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马卡连柯的《教育的诗篇》,对他这样具有教育理想并为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十分佩服。我觉得他的教育主要深入了以下三点:
一、爱。
爱是最廉价的情感投资,但却是投资少,回报大。我们接触的是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的情感是敏感的、丰富的、细腻的。爱的教育是求实的一大特色,是获得家长和学生信任的最主要捷径。就拿校讯通来说,不仅仅向家长汇报孩子的成绩,还处处彰显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亲爱的家长朋友您好,由于天气干燥孩子易上火,请提醒孩子在家多喝水。”“家长您好,由于今天下雨,请提醒孩子路上注意安全,最好提前出门,给自己留足时间以免慌张。”有家长就跟我说:“老师,我觉得每个月交这三元钱的校讯通费用真值!”
二、尊重与信任。马卡连柯就说到“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马卡连柯在教育工作中十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他从来不把失足青少年当作违法者或流浪儿看待,而是看作具有积极因素和发展可能的人。在他看来,尊重人、信任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只有从尊重人、信任人出发,才能产生合理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受过马卡连柯教育的谢苗·卡拉巴林,曾回忆了他在高尔基工学团当学员时,马卡连柯如何尊重他、信任他,使他走上新生的历程。卡拉巴林的变化历程,说明了尊重信任在教育中的力量。马卡连柯正是运用这一力量,激起了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童的自尊感,把他们从自暴、自弃、自卑、失望和堕落的深渊中解救出来;使他们燃起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追求的火光。
我们如何让学生从“不受老师批评的第一阶段”到“自觉遵守规则”的第六阶段?关键就是靠我们对孩子们的宽容与信任。如果我们像看犯人一样监督他们,那么他们只会成为逆来顺受的“仆人”。相反,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他们甚至会放肆到为所欲为。
三、舆论的导向
求实的班主任都非常认真负责。可是,如果我们面面俱到管学生三年,那我们肯定是身心疲惫。所以让学生管学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当班里边出现一个孩子偷钱时,马卡连柯没有做出裁决,而是说“让大家来审判你吧。”当学生变成了法官,所有的说教都显得苍白,因为那时孩子们的心中充斥着正义的力量。
这就让我想到了关艳玲老师班里的孩子,如果小组中有一个成员没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就会敦促他,甚至限制他上厕所的时间。“人人当领导,人人受约束”这就是舆论的力量。
当提到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叶圣陶、李希贵、李镇西这样的教育家时,我们总觉得他们很遥远,其实教育家就在我们身边——完美主义者张建平。我们虽然不像她把教育当理想,但是作为一份职业来说,我们也要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那么我们也能成为未来的“瓦尔瓦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