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独上高楼(用李白、苏轼、辛弃疾写成的满分作文)
(2012-09-04 19:55:05)
标签:
转载 |
分类: 作文指导篇 |
作文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重庆卷)
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 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
*题目暗“独”与“高”并存。 *开篇快捷,无需赘语,寥寥数笔,点出了话题中“自我认识”“他人期望”在古代文人身上的错位现象。明确地将文章的素材锁定于古代。 *“然而”,转折连词,有阅读冲击力。 *切入第一个主体画面:太平时代中,文人的自我认识和他人期望错位时,他们会有怎样的选择? *两例:以李白和苏轼解说“独”。 *分号前后的句式,以“而你”连接,与开篇的“然而”呼应,揭示了错位状态,和话题密切关联。 *将李白的诗句精妙地镶嵌在文中,不落痕迹。 *现代诗人余光中评说李白的诗句,作者直接套用,语言华美;平时积累,此时手到擒来!
*依旧是排比手法,将苏轼的诗句精妙地镶嵌在文中。 *又是一个“而你”,点出了苏轼身上的错位状态,他不愿“游戏笔墨”的人生追求和李白不愿“取悦帝王”一样,都是太平时代心中有韬略的文人自我期许的表现。 *直抒胸臆的赞美,作者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 *切入第二个主体画面:国家衰亡的时代,由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如何处理这一错位问题? *以豪放词人辛弃疾为例。 *此处化用的诸多词句,其本身并不一定都吻合辛弃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但作者非常大气地拿来为我所用,体现了一种气魄。
*排比层层深入,“痛斥——彷徨——期待”。 *逻辑严谨。 *“我”的心愿,折射出对诗人最大的肯定。 *全文结构:总——分——总。十分完满。 *此处排比中暗暗用典,我们似乎看到了陶潜、嵇康、晏殊等更多孤独的文人,以及更多精彩的人生。
*题目中“独”“高”的旋律再次响起,不同的是,这一次,作者进一步开掘了“独上高楼”的意义。 *主旨腾飞。 |
这是一篇主题集中,不枝不蔓,充满想象的文章,而语言上的特点尤为突出:一唱三叹,诗意浓郁,形象含蓄,用词生动,语言畅达,文末画龙点睛,更显文采斐然。 从材料的选用来评析,也很有特点。开篇题记即气势不凡,先声夺人。作者借王国维对词中境界的描述,表达自己对生命境界的理解,一句两典,立意构思尽在其中。当清醒的“自我认识”与世俗的“他人期望”不能一致时,“独上高楼”便成为作者心中理想的人生选择。文章的主体选取文学史上三位名人抛开人们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守护了历史的期许”的经历为材料,李白、苏轼、辛弃疾这些笑傲历史的文化巨人,悠然走入了小作者的视野:第一个主体部分写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唐代李白和北宋苏轼,第二个主体部分写生活在国家忧患的年代的南宋辛弃疾,时代对他们的期望各不相同,但是三位文豪拒绝世俗的“期望”,坚守“自我”却是相同的。作者对他们各自成就的辉煌人生的诗意描述,使读者在感佩这些伟人人生选择的同时,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这精彩的文字表明寻找属于自我的合理的整体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一篇高考作文能否吸引考官的眼球,在结构、立意、语言、题材、体裁等至少一个方面有特色,而以上五个方面中,语言的独特驾驭是最容易为人感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