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
(2013-07-07 06:47:36)
标签:
转载 |
分类: 作文指导篇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苏东坡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和尚说:“我看你像如来。”东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回家后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东坡有所悟。
你以为苏东坡悟到了什么?他又给你怎样的启发?请联系实际,以“心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写作提示:
要使作文在立意上有深度,贵在分析。苏东坡与惠崇和尚看人的结果迥然不同,其原因何在?苏小妹的一番话道出了其中原委,即关乎你心存何物。但材料中的“牛粪”与“如来”又具体寓指什么?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经验、感情等,联系实际加以揭示和阐述了。
以下立意角度可供借鉴:
1.“心存如来”是要我们应拥有一种对人、对事的纯洁、宽容的心,以宽广的胸怀去包容他人、尊重他人。
2.“物”绘着我“色”,要注重对“我”之修养的提高。
3.与人为善是如来思想的精髓,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应当多一些“善念”、“善言”、“善行”。
参考拟题:
《心存理解 / 爱心 / 宽容》、《如来眼中的“如来”》、《净化自己的心灵》
《心灵的镜子》、《给自己的心灵做一次梳洗》
例文:
苏轼与惠崇戏语牛粪与如来,我们从这个小小的戏语中无法判断谁“心存牛粪”,而谁却“心存如来”。但就是这一个小小的戏语,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一个人内心的善恶之辨。
善,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单纯,善良,而是一个人内心的宽容,思想上的博爱,与人与物的忍耐。
为善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讲的仁义道德,佛家讲的普度众生,道家讲的修身养性,都是一种与人为善精神的体现。古人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道”是什么,何以变化而生万物,恐怕其中的精髓就是“为善”。
姬昌初春打猎获母鹿而不取,以“善”而闻名,此后所以兴周;三国时,周瑜贪利而中计,受三气而卧于床,怀恨抑郁而终。
善从德来,得从容来,容从志来,志自“无欲”而来。故古人讲: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在青年时有一次清晨外出,过一座桥时遇到一位老人坐在桥头,老人看到他时,故意把脚一缩,鞋掉到了桥下。接着老人很不客气地对他说:“小伙子,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恭恭敬敬将鞋捡了上来,并为老人穿好。后来张良由此得到一部兵书,继而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事家。这就是著名的“圯下之履”。
张良若无虚怀若谷的德行,怎么可能与人为善。正因为他有指点江山,运筹万里的宏图,心中怀有济苍生于乱世的善念,才能使其行善而受益终生。
为善在有些人看来是 “划不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与他人为善会损害自我的利益,但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与人为善,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我们与人为善,并不是为了索取什么。因此,我们自己心中只要有善念,就已经是精神上的升华,而不必去刻意要求别人怎样。
所以我们为善,为的只是达到心灵的彼岸。
心的感悟——宽容
宽容是心的感悟,是爱的流露。
有时我们会因为任性向父母大发脾气,甚至冷眼相对,而他们给予我们的永远是不尽的关怀。
有时我们会因误解而厌弃老师,而他们给予我们的永远是谆谆教诲。
也许我们只能对所爱的人宽容,有这样的胸怀已很伟大,但宽容的高境界是对所有人的宽容,是心灵的纯净。
正像花瓣那样,无情的大脚结束了它微弱的生命,可它却将余香送给大脚。与人交往,抑或简单,抑或艰难。难得是意见不同,目的不同,而当我们都退一步时,一切也都变得简单,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每个人都会犯错,或有意或无意,但不管怎样,心灵总会不平静,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微笑或是一句宽慰的话语,这样就可以拯救一颗受伤的心。
如何可以使自己变得胸怀宽广呢?首先不要以自己为中心,不要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对事物有各自的见解和处理方式,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他人,所谓求同存异正是如此。其次不要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如果总是担心别人的做法会损害自己的利益,那么这样的事一旦发生,就一定会迁怒于他人。当然如果自己修养不够,做到宽容也很牵强,所以要不断提高自己。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生气是愚人做的事,因为那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当我们抓起泥巴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是我们自己的手。可当我们送花给别人时,首先闻到香味的也是我们自己。
宽容吧!宽容对人,宽容对己,不要牵强他人,也不要苛求自己,做一个愉快洒脱的人。虽然我们不是如来,却可以拥有如来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