得小时候戴上红领巾、发朵小红花,就自豪骄傲的不得了,可以说你被激励了,但是,如果是现在已经工作的你戴上红领巾、发朵小红花,你还会有同样的感觉吗?没有了,因为没有了那个环境和氛围。因此,很多人让我们给基层管理者培训如何做激励?可以有哪些激励手段?可以调用哪些资源?其实,这些东西是不可以复制的,因为你缺乏了这些方法、手段生长的沃土,最后只能是无疾而终,或流于形式,或束之高阁。
所以,基层管理者更需要思考的是激励背后的东西,而不是激励本身。
![[转载]班组基层管理——激励,有木有? [转载]班组基层管理——激励,有木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