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云卷云舒
云卷云舒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244积分
  • 博客访问:268
  • 关注人气:7
  • 获赠金笔:2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十之七(沈从文《萧萧》赏析)

(2011-03-12 14:30:43)
标签:

杂谈

品读《萧萧》,走近沈从文

 

      沈从文 (1902 年 12 月 28 日- 1988 年 5 月 10 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第一次接触沈从文的作品是他的《边城》,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常人们通过解读《边城》分析沈从文的写作风格、手法、意境等等。而我则试着通过读《萧萧》对沈从文及其作品作个简要的分析。

     沈从文的笔下总会有那么一些可爱的乡村女孩。萧萧又如同翠翠一样,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但是她们终究都逃不过命运。翠翠一个人等待那遥远的记忆,而萧萧呢?她比翠翠更幸运吗?萧萧十二岁便成为一个不到三岁丈夫的童养媳。原本和小丈夫快乐地生活着,成长着,不料冒出个工人花狗把她占有了。萧萧怀孕,花狗怕负责任不辞而别。萧萧没能打掉胎,“潜逃”失败,事情暴露,萧萧本应被沉潭或发卖,但萧萧莫名其妙地留了下来,还顺利产子,婆家也没说什么接受了他们母子。再后来,萧萧正式圆房,又产下一子。

     萧萧的故事算不上跌宕曲折,但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咀嚼。首先,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它带有悲剧色彩,而我们在读的时候不易觉察出。小说中的人们把女学生当成一种奇怪的人,无法接受她们的现代,这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湘西的闭塞,教育的落后,人们思想的僵硬,现代文明的风似乎在这里吹不起一点涟漪。这难道不是一个落后的悲剧吗?萧萧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从萧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背景来看萧萧是不幸的。从小说开头萧萧被嫁当童养媳,到后来因萧萧爱情萌动而越界怀孕,花狗因不愿付负责任的出逃,萧萧因怀孕被囚禁,甚至可能会被沉塘而失去生命,这一连串的事件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来说,无疑是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的。在小说最后一段这样描写到:“她抱了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她还是重复着她的有些略显悲哀的生活与命运。这样的结尾似乎有些调侃意味,但写的却是中国古老农村中长期沉滞的生活。即使有那些象征“自由”的新学堂的女学生偶然路过,也对这混混沌沌的世界吹不进一丝时代变化的微风,死水即使激起一点点波澜,不久又复归于平静了。一切仿佛一场梦一样,梦醒了,萧萧以及那些和她有着一样命运的年轻女孩就又得回到属于她们的现实里去了,淡淡的忧伤泛起……

     还记得《边城》里的翠翠吗,她的羞涩使她与爱情擦肩而过,空余一腔惆怅绵绵的等待,贯穿着淡淡的忧伤,也带那么一点点悲剧色彩,但读者并没明确地感受到。不论沈从文的哪部作品,从开头到结尾,都体会不到悲剧小说的味道。作者以诗化的笔调和抒情化的叙述风格,展现纯朴的民风,善良朴实的人们,这些因素不知不觉中冲淡了悲剧的味道,这便正是沈成文作品中最具艺术特色之处。

      还有一个地方值得读者品味,那就是萧萧对女学生的态度。文中的人们对女学生持的是消极鄙夷的态度。女学生在他们那里永远是奇闻,他们觉得女学生的言行都很可笑,女学生从这里经过,一村的人都可以因此说一整天的笑话。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这里的教育是很落后的,人是名副其实的乡下人,他们坐井观天,甚至愚昧落后,现代文明还没能把这里改造。但是换个角度想,正是村民的不开化,他们的淳朴、敦厚的品格才得以保留,正是这里的闭塞,现代文明里夹杂的自私自利、尔虞我诈才没把这方干净的土地玷污,人性的美丽在这个偏僻的乡下得以保留。萧萧对女学生的态度有些例外。最开始的时候,萧萧跟着大人们认为女学生是一种形象不好的人,别人叫她“女学生”她会不承认,弟弟哭时,她用“女学生咬人来了”吓唬弟弟。然而萧萧听祖父讲女学生的事多了,她设想和女学生一样没辫子的那种神气,她做梦也常梦见女学生,祖父叫她“女学生”她不经意中答应得又干又脆,萧萧渐渐对女学生产生了一种向往,萧萧的心里打上了一个奇妙的女学生情结。对乡里的大人来说,外面的世界是异己的世界,令人恐惧,但透过对女学生的态度转变,我们看见外面奇异的世界慢慢地打开了正在成长中的萧萧的心。

      这篇文章中,有几个地方极为隐讳地描写了两性关系。例如“就像做梦一样,将同一个陌生男子汉在一个床上睡觉,做着承宗接祖的事情。”“终于有一天,萧萧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唱开,变成个妇人。”“花狗引诱她做坏事情是麦黄四月,到六月,李子熟了,她喜欢吃生李子。”……在沈从文看来,这一切都是人的本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唱颂歌,也不鞭鞑,以自然的眼光和善意的心灵洞察着饮食男女自然的情事。这些运用联想蒙太奇的手法也让读者心领神会,读来自然,没有太多的别扭。在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想起郭沫若曾批评沈从文的文章是桃色的。我就觉得奇怪,为什么称这是桃色文字呢?我想请问郭老,桃色的定义是怎么下的,如果沈从文的这些是名副其实的 “桃色”,那么,像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王晓波的《黄金时代》等又是什么?可能郭老见到这些更为桃色的文字眼镜都不知道跌碎了几副。郭老纵然是文坛泰斗,但转看郭老的作品,除《屈原》、《女神》较为流传外,《天狗》等诗歌用今日话讲,都是用回车键写出来的,显得过为浅薄。浅薄也可以呀,像沈从文一样,乡巴佬写乡巴佬的事,可人家在浅薄之中盖起一座理想的“希腊小庙”,在那里供奉着最纯洁的人性,没有太多世俗的尘垢。所以我一种诘问郭老的冲动:郭老您为什么不写“一本正经”的美文,像沈从文的一样万古流芳下去?应该返璞归真的时候却给自己戴上假面,这才是真正的虚伪!(本想狠狠讨伐一下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可惜笔锋尚未磨快,回去好好祭拜鲁迅,下次再来)沈从文正是放下种种世俗的虚伪,才把乡下的人、事雕刻得如此美不胜收。

      沈从文的小说是诗化叙事小说,重环境描写,情节淡化,人物性格单纯。他的文笔平缓,波澜不惊。《萧萧》也一样。但是我发现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环境描写却与以往有些差异。《边城》、《长河》等都有一些自然环境描写,而《萧萧》里基本没有自然环境描写。只是通过少数社会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在这里列举部分分析:“乡下人吹唢呐姐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每年一到六月,据说放‘水假’日子一到,照例便有三三五五女学生……”“……请本族的人说话,照规矩看是‘沉潭’还是‘发卖’……”“大家把母子二人照料的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蛋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这些描写十分自然的反映出当地的风俗习惯,尤其是最后一句,作者在透露风俗习惯的同时,也在向读者传达让沈从文痴迷一生的人性美。萧萧本应落得悲惨结局,祖父、伯父、丈夫、婆婆等,大家不约而同地让萧萧走上一条幸运的路。这些乡土人情,人事命运混杂在一起,泥沙俱下。巧妙地表达出他的 “ 理想人性 ” 。

      从人物形象上分析,文中的萧萧是一个勇敢、自由、天真、朴实的形象。 她出嫁不像别的女孩一样哭泣,她不怕女学生反而乐意做女学生,她和花狗发生越轨,她自己想办法瞒住家里打胎,她计划逃离……这情节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大胆、勇敢的萧萧。晚上哄逗哭闹的弟弟,白天带弟弟去山上玩……这是自由、天真、朴实的萧萧。萧萧没有受过教育,没有充足的家庭关爱,但正是这种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萧萧的生活完全顺从于自己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她之所以会越界怀孕的主要原因,她的生活是由她的心出发的,完全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致使她不顾后果的和花狗做了越轨的行为。即使萧萧犯了错,但是我从一个读者的角度观摩体会,并没有谴责萧萧的不道德,这并不是说我赞成情欲的放纵,而是因为当你真正融入了这个充满人情与人性的世界,你会情不自禁地放下世俗的眼光,原谅无辜的善良的人们。

       花狗在文中是一个居心不良、胆小如鼠、不守信用、不负责任的风流浪子形象。他欠钱不还暗示这个人压根靠不住,他教萧萧的弟弟唱那些别有用心的歌,通过逗弟弟故意和萧萧缠在一起……不听哑巴的劝说,还打哑巴一巴掌……一个居心不良的花狗形象跃然纸上。让萧萧怀孕后因害怕责任而偷偷逃离,曾经信誓旦旦的保证瞬间在萧萧面前化作花言巧语,把萧萧的心搅得斑驳杂乱。花狗制造的麻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到最后用这一反面形象映衬了人们对萧萧的宽容,从这个角度颂扬人们美丽的心灵。我觉得作者让花狗逃离是对的,这片纯净的土地是容不得花狗这种人玷污的。

      萧萧的祖父是个落后而又明理的老者。他对萧萧讲女学生的事反映他对新事物是持不接受的态度。这与萧萧对女学生的向往形成鲜明对比,可见老者始终要守旧些。当萧萧面临“沉潭”或“发卖”的命运时,祖父没有只顾自家颜面私自处理,而是请萧萧的伯父做选择,由此可见祖父落后但是比较心软、明理。

     萧萧的丈夫则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萧萧的其他家人是比较宽容的形象。总之,作者赋予的多是美好的人物形象,竭力建造着他的理想王国。

      从语言上讲,沈从文的文字朴实无华,不加雕琢。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下里巴人文学太过俗气。但我们先得承认这是乡土小说的性质决定的。纵不比阳春白雪,但是应当知道“乡巴佬”写乡下事有它的旨趣所在。没有粉饰的语言,时而细腻,时而温婉,时而粗犷,时而高亢……在《萧萧》里也一样,几乎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通篇我只发现两处比喻:“祖父身边有个烟包,在黑暗中放光。这用艾蒿做成的烟包,是驱逐长脚蚊得力东西,蜷在祖父脚边,犹如一条乌梢蛇”“到后,萧萧捏着自己那条乌梢蛇似的大辫子……”这两处不同的物体用同一个喻体描写,虽显得有些重复,但它用得贴切,要符合乡土风格的话恐怕没有更好的词语了,有了这样的描写,夏夜情景就历历在目。这样的语句可能跟故事情节没有太大关系,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可以不要,也无伤大雅,但沈从文这样写了,它就好比绿叶反射的闪烁的光芒,花开时的那一缕芳香,月下景物之上的那一片迷朦,美,美得灵动。此外作者还大量使用长句子,曲曲折折,有韧性,耐咀嚼,就像牧童笛音,平远清逸,韵味悠长。

       沈从文本是京派作家代表人物,即使身在京津都市里,他的一身未曾忘记自己乡下人的身份。我发现他的的视角没有别的作家那么宽广,因而他的笔不曾离开过那个令他魂牵梦萦的湘西世界。也许这是他故意让自己“窄”,他眷恋着那片土地,他的散文、小说里,总能轻易地找到故乡的影子,也许这是他身在他乡抚慰思乡的心灵的唯一方式吧。在他的作品里,读到的永远是“凡夫俗子”们的生活画卷,他们日常生活与交往表现出来的,是风俗画,是人情小说。他要从这平凡的人生现实中,探索“乡下人”的生命形式,表现他们的生命个性,在他们身上,优美与凡庸交叉,道德状况的健康纯朴与理性世界的原始蒙昧并存,在现代文明的压抑下,勾勒出山清水秀的湘西,显示出朦胧、深远、神秘的美来,让我们疲倦的灵魂找到栖息的一隅。

从小到大读了这么多作家的作品,发现:

如果要读到那份辛辣诙谐的旨趣,请读读鲁迅;

如果要读到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请读徐志摩;

如果要在世俗的喧嚣中返璞归真,请读沈从文。

阅读(10008)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