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0001~0500 |
0070 贺[賀,读音作hè(ㄏㄜˋ)]←相关的满文、蒙文显示不出来者,请安装《圆点满文印刷体字库》、《蒙文标准字库》。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东汉汝阴令庆仪曾孙庆纯之后,属于因避帝王之讳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纂》记载:“庆姓,齐公族庆公之后。”又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考略》等文献记载:齐桓公的支庶后代庆封的后代中,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庆氏。
春秋时期,齐桓公姜小白有个支孙名叫公孙庆克,其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史称庆父。
庆封在齐灵公姜环执政时期(公元前581~前554年)出任大夫,到了齐庄公姜购执政时期(公元前553~前548年)为上卿,执掌国政,后在齐景公姜杵臼继位之后逃往吴国。
到了东汉时期,庆氏后裔传至汝阴郡令(今安徽合肥、涡阳一带)、会稽人庆仪时,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在刘祜成为汉安帝之后,为避汉安帝之父清河王刘庆之名讳(追封的汉庆宗、汉孝德皇帝),改姓名为贺纯,其后代便相传为贺氏,史称贺氏正宗,是为江苏贺氏。
贺氏族人大多尊奉贺纯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慕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
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鲜卑拓拔部中的贺兰氏、贺赖氏、贺楼氏、贺敦氏等部落,均改成汉字单姓为贺,称贺氏。
当时,鲜卑族慕容部中的贺若氏未予汉化,但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也逐渐汉化为汉字单姓贺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土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土族,这一民族称谓源于大部分族人自称为“土人”,汉、回等兄弟民族也称他们为“土人、土民、土护家”等;但另一部分族人却因为长期与蒙古民族生活,一直自称为“蒙古尔、蒙古尔昆、察汉蒙古尔”等;藏族同胞则称其为“霍尔”。
“土人”在汉语中具有“土著”的意思,其祖先为慕容鲜卑的分支吐谷浑部,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将鲜卑吐谷浑部中的贺尔加氏、贺尔基氏、苏贺氏、贺郳氏等部落,也多改成汉字单姓为贺,称贺氏。这一部分族人在后来逐渐形成一个集聚的大部落群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这个大部落群体的意愿,统一称为土族。如今,土族主要分布在今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乐都县,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有两万多人聚居于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兰州市永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等地区。其中,青海省境内的土族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忙忽惕氏,亦称忙古德氏、忙努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八世祖篾年土敦第七子纳臣把阿秃儿之子忙忽台,他组织了忙忽惕氏族,其后人以忙忽惕为姓。
忙忽惕部起初依附于泰亦赤兀惕,在“十三翼之战”中同札答兰等部结盟,曾与孛儿只斤·铁木真为敌。战后,忙忽惕人对札木合的残暴不满,在首领畏答儿率领下归附孛儿只斤·铁木真,跟从孛儿只斤·铁木真参加了统一蒙古各部之战。
在“哈兰真沙坨之战”中,畏答儿与兀鲁兀惕人术赤台同为孛儿只斤·铁木真的先锋,冲垮对手五个梯队,迫其退军,使孛儿只斤·铁木真转危为安。
后来,孛儿只斤·铁木真在统一蒙古、成为成吉思汗并分封诸王时,许多忙忽惕人跟随帖木格·斡赤斤东行,定居于大兴安岭以东地区,也有一部分忙忽惕部族人生息在哈拉哈河流域,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奈曼、宁城、翁牛特,以及辽宁省的阜新等地都有散居的忙忽惕氏后裔。
明、清时期,忙忽惕氏族人中即有改用汉字单姓贺为姓氏者,称贺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赫舍里氏,亦称何舍里,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出唐朝末年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纥石列氏,在金国时期为纥石烈部,属于以部为姓,满语为Heseri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黑龙江的色钦及穆理哈村(今吉林东丰小四平镇一带)、塔散堡(今辽宁锦县塔山)等地。清朝中叶以多冠汉姓为贺氏、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张氏、芦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桂氏、艾氏等。
⑵.满族赫叶勒氏,亦称赫叶哷氏、何雅礼氏,满语为Heyere Hala,世居沈阳、吉林等地。后有人以谐音汉字“贺”为姓氏,即称贺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双城市满族锡伯族志》记载:
⑴.锡伯族何叶尔氏,满语为Henkire mongu,在迁徙到新疆地区后,有人以谐音汉字单姓贺为姓氏,称贺氏。
⑵.锡伯族贺在尔氏,满语为Hejair Hala,世居辽宁沈阳地区的族人中,有以谐音汉字单姓贺为姓氏者,称贺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苗族贺氏,出自吉学氏,以部落称谓为氏,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分别汉化为贺氏、杨氏、欧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裕固族贺氏,出自呼郎嘎特氏,以部落称谓为氏,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汉化为贺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布依族、撒拉族、傈僳族、俄罗斯族、东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贺氏族人分布,
得姓始祖:贺纯。
三.各支始祖:
贺宗国:字东峰,为秦御史大夫,授荣禄大夫,调守徐州没,葬九里山前,王山丙向。配张氏:封宜人,葬兴公共塚。是为江苏徐州太始祖。
贺添民:字燎翁,汉桓帝时江西行省提刑没,葬吉州太圳上。配陈氏:封宜人葬兴公合冢。是为江西泰和始祖。
贺应詹:贺应棋、贺应桢、贺应詹兄弟三人,唐荘宗元年由江西太和圳上徙居湖乡之培塘,贺应桢:居万秀塘即今五都也。贺应詹:居南岸老六十都今更为永为丰二十二都,自伯景以后俱系詹公一族。是为迁楚南湖乡祖。
贺伯景:承应詹公而居南岸,没葬南岸东峰冲子山午向。配杨氏:葬南岸东峰冲。是为湖南湘阳贺氏始祖。
贺 冯:唐会昌中自会稽以著作郎令永新,秩满居邑这良坊,没葬秋山之阴,子孙远墓面居,是为良坊贺氏始祖。
贺应詹、贺友恕:后唐庄宗时自江右迁居湘邑南岸,传至明朝,有讳宗者生六子,编号日堂,五子友恕为堂五房之祖。是为莲湘贺氏始祖。
贺汉宗:明洪武初由上湘率亲属来湘潭,居城外三十都之黄龙巷。是为湘潭贺氏始祖。
贺 礼:明嘉靖间偕弟智自永新垅田徙楚南之攸邑,再由攸隶籍湘潭篁奇林。是为湘潭贺氏始祖。
贺崇寿:明永乐间避毛由江右永新迁湘潭。是为中湘贺家段贺氏始祖。
贺文亮:明永乐初自长沙移家宁乡回泷铺江家桥。是为鹅山贺氏始祖。
贺 質:先祖东汉傅中,原姓庆,汗安帝父清河王祿廪貂以庆字训贺,赐姓贺,自此世为贺氏生卒葬失攷。元配:氏生卒葬失攷。
贺 及:字仁甫。宋太元年丙子四月初八申时生,元二庚辰三月初六申时没,葬辰州府后花园。有志。元配:黄氏,宋太平四已卯二月初三戌时生,宝元三年卒已九月初二酉时殁,葬合夫塚。子一:旺。是为益阳祖仁支下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