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组2022学年第二学期第1次活动

标签:
数学教研组 |
分类: 数学组校本培训 |
“基于单元视角,提高教学效率”主题教研(第1次)安排表 |
||||
时间 |
内容 |
负责 |
参与 |
备注 |
2023.3.6 |
杨婵《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展示课 |
庄天然 |
水头三小、水头四小数学组老师 |
|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材内容:书本P24、25
教材分析:
经过前面几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乘法计算的经验。在本单元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学生通过探究初步积累了一些归纳、总结的方法,并且学会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这样,在知识与方法上都为这节课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习的全过程,安排了发现问题、引发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概括、灵活应用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
结合学生之前学习的经验,从具体数据的讨论。上升到了规律的发现和归纳,最后构建相对应的数学模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经历与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过程。
学情分析:
在前面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对交换律与结合律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其中的规律,通过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乘法交换律以及结合律。
课前准备:课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特点,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复习:我们之前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你们还记得吗?
加法交换律有什么特点吗?那加法结合律呢?
点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板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探究新知
活动1:
要求:探究乘法交换律
出示图片
问题1:仔细观察,这副图中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预设:20个。
追问:你能清楚的说一说你的想法以及算式吗?
预设:一行有5个,有4行,一共5×4=20个。
提问:你们听清楚了吗?他是这样观察的,(手势比划),那还可以怎么样观察呢呢,可以用哪个算式表示呢?
预设:一列有4个,有5列,4×5=20个
表扬语:同学们真厉害,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发现问题。
【设计意图】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引出两个角度不同的算式,但是结果一样。
提问:既然得数相同,那这两个乘法算式可以用等号符号连接吗?
(板书5×4=4×5)
问题3:你能不能也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呢?请写在练习纸上,并用图形表示,完成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等式
生1生2生3,注意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因为3×4=12,又因为4×3=12,所以3×4=4×3(板书)
小结:班级中这么多同学举出不同的等式,真厉害。像这样的等式多不多,用省略号表示。好像是这样的等式,都可以用同一幅图来表示。
问题4: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预设: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请两个)
过渡语:还有谁也是一样的发现,请举手。老师要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交换两个因数位置,积不变)。
【设计意图】举例验证学生的观察,给与学生最大的满足感。但是要注意学生语言的完整性。
问题5:刚才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不用的例子,发现了同样的规律。那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洁的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吗?写在练习本上。
文字、符号
提问:谁看明白了,谁能说一说?
预设:文字、图形可以表示任意一个数。
小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想法来表示乘法这条规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种规律在数学上称为乘法交换律,一般用字母a×b=b×a来表示。
【设计意图】呈现的方式不同,理解乘法交换律的含义,在潜移默化的用不用的方式去表达乘法交换律
活动2:
要求:探究乘法交换律
杨老师又堆了一堆积木,出示图片
问题1:这幅图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列出综合算式,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预设:5×3×4 先算前面15个正方形,,像这样有4列。
预设:5×4×3 先算一层,有三层。
追问:老师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规律了,请问你们发现了吗?
预设:4与3交换了位置,所以这两个算式利用了乘法交换律
提问:那老师这样子表示,你看明白了吗?
过渡:其实我们在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选择不用的方法去解决,多动脑筋多思考才会有创造。
【设计意图】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出发计算,肯定会想到交换因数的位置,这时候再一次引导到乘法交换律,进行一次复习。
问题2:那这两个乘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预设1:数字一样
预设2:得数也是一样的
预设3:两个因数位置是一样的。
预设4:括号不同。
追问:括号不同,就是改变了什么?
预设:运算顺序。
追问:你能具体说一说运算顺序怎么改变了吗?
预设:生先算前面两个,这个是先算后面两个数。
提问:既然得数相同,那这两个乘法算式可以用等号符号连接吗?
(板书(3×4)×5=3×(4×5))
问题3:那这个等式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呢?请看屏幕,按照这样的形式,把刚才三个数换成另外3个数,位置不变,数也没变,算出来的积是24,所以用等于号连接,你能照样子举几个例子吗?看看有什么规律吗?同桌交流。
交流汇报:
检查他们举得例子对吗?你们组有什么发现?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意思差不多,老师先记录下来:三个数相乘,前两个因数相乘或者后两个因数相乘,积不变,叫做乘法结合律。
观察比较:我们已经学习了四种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你有什么发现?
三、 巩固练习
1、判断运用了什么定律?
2、书本p25页
根据运算律填空。
3、连一连-
问题: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问题:说一说算式的每一步是什么意思?
4、解决问题。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评课稿
听了杨老师的课,感觉赵老师的个性、讲课风格特别适合中年级的孩子特点,给人感觉也很舒服。
对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节课的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听课的感受:
首先,对于这节课,赵老师有三个方面做得很好。
一、整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明确,知识目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究和总结规律,情感目标——学生自己探究总结,有了兴趣;过程方法目标——经历探究的过程,有了探究知识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在教师自己设立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巩固学生新知的基础上,利用“猜想——验证——得结论”的过程,学生很快掌握了乘法交换律,而又利用同样的环节来讲解乘法结合律,但是依然存在孩子对于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完成乘法交换律的学习。而赵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又添加了猜想、验证和得结论的环节。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之后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举例验证,在这个基础上总结新知。这个环节在交换律的探知上很好,但是结合律的上面运用不是很好,应该在加以改正。
教研组活动记录表 |
|||||
时 |
2023.3.6 |
地 |
录播教室 |
项目主持人 |
庄天然 |
主 |
教育共同体主题教研 |
||||
简 |
|||||
一、
主持人介绍活动内容 |
|||||
活动反思 |
1、教学中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连接
2、教学中教师还注重了举例、观察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中能够自己概括出乘法运算律。 |
||||
过程确认 |
科研负责人签字:庄天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