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世子、太子、公主、郡主
(2016-01-02 12:42:23)
标签:
文化 |
公子
中国古代一种对别人的称谓,敬辞,多用于男性,现代汉语不常用。
1.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女儿亦称女公子。
《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
《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何休注:"谓女公子也。"
3.用于称呼别人的儿子(称呼别人女儿亦可为女公子),现在已不常用。
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当时的公子对整个天下的影响很大,甚至因公子的存在,以至于别的国家畏惧公子的势力,不敢冒犯该公子所在的国家。这四大公子的特点都是广招门生,豢养名士和死士,积极参预和操纵当时的国家政治,在战国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魏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 "(《史记.魏公子列传第十七》),魏公子门下有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史记.魏公子列传第十七》),魏公子礼贤下士,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且因其对人才的礼遇与不拘一格的人才观而使平原君门下门客"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名田文(?-前279年),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号靖郭君,权倾一时。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
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明末四公子
古今公子中,除战国四君以外,多姿多彩莫如明末四公子--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此四人出则忠义,入则孝悌,爱宾客、广交游,风流倜傥,冠绝一时。
(1604-1656)字定生。东林党魁、都御史陈于廷之子,明末诸生,为复社重要成员。曾与吴应箕起草《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明亡后隐居家乡。其表彰抗清人物的散文,感情深沉悲痛。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书》。
(1618-1654)字朝宗,长于古文,尊唐宋八大家,有《壮悔堂集》。其散文往往能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一种清新奇峭的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李姬传》歌颂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及其他人,均有声有色,形象生动。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剧作家孔尚任后来借用《李姬传》的主题创作了戏曲《桃花扇》。
(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浮山愚者等,兼有别号多种,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是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今属安徽省枞阳县)人,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左少卿,治《易经》、《礼记》,著述宏富。父亲方孔照,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通医学、地理、军事,有《全边略记》、《周易时论》等著作,《明史》有传。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曾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河北、京师等地,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成年后,载书泛游江淮吴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交友结社。
(1611-1693)是明末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当时,国事淆于上,清议激于下。冒辟疆与侯朝宗,方密之,陈贞慧都是缔结复社的骨干,他们欲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在南京由吴次尾起草了《留都防乱揭》。历数阉党余孽阮大铖之流的罪状,吓得佞臣不敢出门,后阮大铖之流死灰复燃,复社受挫,冒辟疆险遭迫害。紧接着清兵南下,明王朝摇摇欲坠。大浪淘沙。吴次尾抗清殉国,方密之隐匿乡间,侯朝宗则降清做官去了。饱经风霜的冒辟疆,作为一介书生,空怀报国之心,便信效生于乱世的阮籍,陶渊明,归隐皋邑,更园为庵,啸傲园林了。冒辟疆具有营造园林的高度才华,他善于学习,《游冒氏水绘园记》中所述,冒辟疆的父亲历任吴楚,"辟疆不时省亲,所过名山大川,往往按图考记,留连不忍释去,其故衡湘诸胜,雄览博采,咸得备于简编"。而于浙江兰亭,烟雨楼,西湖诸胜,他也加以研集。明亡他 "结庐乡国",追忆向之所历者,乃构石为山,因川为池,殆臻乐阿洞壑之美于斯为最矣!
民国四大公子
指张伯驹、袁克文(袁世凯次子)、溥侗(前清宗室,镇国将军)、张学良(张作霖之子)。
人们称张伯驹等四人为"四大公子",除了他们出身豪门、年轻英俊、天资才华、风流倜傥之外,还兼有他们大都热爱琴棋书画,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而此四公子后来的人生也是富有传奇和悲剧色彩,在中国近代史上颇为引人注意。
太子
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至于金元小说中的"四太子兀术(仅为皇子)",是误用,历史上没有此称谓。
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称谓。
自秦始皇开始,太子不再代称诸侯、外姓王及藩属王的储君;也是从此开始,太子又称皇太子。
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第一个太子是商朝的太丁(未即位),而第一个皇太子则是嬴胡亥(秦二世)。
需要说明的是:太子,一般是帝王之子,但也不一定,特殊情况也有很多。
待遇:
在封建王朝太子的地位在朝廷中仅次于皇帝。(实际上地位不如皇后,那是因为那只是在朝廷中的地位,在大家庭中太子地位比不上任何嫔妃,但如果成为皇帝后,地位仅不如太皇太后,皇太后,太上皇,太上皇后)。
太子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军的私人卫队"太子诸率"(唐制)。而皇太子的妻妾也如皇帝的妃嫔一样,有正式的封号,如太子妃、良娣、孺人等。
册立
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继承人的原则是:"立嫡立长",也就是说,继承顺序是以嫡子优先、年长优先。嫡子[正妻(皇后)所生之长子]中,最年长者为第一继承人,如没有嫡子,则由庶子(非嫡所生之子)中年长者为继承人。另一种情况是嫡子早逝,则立其子为继承人,如朱元璋在太子朱标逝世后立其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除了"立嫡立长"的原则外,还有:"立子以贤",就是说,要看诸位庶子的德行而定,最次的是皇帝"立储以爱"就是皇帝最喜欢哪个儿子,就立他为太子,这种方式历史上虽有,却为数不多,也极易引发宫廷权利争斗。
历史上太子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矛盾。一方面,皇帝需要有继承人,但继承人的存在又会对皇权构成一定威胁。由于皇太子有极大权力,所以往往会和皇帝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被废或被杀。例如汉景帝废太子刘荣、汉武帝太子刘据,隋文帝废太子杨勇等,而力量强大的皇太子由于不满皇帝约束、也会有叛逆、乃至弑君。前者如戾太子不满汉武帝宠幸佞臣江充、发东宫兵欲诛之;后者如宋文帝刘义隆为太子刘劭所杀。另一方面,由于觊觎皇太子储位,皇帝的儿子们往往相互倾轧、甚至兵戎相见,这样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通常,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皇太子顺利册立、顺利继承皇位的并不多见。 随着皇帝权力的不断加强,皇太子的权力越来越被削弱。但是反过来,正是由于皇太子的权力不再对皇帝构成威胁,皇帝有足够的权力来约束他的其他儿子们,所以后期的皇太子顺利继位的反而比较多。
由于太子与皇帝关系的特殊和敏感。大臣们在办理有关事项时,不得不小心翼翼。他们既不敢违抗皇命,又不愿得罪太子。《清史稿列传七》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康熙三十三年,礼部向康熙帝上奏祭祀奉先殿时的仪注,要将皇太子胤礽的拜褥置于槛内。皇帝下令尚书沙穆哈将太子的拜褥设于槛外。沙穆哈请求康熙帝下旨在档案中记录此事,康熙帝却下令夺了沙穆哈的官职。
清世宗雍正帝开始,有鉴于康熙时期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诸王争储的教训,正式宣布了不再公开预立太子的决定。改为秘密立储制:皇帝生前将写有皇太子人选的遗诏放在鐍匣内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待皇帝驾崩后由顾命大臣取出公布。
清末,同治、光绪、宣统三帝接连无子,密储制度名存实亡。光绪帝主持"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与荣禄商议废黜光绪,立载漪的15岁儿子溥儁为皇帝。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溥儁受诏入宫,封为大阿哥,慈禧预定庚子年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举行光绪禅位典礼,改年号为"保庆"。但京师内外,议论纷纷。大学士荣禄与庆亲王奕劻(kuāng)以各国公使有异议,各种势力也反对,慈禧太后被迫停止废立计划。
太子对皇帝称"儿臣",对下级称"本王"或"本太子","孤"字一说有待考证。
例举唐代时,皇太子常被左右之人称为"储君"、"郎君";而亦有自称为"寡人"的,这个一可见于顺宗为太子时同王叔文的对话,一可见于《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此一条大谬,《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因谋逆被斩,这句话是他顺从朝廷时所说还是造反是所说,有待进一步考证。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点可以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亦或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亦或名后加上什么"~儿"之类:如桓儿,构儿等。皇太子自称:平时多用"本王"、"本宫"或"吾",对下人也可谦称"小王"。另外对皇帝、皇后或皇妃时亦称用"儿臣"。
东宫
中国封建社会为教育、辅导、保卫太子,以保证皇 权长久承袭而专门设置的系列职官的制度。太子,亦称 皇太子,是承袭帝位的皇子。在封建社会册立太子,是巩固皇权、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措施之一。太子所居之地称"东宫",或"青宫"、"春宫"等。《诗·卫风·硕人》以东宫指太子,后世沿用。故太子系列的官属称东宫官或宫臣。
沿革
东宫官制度始建于殷周。《通典·职官·东宫官》载,当时有师、保、太傅、少傅。太傅、少傅使知君臣父子之道,师教之以事,保则慎其身。秦汉时,东宫官制度初具规模,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或作洗马)、舍人;有詹事掌管太子家,设丞,辖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还有太子宾客赞相礼仪,规诲过失,但未作为官属。东汉时,太子太傅只管辅导,礼如师,不领官属。太子少傅则因无詹事之设而既要管辅导,又要管理全部太子官属。若未有太子,则设舍人隶于少府,其余皆撤。
晋朝的太傅、少傅总管东宫事。愍怀太子时置六傅,后称三师三少,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以后历代相承,但人数多少不一。由晋至隋,詹事时省时置,一般均有家令、率更令、仆三卿。隋朝省詹事,设门下坊、典书坊、左右卫等。唐朝除坊局沿隋制外,有太子宾客,詹事府统家令等三寺,左右率等十府。还有东宫图书馆,称崇文馆。宋朝东宫官或以他官兼,或省或置,很不固定。开始有由丞相兼师傅、参政兼太子宾客。始置侍读、侍讲,太子肄业的资善堂亦有翊善等官属。元朝六傅不常设,詹事院或称徽政院、储庆使司、储政院、宫傅府,时置时撤。
公主
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封号。有光舞公主文成公主。公主通常是皇女位号,只有在部分特殊情况下,宗女才能破格晋封为公主。在中国典籍中常将公主简称为主。公主下嫁称适,迎娶公主则称尚。公主通常有封号、封地(常称作汤沐邑)。
此外,一些邻近中国的国家,因受中国影响也有公主封号。欧洲君主之女儿、姊妹、姑母和其他直系王室成员之女的称号--"Princess"翻译为公主,有时会依照与君主的亲疏翻译成公主和郡主。此外,一些非君主直系亲属而被封为公主(Princess)的女性有时也会翻译为公主,如茜茜公主、戴安娜公主(戴安娜王妃)。
在现代,漂亮的女孩子也被称之为"公主",富人家把自己的女儿也称呼为"公主"。所以公主这个词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周称王姬,战国始称公主。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主婚)之,故谓之公主。
案《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二等)。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在中国古代,女儿出嫁必须由自己的父亲主婚,但是由于其父亲贵为天子,不能亲自出面做这些事情,就请同姓中地位最高的“公”来主持婚礼,所以就把这样的女子称作公主了。
例: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史记·吴起列传》
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明·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
宋 高承《事物纪原·天地生植·公主》:“《春秋公羊传》曰:天子嫁女於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谓之公主。盖周事也。《史记》曰:公叔相魏,尚魏公主,文侯时也,盖僭天子之女也。《春秋指掌碎玉》曰:天子嫁女,秦汉以来,使三公主之,故呼公主也。”
五代 冯鉴《续事始》卷十:“汉制天子女为公主,姊妹曰长公主,帝姑为大长公主。”
《明史·公主传》:“明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
2. 对某些妇女的尊称
晋
历史沿革
在中国,最早周朝是称周天子的女儿为王姬。公主这名称则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史记·吕后本纪》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为公,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时,自己不主持婚礼,而叫同姓的诸侯主婚。“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成为“公主”,也称“郡主”。 《史记·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魏公主。”意思是公叔当了国相,娶魏国诸侯的女儿。《史记·六国所表三》“(秦)初以君主妻河。”这里的君主就是公主。妻河就是嫁给河伯为妻。古书上也常简称为主。
从西汉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即其父为其主婚之意)”。同时,因和亲等缘故出嫁的宗女或宫女,往往也加封为公主。颜师古在《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这样,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个等级。
《后汉书·皇后纪》载:汉制,皇女皆封县公主,仪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号长公主,仪服同蕃王。
汉代公主都有食邑,又称汤沐邑,即给予公主收取某县赋税的权利,而食邑的多少,由皇帝决定。所以汉代公主又称县公主。公主的仪服(礼服)同列侯,即在礼仪上给公主和列侯同等的待遇。
此外,皇帝会封地位较高的公主为长公主,而不一定是皇帝的姐妹。西汉封为长公主的皇女都是嫡长女,比如馆陶长公主刘嫖和卫长公主,皇帝的姐妹不一定是长公主,必须经过册封,比如汉武帝的姐姐平阳长公主(在嫁给卫青之后,《史记》对平阳公主的记载从“公主”变成了“长公主”),和入宫抚养年幼的汉昭帝有功的鄂邑长公主(即盖长公主)。长公主的仪服(礼服)同诸侯王,即在礼仪上给长公主和诸侯王同等的待遇。
且由皇帝赐给甲第,就是上等的华丽住宅。还有山庄、园林、允许设府自置官吏。这种官吏叫家令、私府长、家丞、食官等等。历代公主待遇很丰厚,特别汉成帝时,公主和侯王一起侵占了数量极大的田地和奴婢,影响了皇权的安定。所以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哀帝下诏公主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奴婢不得超过一百人。
东汉时的公主同样是县公主,如汉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阳公主、涅阳公主等等,舞阳和涅阳都是县名;汉明帝女儿封隆虑公主、武安公主、获嘉公主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县名。获嘉地名来自汉武帝时,刘彻巡视至河东新中,接东越战场喜报,改地名为获嘉。像著名的汉武帝姑姑刘嫖封号馆陶公主,就在河北,现在还有馆陶县。
两汉的公主丈夫必须是列侯,于是两汉公主的封号不一定来自自己的食邑所在地,也有可能是来自丈夫的封邑,比如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食邑是阳信县,她的丈夫是平阳侯曹寿,所以称平阳公主,又称阳信公主。而馆陶公主刘嫖的丈夫是堂邑侯,所以又称堂邑公主。
汉代诸侯王的女儿封号是翁主,有记载的翁主有汉武帝时期的淮南王刘安之女刘陵,江都王之女细君公主和楚王之女解忧公主等,后两位因和亲而封为公主。值得注意的是,长公主只是在礼仪上享受和诸侯王同等的待遇,她们的女儿是列侯之女,所以不能称翁主,而是侯女。
此外,《汉书王莽传》说:“封王氏齐缞之属为侯……其女皆为任。”古书的研究者认为“任”其实是当时给女子的爵位。
王莽篡汉自立之后,为了表示于汉朝不同,把“公主”的称号改为“室主”。
晋朝的公主则是“郡公主”,因为公主食邑是郡,如晋武帝的女儿为平阳公主。这样的“县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简称为“县主”和“郡主”,所以两汉到晋的县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儿。
到了隋唐时期,太子和诸王的女儿也封郡、县,但不能称为公主,太子的女儿为郡主,诸王之女为县主;明清两代亲王的女儿为郡主,郡王的女儿为县主。唐高宗是专门下诏书规定,皇帝的女儿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适”,娶公主称“尚主”,娶诸王之女只能叫“娶”。
北宋徽宗时崇尚周代古制,曾恢复古称。改公主为帝姬。宋徽宗最宠爱的女儿就叫柔福帝姬。北宋灭亡后,南宋又恢复公主的称号。
金朝公主制度习用汉法,但也有金朝自己的特点。《金史》中公主没有传记,据《金史》等史籍记载统计出金朝公主婚配的大体状况。
1、婚姻九家中有七家尚公主,拏懒氏(纳兰氏)、裴满氏家中无人尚公主。尚公主的7家中徒单氏比例最大,有记载的共有17人。蒲察氏共有8人尚公主。还有2位公主嫁给了异族,一位嫁给萧玉子,一位嫁给了元太祖。
2、很多公主嫁给了功臣子孙。蒲茶通,因其战功,“命其子蒲速烈尚卫国公主”
3、公主死后,往往以其他公主接续,也有一人尚多主的情况。
4、鲜见公主与异国和亲。
5、金朝的公主多与女真皇族通婚,此外还有契丹、渤海、汉族等,这种婚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明朝时,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女儿称公主,亲王的女儿称为郡主,郡王的女儿称为县主。略同于唐朝。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固伦”满语,为“天下、国家、尊贵”,一般放在公主的称号前面,]固伦公主是清朝公主的最高[等级,“和硕”,满语,意为一方]。两种封号强调了[嫡庶之别,却也有例外。如慈禧太后收恭亲王的女儿为养女,封为固伦荣寿公主。她也可能是中国的最后一位公主。乾隆帝封惇妃所生之女为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三国时期之后,公主的丈夫都称作是驸马。
驸马原是官名。叫驸马都尉,是汉武帝时初设的。《汉书·百官公卿表》说“驸马都尉,掌驸马,武帝初置。”颜师古注说“驸,副马也,非正驾车,皆副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
三国时玄学家何晏尚金乡公主,魏文帝让他做驸马都尉,从此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授驸马都尉的官职,简称驸马。于是,就成了虚衔,变为一种专用称号了。
公主的丈夫还有个别称“粉侯”,这个名称起源于三国时候的名士何晏,何晏尚魏国的金乡公主,赐爵为列侯,因为何晏面如傅粉,所以人们称他为粉侯,后来成了驸马的别称,并由此引申出去称驸马的父亲为“粉父”,驸马兄弟为“粉昆”。
等级封号
皇帝之女称公主,姊妹称长公主,姑母称大长公主。有时,皇帝最大的女儿也称长公主。嫡出长公主有时也会被晋一级加封,比如唐高宗就将同胞姐姐东阳公主加封为大长公主而不是长公主。北宋徽宗时期,曾一度改公主为“帝姬”。
历代公主的封号由来不一定相同,但大多无地位高下之分:
以国名:如宁国公主,霍国公主。
以郡名:称XX(郡名)公主,如新城公主、长乐公主。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郡公主简称为公主,而不是“郡主”。
以县名:称XX(县名)公主,如当利公主,馆陶公主。
以夫家封邑名:如平阳公主,南宫公主。
而清代,皇后的女儿被称为固伦公主,满语为“国、至尊”。而妃嫔生出的女儿为和硕公主,意为“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