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组第二次主题教研活动

分类: 综合组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项目名称 |
综合组第二次主题式教研活动 |
项目负责人 |
王新鹏 |
活动时间 |
2017.11.9 |
活动地点 |
萧江镇桃源小学 |
活动主题 |
科学课怎样有效探究 |
主 讲人 |
温建芳 |
参加对象 |
全体综合组教师 |
申请学时 |
1学时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老师认真听课,做好笔录。 2.上课老师在课堂上重点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3. 课后教师互动评课,对上课的两位老师的课堂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一些不足。 http://s6/mw690/0029Yf36zy7hNPeNqIZ05&690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这堂课我们教研组讨论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注重探究的实效性。 |
||
过程确认 |
|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听听声音》
得出结论: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
1、.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的发出的声音高。
2.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支音叉,声音的高低会发生变化。
3.音叉是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一种发生仪器。
听听声音实验记录单 |
|
班级: |
小组成员: |
活动一:静下心来,仔细听一听周围的声音,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要求时刻保持安静,认真听,边听边记录) 我听到的声音:
|
|
活动二:我听到的声音 材料:大小音叉各一只,一只音锤。 1、取小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描述这个音叉发出的不同声音。
2、用同样的力度敲击大小音叉,你发现了什么?
|
|
活动三:敲击不同大小的铁钉 1.
2. |
温建芳
一、探究时间不够充分
二、材料选取不合适
三、教学理念需转变
四、难点突破缺支撑
【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将先从观察恐龙开始,比一比恐龙模型的大小。本课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是,通过活动,他们会意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所不同。另外,他们还要学会用排序的方法来描述比较的结果,同时需要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结果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会有意识地进行“公平比较”。
【学情分析】
到学习本单元时,一年级学生经过了一两个月的数学学习,已认识了数字1至5,同时也学生了比多少,能够用“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句子来描述比较的结果。当我们让学生比模型大小的时候,一年级的孩子往往会仅凭“一看”来下定论,这个定论的潜在依据可能是比较模型的胖瘦,也可能是比较模型的长短,还有可能是比较模型的高矮。这恰恰是学生比较的前概念,可成为我们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方法对物体进行不同角度的比较,结果可能也会有所不同。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有丰富的比较经验,例如比身高和体重,但对多个物体之间的比较结果的描述是有困难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了解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3.知道比较需要公平。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
能用合理的方法对不同物体进行比较。
【教学难点】
理解比较物体是需要公平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用恐龙模型、板书用恐龙模型、恐龙蛋、课件笔、吸管、牛奶
学生准备:4只恐龙、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一)游戏一
1.
2.
3.
生1:我觉得这瓶大些。师:你是怎么知道这瓶大的?
生2:不对,是一样大的。师:你是怎么判断出两瓶一样大的?
4.
5.
6.
7.
8.
(二)游戏二
(谢谢两位小朋友的配合。老师把牛奶奖励给你们,希望你们长得更高!)
二、第一关,静静地观察:比较图片中的恐龙
1.刚才老师见证了你们的厉害,现在老师想邀请你们玩一玩闯关游戏,敢不敢玩?
2.今天啊,恐龙世界发生了一件事,看到你们这么厉害,需要向你们求助,究竟发生什么了呢,请看视频。
师:原来啊,它们在举办恐龙争霸赛,比不出谁大谁小,结果就打起来了。
今天就让我们变身成一只只小恐龙,去恐龙世界帮助它们比出大小吧!
3.【PPT出示图片】师:图中你看到了几只恐龙?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追问理由,并给予鼓励:老师觉得你说得有道理,老师觉得你说得有根据!
同学们都观察地很仔细,祝贺你们闯关成功,自己给自己鼓鼓掌吧!
4.为了奖励你们啊,恐龙老师特地邀请了一位恐龙姐姐带领大家跳一段恐龙舞,跟着跳起来吧!
师:小恐龙们跳完了恐龙舞,让老师看看哪只小恐龙已经坐好准备闯下一关了!
三、第二关:两只恐龙比大小
1. 师:嗯!真棒,一只只小恐龙都坐好了,后面的小朋友坐得离老师远一些,前面的小朋友坐得离老师近,老师看起来就觉得前面的小朋友高大些,后面小朋友小一些,你觉得这样观察,对你们公平吗?
2. 那同样的,这里有的恐龙离我们近,有的离我们远,有的在天上,有的在地上,我们就这样观察它们,对它们公平吗??
3. 为了比较得更准确,老师用恐龙蛋孵出了两只恐龙,你觉得哪只大?怎么比出来的?
4.现在我们要比较大小遇到了困难,高矮能比较吗?怎么比?
你们能用刚才比身高的方法比一比它们的高矮吗?【板贴:高矮】
5.谁愿意上来试试?那我们的手应该怎么放才算公平呢?
生:放在同一平面上,用手比一比。
师:你真棒!会根据(高矮)的标准去比较它们的大小。【奖励恐龙蛋】
6.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好方法来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吗?
身体的长短能比吗?【板贴:长短
生:尾巴对齐,比长短。
板贴出示比法:尾巴对齐,比长短。
7.老师也请一位同学上来,谁来?【奖励恐龙蛋】
四、第三关:四只恐龙比大小
师:现在闯关游戏升级了,看,恐龙世界有四只恐龙正等着你们帮它们比出大小呢!
1.
2.
3.小组长领取恐龙模型。
4.学生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导。
5.师:活动结束,请你们用坐姿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完成了,看看哪个小组最快收好!老师表扬这一组小朋友,整理得最快了;老师表扬这一组小朋友,坐得最端正;表扬这组同学,最安静了!
6.研讨:现在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倾听了!哪个小组来跟大家展示一下?
①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大小的?结果是怎样的?
②小组给恐龙排队,投影排队结果,教师板贴比较结果。
③说一说:比高矮,恐龙该怎么放?你的手该怎么放?
④还有谁愿意上来分享。有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的吗?
你们觉得有没有哪里不对?有没有做到公平?恐龙的头应该靠住挡板,再用手比较。
7.师:我们来看看黑板上大家给恐龙的排队顺序,我们按照不同的比较方法给恐龙排队以后,恐龙的排队顺序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师:对了,板贴:比较的方法不同,结果也可能不同了。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手比较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回到家,你们想用这种方法去比较什么?
六、作业
课后比一比、说一说身边物品的大小。
七、板书设计
在观察中比较
站在一样高的地方比高矮,才公平
尾巴对齐,比长短。
头对齐,比长短。
比较的方法不同,结果也可能不同了。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在于比较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比较的过程要讲究公平。整个环节分为以下环节:1.比较牛奶盒子大小、吸管长短、学生身高2.比图片中恐龙的大小3.比两只恐龙的高矮长短4.比四只恐龙的长短高矮。虽然走完了整个教学环节,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探究时间不够充分
二、材料选取不合适
三、难点突破缺支撑
温建芳
而目前大多数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科学老师仍是兼职状态。一般身兼两职,主要是语文或者数学,还要带一个班的班主任。有很多老师都把科学课当作搭头,认为学校只看语、数的成绩,不重视科学,因此,照着书本念成了他们普遍的方式,认为考之前让学生死记结论就行了。殊不知现在的《科学》和以前的《自然》不一样,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很多结论都必须由学生在实验中生成,于是老师告诉学生结论,再要他们背,这严重违背了设置科学课的初衷,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只是被动的接受,成了盛东西的容器,就更谈不上具备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语,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科学课是研究小学生身边的事物,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我认为学生学好了科学,再用学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任何科目,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你一天都照着书本念,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兴趣,就更别谈语文、数学了。所以我呼吁所有的科学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是老师们教不来,是老师们没认识到科学课的重要性!
二、以生为主,注重探究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求知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应提供它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而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课程改革六年了,不仅仅语、数讲究以学生为主,把空间还给学生,科学更是这样,教师注意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说,用自己的心灵去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地猜想,还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学生不是接收器,请老师们不要再用填鸭式的教学去给学生灌结论了
三、联系实际,开发课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而我们的老师还停留在教教材,死扣书上,书上的东西没有,就不知道变通。比如:书上要求种凤仙花,老师说我们没有凤仙花,就不种,你没有凤仙花,可以开发本地资源,种其它的植物啊,本地的植物很多,你可以要学生种向日葵、缸豆、豌豆、蓖麻等等都可以,然后研究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关键是掌握研究的方法。没有蚕卵,有蝌蚪啊,一样的可以研究。
四、因地制宜,自制器材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探究为主的学习空间,就需要很多的实验器材,于是有很多老师就抱怨学校实验器材太少,其实,学校除了准备化学、物理试验需要的诸如:试管、铁架台、酒精灯、显微镜等器材外,由于科学知识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学生生活,也就要求教师或者学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再说你平时只要留心,做个有心人,也可积累一些实验器材的。
总之,我认为只要老师们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因地制宜,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动口、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那么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我国就会有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华民族就会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