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红尘里的叫卖声

标签:
《泉州商报》2015年10月12号 |
分类: 人生在路上 |
http://s5/bmiddle/0029VVwAgy6WorYX0Es54&690
周末,居家门外卖水果的小贩又开启了单曲循环模式——“菠萝便宜啦,柚子便宜啦!”
有人喜静,不喜这些纷攘的市声,我却很喜欢这透着红尘烟火味的声音。
小时在乡下,最喜挑担的货郎进村。那时候货郎卖货不用吆喝,只要摇起拨浪鼓,村上的小孩子,大姑娘,小媳妇听见“扑棱——扑棱——”的声音,就会走出家门,围着货郎挑子,看那些花花绿绿的小商品。那时,我最眼馋的是货郎挑上五分钱一个的米团,甜甜的,又脆又香,咬一口,“咔嚓”一声,好吃极了。还有那颜色鲜艳的头绳,一毛钱一尺,鲜红的,粉红的,橙黄的,翠绿的,简直是世上最美的色彩。如果买上两尺,扎在小辫子上,要多美有多美。可大多时候,小孩子囊中羞涩,只能当个看客,但即使是看客也很高兴,一饱眼福。
我听过的最有地域特色的叫卖声是“磨剪子哎——戗菜刀——”,这叫卖声如今已越来越稀少。叫卖的大多是老者,坐在楼下的小板凳上,面前摆着一块磨刀石,苍老的沙哑的声音,裹挟着岁月的风霜。
叫卖也是一种学问,既要言简意赅,又要让人有想购买的欲望。最无聊的就是火车上的叫卖声。无论何时何地,反反复复就是那几句,“水果、瓜子、火腿肠;啤酒、饮料、矿泉水”,说完了,再补充一句“把腿收一下啊”,真是乏味、枯燥。
相比从前,现在叫卖商品方便多了,大多是电喇叭不停地放录音。我所在的小区里,电喇叭经常吆喝的是——
谁要面?谁要蜂蜜?换窗纱,清洗抽油烟机的来啦!
你看多简洁明了,多一字,少一字都不可,老老实实的,没有夸张也没有形容,只告诉您老人家,我来啦,您需要吗?
也有不少叫卖声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形容词,多一些煽情的意味。比如:沙土地的焦花生便宜啦,甜橙便宜啦,香蕉便宜啦,都来吧,都来吧……
这样的叫卖,只是略微加词,效果却和前面大有不同。
小区门口有位卖香油的老太太,她三轮车上载着磨香油的机器,边磨边卖。她电喇叭里的叫卖声是:香油是真的,现磨现卖,假一赔万……
这样的广告词绝对是有爆棚的自信。但有时我想,一瓶香油十元钱,就算是假的,赔上一万,那太不可能了吧。这样夸大的承诺有点像空中楼阁,本想表明态度,倒显得有些虚假。
我一直好奇古人是怎样叫卖的,但古诗词里记录的多是卖花声。像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宋代词人刘辰翁的“春晴好,溶溶雨尽,听卖花声”,文美,意境美,那叫卖声应该也浸染着花的芳香。
红尘之中,我喜欢听那叫卖声。那不倦的声音是穿过岁月的繁华,也是此刻我们拥有的人生。
发表在《泉州商报》2015年10月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