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十七岁的单车》视听元素的应用

(2012-11-10 19:13:18)
标签:

十七岁的单车

长镜头

空间

声音

场面调度

分类: 指点江山侃侃侃

一、场面调度部分

我觉得这部影片中最为精彩的也是最吸引我的部分就是最后的追逐和暴力戏了,所以选择分析一下这部分的场面调度。

导演将追逐的片段设置在了老北京的胡同里。纵横交错的胡同,迷途难识,何况当片中的少年飞跑追逐起来的时候,观众面对相似的空间结构会很快失去方向感和时间感。但在这部分追逐戏的安排中,导演的设置是十分具有张力的。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开始的时候是正面镜头拍摄小坚和小贵一起从画面的后景跑到前景,然后是反打镜头表现小坚和小贵分开逃跑,小贵向画面右方出画,小坚从左面摄像机进行跟随。

小贵由后景骑自行车到前景出画,(推自行车的男人)小坚由后景跑到前景转弯后有跑向后景。

四位老人在下棋,传来追逐的声音,小坚等从右侧入画向后景跑去(左面是带孩子的母亲,右面是下棋的老人)。接下来画面并未离开而是又听到了追逐声,小贵等从画面左侧入画,右侧出画,镜头停在下棋的四位老人身上。

小坚从后景入画中景右侧出画,小贵等从后景右侧入画左侧出画。(左边背向镜头走向后景的女孩儿,右边中景背向镜头骑自行车向后景运动的男人,后景坐着的妇女,前景站着的老头老太太)

小贵等从后景跑向前景(后面两个男人一个走向前景但是虚焦,另外一个背向走向后景镜头)

小贵从前景右侧入画中景左侧出画,小坚从前景右侧入画,后景出画(一个迎着而来的镜头骑自行车的男人载着一个女人停在后景)

小坚后景左侧入画,跑到中景,小贵右侧中景入画,两人相遇,跑向前景左侧出画。(画面右侧是一群女孩儿在坐着)两人最终被逼到角落。

到此不难看出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导演为胡同设置了众多的辨识标志——不同的人。这些人基本都是老人,他们不同的形象、不同的动作,揭示了胡同空间的方向和时间的流逝。他们的“静”衬着托少年们的“动”,他们衰老的身躯标示出了主角们充满生命力的年龄。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人充当着影片中视听意义上的观众,是为了给观众提供合理的方向感而设立的空间标志,同时也充分的展示了老北京的风貌与民俗民风。让观众面对相似的空间结构建立了方向感和时间感做到了,那怎样的追逐内容才好看呢?其实这个追逐片段的场面调度也存在着另一个特点——节奏。这个节奏不仅仅是音乐上的节奏,追逐中的节奏,更是科学的场面调度下画面中带来的视觉节奏。

小贵由后景骑自行车到前景出画,小坚由后景跑到前景转弯后有跑向后景。

四位老人在下棋,传来追逐的声音,小坚等从右侧入画向后景跑去。接下来画面并未离开而是又听到了追逐声,小贵等从画面左侧入画,右侧出画,镜头停在下棋的四位老人身上。

小坚从后景入画中景右侧出画,小贵等从后景右侧入画左侧出画。

小贵从前景右侧入画中景左侧出画,小坚从前景右侧入画,后景出画

小坚后景左侧入画,跑到中景,小贵右侧中景入画,两人相遇,跑向前景左侧出画。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导演对小坚和小贵的追逐路线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是对比而来的,更是交错生辉的。前景。中景,后景,每个景区都有细致的安排,景深的概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使的画面层次丰富而清晰,让观众觉得这个画面一下子就活了,立体了,好看了。正是这种画面内部运动节奏的存在使得这个场景没有很大变化长达三分钟的追逐镜头看起来不会乏味,甚至显得活泼生动,充满着喜剧效果。

二、画外空间的使用与处理

王小帅在《十七岁的单车》里,对画外空间的使用是非常突出也比较成功这部影片中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形成画外空间的方法,下面来结合例子一一介绍。

1通过画外声音来提示画外空间,使观众感知整体空间的存在。

比如小贵丢车后被公司辞退,将工服交到公司财务处时与专柜小姐对话的这一幕。首先给了工服一个特写,接着是小贵的近景表现小贵的委屈与茫然的状态,但伴随的是财务处小姐的声音,这一幕中只给了专柜小姐一个镜头,大部分是小贵的中近景。即使如此却依然可以给观众提供一个空间上的感觉,既丰富了人物的内心情绪又不妨碍观众接收信息与理解。这部分主要是为了强化人物内心活动。

2过画外的手电筒和人影朝画内的投影提示画外空间。

小贵在自行车库被抓的部分,小贵拉动自行车发出巨大响声,该片不像一般的电影那样,切到一个人无意中发现有人偷车,接着发出警告的声音。导演在这部分的安排是先惊起了狗叫,然后是一束手电筒的光束照到小贵身上,之后小贵四处逃窜,顿时勒令的声音也从左、前、右三个方位出现,提示画外空间的基本构造。最终手电筒的强列光线照到小贵的脸上,小贵惊恐的看着画外的前方来表现被抓,整场戏全部是小贵的镜头,没有任何其他人物场景的介入,但是空间的立体感丰富而饱满。

3通过人物朝画外看的视线来提示画外空间。

小坚女朋友潇潇出场的部分,原本小坚和他的同学们骑着自行车飞速的去上学,但一到拐角处三个人突然使闸停下车来,惊愕的表情望着地下的方向。然后伴随着小坚视线的抬起切到潇潇从地下缓缓站起生来。利用了画框下面的空间,让这个人物由下方入画,以得到突出。以人物向外看的视线提示空间使空间感觉立体形象,这部分主要是为了强调主体人物

4过人物和拍摄对象出入画及运动来表现画外空间。

小贵撞上面粉车的部分,导演并没有直接表现小贵和卡车相撞的这一幕,而是小贵骑着自行车疾驰出画,然后相撞自行车倒地的画外音响起,紧接着依然没有切到小贵的画面,而是将镜头交给了周围的人群,人们看向画外发声的空间保持沉默,小坚对着发声的方位气喘吁吁,最后才切到小贵趴在面粉车上的一幕。避免了用全景来交代环境与人群的一般做法,而是通过人物出画、声音及人物看向画面之外的视线来综合交代,同时也是叙事变得灵活而有趣也能充分调动观众的观看欲望,有那么点儿设置悬疑效果的意思。这部分可能是为了追求戏剧性

5使画面停留足够的时间来提示画外空间。

小坚向金发男拍砖这一幕,首先是潇潇和金发男骑自行车进入了一个胡同,之后小坚拿着砖头也进入这个胡同,但是接下来的镜头并没有跟随着这三个人进入胡同,也没有将镜头离开,镜头中是两位背向镜头坐着的老人,画面停留了过长的时间。之后响起了谩骂声和自行车倒地声,两位老人起身朝胡同里探望,还有一位老人走过去探望,提示胡同里面的画外空间以及发生的事情,下一个镜头是金发男倒地,众人一片惊愕。这部分了给激烈的动作场面增加一些新的修辞,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刺激性的暴力场面

6以不完整和不均衡取景提示画外空间。

结尾小贵挨打的部分,小贵在墙的角落里,被破旧的墙壁遮挡住,三四个人站在画外对里面的小贵拳打脚踢,没有直接展示小贵被揍的过程,只是看到一群人被遮挡的腿向小贵拳打脚踢的部分肢体动作,在画面的左后方也看到了一群人动手的部分肢体,虽是不完整取图但是充分展示了现场的混乱场面,避免了暴力血腥的部分。

这样的例子在影片中比比皆是,而且多是综合应用。导演选择画外空间的目的不论是为了叙事,或者是为了强调主体人物,或者是为激烈的动作场面增加一些新的修辞,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刺激性的暴力场面,还是为了追求戏剧性。不难看出如此丰富的画面空间处理手段给电影增色不少,也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

三、画内空间中对主要和次要人物的不同的空间构图处理

多人场面的空间处理,强调用大全景、单镜头来构成画面空间。这些都集中表现在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不同的处理上。王小帅,在空间的处理上,走了一条中间的路线,既不是常规电影中强行缝合观众视点的做法,也决不是放任观众自流,不分主次的处理。而是在能控制观众注意力的前提下,尝试一些貌似“非暴力”的语言。但决不是反常规,而恰恰是以尊重传统叙事为前提的。下面来举例说明。

1小贵在洗澡堂找到西安的“张先生”一场,全景中,处在画面左边的小贵,是这个画面上面积最大最完整的深色块;画面右边,三组按摩的人,被长焦距压在了一个平面里;服务员的着装和背景的颜色差别不大。无论全景镜头还是双人镜头,“张先生”几乎始终用他的后脑勺冲着观众,唯一的一次回头,焦点还很快地调虚了。接下来的大堂争吵一场,小贵在画面上的位置,使其成为构图的控制者,画右的服务员被前景的物件挡去了一块。经理出来以后,服务员被处理在了画外,经理也是从头到尾都没有露正脸。

2小坚第一次在家的那一场,是个四人场面。机位设置在门口,门框分割出内外两个空间。小坚和他父亲处在内间,小坚穿着白色的衬衫,父亲坐在桌子下面,都处在构图的兴趣中心;而且两个人都有动作,这个画面空间的构成强调出了这个场面的中心人物。小坚的妹妹在外间洗脸,处在前景,虽然有洗脸的动作,但并不在景深中,而且身体的大部分在画外;这个镜头的后半部分,母亲出现了,但也是不完整的,只有身体的的下半截在画内。

一个导演处理空间的方式,就是他是看待生活的方式和观点。由此可见,王小帅对他所表现的生活和人物,尤其是象小贵这种阶层的人和他们的生活,要说是充满着关注和极有表达欲望的话,那只能说,这只是一种姿态,只是一个知识阶层的青年导演的对他们的一种理解和表达。

四、声音方面

主要分为音乐、自然音响和人声三个部分。下面依次举例介绍他们的作用。

1.音乐:

王小帅导演在这部电影中,配有多种音乐来映衬每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心境,其配乐表达贴切,自然,到位,也为整部电影增添了一抹亮色。《十七岁的单车》里面所有的配乐都是由著名音乐人汪峰完成。汪峰的配乐风格多样,下面来具体介绍:

1)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之后电影配以轻快的音乐——ending credit来衬托阿贵骑着单车穿梭于闹市街头,送一份份快递的情景。这正表现了阿贵充满青春活力,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快乐而又迫不及待的心情和状态。可以看出这个男孩儿是朴实肯干的,极易满足,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

2)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在阿贵寻找丢失的单车时,导演配上了一段沉重的萨克斯音乐来突出主人公丢失心爱的单车时的痛苦心情。单车对于阿贵来说是他全部的财产,失去了单车就等于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生活的希望。(3)在事件或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小坚对金发男孩儿进行报复的段落中采用了音乐——trace 。音乐充满了试探性、预谋性,暗示小坚对金发男孩儿的报复计划,是危机前的埋伏与预警是情绪的积累与速进,更是一个伏笔,为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4)在节奏上的作用:在追逐戏中用上了紧锣密鼓的电子乐——run and hit音乐主题较为凝涩,注重节奏和动感。伴随胡同追认的场景,给人以强有力的紧迫感。

5)在主题或动机的作用:在电影开始部分,一开首的主题音乐里就以排萧给人以苍凉的感觉和深邃的意境,点出了影片背后青春与成长、社会现实的反思等较为沉重的主题。影片最后,当阿贵扛着残破的单车走在闹事街头的时候,影片响起了歌曲main melody,音乐中的笛声哀婉凄凉。此时,电影所传达的不再只是阿贵一个人面对生活的无奈和悲哀之情,而更是展现了社会弱势群体权利压制下被摧残,却又无力回击的凄凉和悲哀,以及他们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状态。画面配合着音乐,使电影在最后得到了升华。影片就在哀婉凄凉的音乐声和车水马龙的镜头中悄然结束,但却给人意犹未尽,发人深省的感触。

2.自然音响:

6)在描绘环境气氛中的作用:全片基本上都采用周围原来的背景音,在电影中你能听到你在生活中听到的很多杂音,汽车的鸣笛声、人群的喧闹声、鸽子的鸣叫声、尤其是嘈杂的生活背景音充斥着影片全程。毕竟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这样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好像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其中的辛酸与沉重。

3.人声:

7)刻画人物情感方面的作用:如小坚带着自己的朋友们去找小贵,众人一起抢车,快递员小贵死死的拉着自己的单车发出绝望的喊叫,那撕心裂肺的喊叫惊诧了众人。这一幕中小贵的人声是用来刻画人物情感的,小贵视车如命,自行车就是他生活全部的希望,而这些人要夺取他生活的动力与希望,这一声喊叫是对众人的反抗,更是对生活的反抗。

当与现实生活的沉重交织在一起时,本来欢快而无拘无束的青春渐被残酷所吞噬,青春已然过早流逝,这样带着些许忧愁的音乐又怎能不引人遐思和令人回味呢?无疑的,贴切的音乐无论是在传达信息、刻画人物性格,还是在推进事件、故事的发展、表现环境气氛的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长镜头运用方面

在《十七岁的单车》中,还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长镜头的运动。影片既为写实性的影片,长镜头运用的比较多,长镜头作为呈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成与风格的独特作用,加上错落有致的剪接,更令影片显得相当顺畅。

影片有两处长镜头给人深刻印象。一处是丢了单车的郭连贵小贵沿着停放单车的地方久久的寻找自己的单车,之后骑着老乡的旧车去送信。哀伤辛酸的音乐使得小贵的人生倍感沧桑。另外一处是小坚骑着原属于小贵的车子在路上飞奔,背景的树木湖水即闪而过,小坚还抬起手臂扬起衣服,同时响起展现年轻人的欢快、活力,情窦初开的羞涩、初恋的甜蜜与迷惘等题旨的抒情、轻快的乐曲,表现小坚愉快欢乐的心情。郭连贵的长镜头是他坚韧意志的直待,而小坚的则是畅快心情的宣泄。就此而言,《十七岁的单车》的长镜头已经超越了叙事功能,更有一种抒情意味在里面。

长镜头在本片中的运用还是比较普遍的,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但是提到长镜头就不能不提到这部影片中的实景拍摄和记录性。长镜头本身就是真实记录风格的一种表现,实景拍摄必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实景拍摄的环境有着很大的混响,这样的空间,很能够唤起普通观众的观影经验,因为大量的音乐电视都爱选择这种不同“凡俗”的场景。这样的场景比较的“脱俗”,很符合少年人的个性特征,就如同都市环境中少年们的一叶“方舟”。同时这种及纪实的拍摄也应用到人物的刻画上。影片的两位主角都是小人物,影片中多次运用远景和俯视来表现街景从而拉至主角,暗示着这种小人物的普遍。整部影片的叙事功是冷漠而客观的,因此给的机位大多是平拍和少量的仰拍,一共两次特写,其他都是在局部。如底下隧道的打人,表现的非常冷静,偶尔的近景是起了说明性的作用。

影片中的长镜头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冷眼旁观这一切事情的发生,模仿者观众的眼睛,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审视,不强加给观众思考或者想法,更能触动观众的情绪,更能体现现实的残酷与弱势群体的无奈与辛酸,以一种放的姿态达到一种收的效果。

六、整体分析导演风格:

《十七岁的单车》继承了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影片突出表现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几个特点,如记录性,实景拍摄和长镜头的运用。影片叙事简单明快,尤其体现了导演对场面调度的出色把握及运用画面表意叙事的能力。他电影构图优美精准,造型意识强烈,他始终在运用自己的电影视野扩充我们这个时代中那些被异化,感受到异化或者拒绝异化的人。这部片子的结尾是暴力过后,小贵扛着变形损毁的自行车,在夕阳下,越过充满秩序的城市街头,接受成人们注目的致礼。这个结尾非常地有诗意,表达出了影片作者内心中所有对青春年少的怀念,对麻木都市的不堪。我想这可能才是王小帅真正想要关注的东西。同样是关于成长的故事,却因为作者本生的成长而产生了与他以前的作品不同的风格。《十七岁的单车》继承了新生代电影的许多特点,同时也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风格趋向。透过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窥见王小帅乃至新生代在电影观念和形态上的新发展。看完整部电影,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些弱势群体生活在社会中真的很不容易,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尊严,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小梦想,但是现实对他们来说是残酷的。我想,王小帅导演拍这部电影所要传达的含义应该是:呼吁我们社会关注这些弱势群体,批判以权利当道的社会现状,提倡更和谐的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