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训总结】破壳前行,提升专业素养促成长——基于班本化课程实施能力提升新思路
(2020-01-13 07:04:22)
标签:
区四幼 |
分类: 1.计划与总结 |
破壳前行,提升专业素养促成长
——基于班本化课程实施能力提升新思路
龙湾区第四幼儿园
一、破“观念滞后”之壳,“学理论,重实践”达成共识
“班本课程”是时下热门的词,是学前教育改革道路上的新方向。我园教师听到它的频率多,对于它的概念却知之甚少。能感知到新观念,实际上却反应出滞后的工作观念,坐着传统的教学。因此本学期便邀请到温州市第五幼儿园的副园长柯三苗老师,为老师们厘清园本课程与课程审议的关系,以及实施班本课程的意义。同时我们邀请到市五幼科研骨干教师胡玉鸯带来详细的班本课程的实践案例,让老师们直面班本课程,直观感受它的形态、它的价值等。通过链接市级走在课程改革前列的教师们的先进理论的交流,老师们明白了它班本是园本课程的一部分,为了让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人,让孩子成为发展的主人,班本课程的内容来源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围绕幼儿的兴趣、问题展开,反映的是教师、幼儿之间真实的学习、探索的过程。理论的推进促使教师对班本课程有了基础的了解。
2.“输入引入联动制”破解梯队建设青黄不接难题
因近期教师队伍流动大,流失一批骨干教师,本学期的教师梯队青黄不接。期初签订青蓝结对协议,先确定每位教师要有一位实践导师指导。同时班子里的人员分段固定跟踪指导每个年级段开展情况。此举深入指导也能时刻监测班本课程开设治质量。各段教学负责人期初集中段长开展班本课程研讨会,商讨确定三个段本学期初步开设班本课程的大方向:大班大中国、中班好玩的东西、小班好吃的东西。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特点,每个班本的主题基本符合幼儿生活经验,适宜发展成班本活动。
二、破“课程固态”之壳,“找切点,微生发”落地生根
班本课程的生发与实施,是真正实现了教师从单一的课程实践者向课程推进者身份的华丽转变,幼儿园的课程也将破除传统的固态不变的状态,不断得到丰富与完善。如何找到切入点,有效生发成课程,需要前期有效的审议。在全园课程审议会议后,各班段组长组织班段课程审议,在确定的课程主题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与发展的能力特点来确定将要生成的主题内容。并细化主题总目标,使之更明确、更具体、更有指向性,并确定大致的活动开展时间。确定了主题内容及目标之后,审议将发生在班级中。三位教师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主题框架,将主题内容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并对之后主题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持续的审议。
1.针对班本课程开展固态化的设计
(1)班本主题审议方式的设计
做好班本课程前审议。前审议重在审议主题内容是否适合本班幼儿,班集体再通过确立主题的细节,从实际出发,对将要开展的主题进行全方位的建构。班本化主题活动的预设是否关注本班幼儿的兴趣需求,体现课程的价值性;是否关注本班幼儿的现有水平,体现课程的有效性;是否关注本班幼儿的环境资源,体现课程的可行性;关注本班幼儿的交往能力,体现课程的推进性。通过对幼儿、家长、资源前期的大调查、访谈记录收集相关可取的资料。
(2)班级环境创设氛围的设计
通过日常对班级在开设班本课程后的环境进行一个监管,达到班本课程落实效果。同时开展班本特色课程,能看到丰富的留痕。同时开展班本特色选拔,能提升班本质量。如各班教师从课程的背景起源、主题脉络梳理、主题资源的有效利用、多元评价等方面,结合一个个具体案例,以课程叙事的形式,分享了“垃圾分类”“好玩的布”“甜蜜蜜”“香蕉和它的朋友们”等9个具有特色的班本课程。
通过分享交流各个班本课程的脉络轨迹与课程故事,教师们一同进行了课程回顾与思考。“什么才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呢?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什么呢?如何利用晨间谈话的机会寻求教育点?怎样结合带回家与爸爸妈妈的亲子大调查?”等等,通过交流老师们对于如何生成班本课程有了些许实践经验。在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学会了记录,学会了从环境创设中留下班本活动的痕迹,或者把课程教育隐含在环境中。通过交流与分享,教师们学会了反思,学会了梳理,感受到了开展班本课程的意义:中三班徐施施老师在《不“纸”如此,乐在其中》的主题交流中分享孩子们亲子动手制作纸的活动后,孩子们由衷发出了“一张纸来之不易”的感叹;中二班张乐乐老师介绍“垃圾分类”的班本课程后,孩子们通过“堆肥实验”对于处于垃圾变废为宝(变成肥料)感到惊喜,通过生活垃圾大调查,带动爸爸妈妈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分类让孩子们带进家家户户;小二班陈贞贞老师在介绍“香蕉和它的朋友们”课程中,讲述孩子们喜欢上了黄黄的香蕉,上超市自己买香蕉,去寻找和香蕉颜色一样的物品……在班本课程行进中,教师们真正去捕捉孩子的兴趣,关注孩子们的经验,尊重孩子们的行为。
本次学习活动,通过对班本课程的推进有效交流与反思,切实帮助教师们解决了在班本课程实践中一些共性的困惑和难题,积累了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有效提升了教师们的课程实施意识与实施能力。
2.
(1)班本项目反思
举行“草根论坛”的形式是很好的帮助教师对自己的实践过程进行一个梳理与反思。本学期我园以“践行班本课程”为主题,通过自主报名参赛的6位教师分别从自己在践行班本过程中发生的课程故事、行进策略、课程审议、课程评价等方面,结合自身实践得到的好方法好经验以饱满地热情做了精彩的交流。
活动中,每位教师精心准备,通过日常课程开展过程中的点滴记录,以图片展示、视频梳理成篇的经验,用巧思梳理出结构清晰地交流内容,如:张乐乐老师从“圾”缘巧合、当“圾”立断、见“圾”行事、分“投”行动四个方面形象叙述了她们班“垃圾分类”班本课程。教师们从取题的新意、课件的创意设计、内容梳理的结构、讲述语言的表述上均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场表现获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每学期一次的草根论坛交流方式,成为了教师们交流经验并展示自己风采的成长平台。通过认真的讲述自己践行班本课程的经验,不但能有效回顾与梳理活动经验增强表达能力,还通过交流分享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3)班本资源共享
班本特色课程选拔,通过对班本课程的推进有效反思与共享,切实帮助教师们解决了在班本课程实践中一些共性的困惑和难题,积累了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有效提升了教师们的课程实施意识与实施能力。
各班教师从课程的背景起源、主题脉络梳理、主题资源的有效利用、多元评价等方面,结合一个个具体案例,以课程叙事的形式,分享了“垃圾分类”“好玩的布”“甜蜜蜜”“香蕉和它的朋友们”等9个具有特色的班本课程。
通过分享交流各个班本课程的脉络轨迹与课程故事,教师们一同进行了课程回顾与思考。“什么才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呢?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什么呢?如何利用晨间谈话的机会寻求教育点?怎样结合带回家与爸爸妈妈的亲子大调查?”等等,通过交流老师们对于如何生成班本课程有了些许实践经验。在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学会了记录,学会了从环境创设中留下班本活动的痕迹,或者把课程教育隐含在环境中。通过交流与分享,教师们学会了反思,学会了梳理,感受到了开展班本课程的意义:中三班徐施施老师在《不“纸”如此,乐在其中》的主题交流中分享孩子们亲子动手制作纸的活动后,孩子们由衷发出了“一张纸来之不易”的感叹;中二班张乐乐老师介绍“垃圾分类”的班本课程后,孩子们通过“堆肥实验”对于处于垃圾变废为宝(变成肥料)感到惊喜,通过生活垃圾大调查,带动爸爸妈妈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分类让孩子们带进家家户户;小二班陈贞贞老师在介绍“香蕉和它的朋友们”课程中,讲述孩子们喜欢上了黄黄的香蕉,上超市自己买香蕉,去寻找和香蕉颜色一样的物品……在班本课程行进中,教师们真正去捕捉孩子的兴趣,关注孩子们的经验,尊重孩子们的行为。
三、破“难点问题”之壳,“守童心,孕智慧”共生共长
在初步尝试班本课程实施的学期中,对班本有了基本认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同样还会遇到许多困难,诸如追随孩子哪个行为?发展到后面会不会偏离原来的脉络?教师如何在班本课程建设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课程实施能力?等
交流模式破解班本课程建设生长瓶颈难题。通过本学期搭建更多的平台,如优秀班本案例的介绍、参加联盟园交流研讨等课程分享交流研讨活动,老师们对于班本课程有了新的思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意识到班本课程的实施要始终围绕幼儿的兴趣与问题展开研究,课程反映的是教师、幼儿之间真实的学习、生活的探索。班本课程老师们仍在继续,会继续用“一个细节,一点穷追”的精神,跟随孩子一起行动守护孩子的童心,与孩子一起探究,一起思考,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
在班本课程建设逐步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教师们对于课程观的理解也更深入,实施能力也逐渐提升。老师们努力从班本课程的主题选择、内容设置做起,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提高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成为班本课程的真正受益者,绽放出的教育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