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0001~0500 |
0211 储[儲,读音作chú(ㄔㄨˊ),不可读作chǔ(ㄔㄨˇ)]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田储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大夫,妫姓田氏,字储子,族人称为储太伯,曾为齐国宰相。
田储子曾与大儒孟子相交甚善,当生活在公元前320年左右。在典籍《孟子》中就有其记载:“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田储子的后裔子孙非常昌盛,其庶支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储氏,世代相传至今。储氏家族最早分布在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氏的主要来源。直至唐朝时期,储备了近千年的人才突兀以出,以储光羲为代表,在盛唐历史上大放异彩。
在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公元1897年)修编的《储氏宗谱·序》中声称:“我储氏由唐开元而来,至于今一千一百七十有二年,传信之书也。总者何?合怀、潜三大支之子姓,四万余人辑为一牒也。三大支孰谓?谓总辖永钰公出也。而永钰公为唐御史光羲公之十六世孙也。三大支何系之怀潜?我永钰公宋开禧三年领军守安庆,始迁怀之檀木冲,继迁潜之槎水也,分三支:长居怀,次、三居潜也。何修乎?兹谱祖光羲公,而宗永钰公也。何祖乎?光羲公庄城自出之祖也。何宗乎?永钰公槎水始迁之祖也。其主皆百世不迁者也。光羲公而上无所祖乎?曰,有。我储氏系出战国后齐,太公封其少子午公于储亭,以为储氏也。越三世储子为相,载《孟子》也。至东汉时,河东蒲州有大伯公,建武初为谏议大夫,持节征鲍永于晋阳,封上将军,列侯印绶也。曷为而不祖之?谓我族在唐开元前文献无征也,而谱学盛行自唐贞观始也。曷征乎?光羲公,谓自兖州而丹阳,而金坛,而会稽,而石台,而怀,而潜,一脉相传,俱斑斑可考也。”
在宋版《百家姓》中,储氏属不常见的小姓,排名第二百十一位。据当代姓氏抽样调查,储氏排名在三百位左右。
关于储氏来源,当代诸多姓氏书籍中皆有二说:①是以战国时代与孟子有过交往的齐国国相储子为始祖;②是传说远古时期有储国,国人以国名为姓。
对于“储国”,本书考证后认为其不能作为史实,在二十四史以及各种史籍中均无古储国记载,应予否定或再行商榷。
储子的远祖则可追溯到远古部落有虞氏。有虞氏居于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领袖是五帝之一的舜。相传舜生于贫苦家庭,成年后不堪忍受继母和继弟的虐待,避居到与蒲州相邻的历山(今山西芮城),后来成了这一带有虞氏部落的首领。
有虞氏传后裔田齐,田齐有宗人相齐,相齐长子即储子,储为赐姓。由此可见储氏是由封号而得。
在两种《储氏宗谱》的记载中,储氏之源则稍有不同。明初由江苏宜兴迁湖南桃源的储氏,现存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所撰著的《储氏族谱》中有这样的记载:“盘为齐相,盘生忠;忠生和,受齐称太公,封少子于储亭,遂以邑为氏。”该谱还记载有储亭画像并附像赞:“本有虞之世胄,封少子于储亭。原原本本,继继绳绳。用传孙子,古今统此一宗;垂裕后昆,天下断无二祖。”而在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山东德平的《储氏宗谱·序》中则有这样的记载:“其先,大舜之苗裔,陈公子敬仲奔齐桓公,用为田正,其子孙以官为姓,遂以田为姓焉。嗣后子孙蕃衍隆昌,遂移齐祚。田公少子名午,封于储亭,其支子孙即以储为姓矣。”
许多姓氏书籍记载储氏的郡望为河东郡,姓氏的郡望是指历史上当地居住过地位较高的名门望族。郡是唐朝以前的行政区划,唐朝以蒲州(今山西永济)为河东郡。据史籍《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河中府河东郡,赤。本蒲州,上辅。”需要说明的是,一般姓氏书籍都将河东郡都注释为“今山西夏县”,这是战国时代的河东郡属地,北魏以后即移治蒲坂。这与储子远祖有虞氏居于蒲坂巧合,还有姓氏典籍《元和姓纂》修于唐朝,因此应以唐朝河东郡治所为准。
储子作为有虞氏的后裔,其生于蒲州,后到齐国为相的完整历史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储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储傅,是太子太傅的别称,就是太子的师傅、储君的专职教师。
在太子太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储傅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储氏、傅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官吏储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储端,亦称宫端,正称为太子詹事,该官称在秦朝时期开始由宰相李斯设置,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沿用很久。
储端之职比台尚书令、领军将军。詹,省也。汉朝时期则太子门大夫、庶子、洗马、舍人属二傅,率更令、家令、仆、卫率属储端,东汉时期,储端曾被省撤,将太子官属悉属少傅,而太傅不复领官属。
到了晋朝初期,太子官属通属二傅。晋咸宁元年复置储端,二傅不复领官属。在元朝时期,将太子詹事一类的官属置于储政院统一管辖。
储端,官秩二千石,职位相当崇高。
在储端、或宫端、詹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储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储氏、端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储太伯(田储子)。
三.各支始祖:
储氏唐朝远祖御史储光羲(一世)至十二世始祖:
第一世:
始祖储光羲,祖籍兖州,祖上失传。行十二,唐开元丙寅进士,寻授翰林二十一年,钦命江南道采访使,天宝末,仕至监察御史。所著有集七十二卷行于世,崇祀丹阳乡贤祠,有传。娶王氏,封恭人。生卒失考,合葬润州庄城东邸(今江苏金坛),有墓铭。生有一子:储锷。
第二世:
储光羲之子储锷,讳石,行二;娶李氏;生卒失考,合葬父茔左。生有五子:储温、储清、储渊、储湛、储溶。
第三世:
储锷之长子储温,字子厉,早亡无嗣。
储锷之次子储清,讳燕客,字子廉,号城南,享年五十七;娶刘氏;生卒失考,合葬父茔前右穴。生有一子:储柔。
储锷之三子储渊,字子深,寿六十,娶失,合葬兄侧。生有一子:储刚。
储锷之四子储湛,字子澄,早亡无嗣。
储锷之五子储溶,前谱失载,考著作郎顾华阳撰羲公集序,其嗣息曰溶、凤毛、骏骨,非公之孙而谁。
第四世:
储清之子储柔,讳调宗,行三,字克文,号西桥,寿七十八;娶钱氏,赠宜人;生卒失考,合葬祖茔侧。生有一子:储隐。
储渊之子储刚,行五,字克武,号东庄,年四十九;娶戴氏;生卒俱失,合葬兄侧。生有一子:储邺。
第五世:
储柔之子储隐,行一,字德晦,唐僖宗朝进士,至检校郎,享年五十一;娶李氏,封宜人;生卒失考,合葬祖茔右。生有一子:储灼。
储刚之子储邺,行二,字后建,生唐大中二年戊辰七月初二午时,卒后唐天成元年丙戌,寿七十九;娶张氏;合葬祖茔侧。(注:邺旧讹作显)。子二:储焕、储炳。
第六世:
储隐之子储灼,行二,字章甫,号湛然,以善书荐授中书舍人,寿六十;娶万氏,封孺人;生卒失考,合葬父茔南穴。生有一子:储张。
储邺之长子储焕,行一,字文甫,号玉泉。享年五十五;娶虞氏;生卒失考,合葬祖茔北。生有一子:储宏。
储邺之次子储炳,字明甫,娶冯氏,生卒葬皆缺。
第七世:
储灼之子储张,字维翰,号竹楼,以父荫任中书舍人,寿七十九;娶李氏,封孺人;生卒失考,合葬祖茔侧。生有二子:储岳、储崇。
储焕之子储宏,行四,字惟大,号梅坡,授承事郎,寿八十一;娶尹氏,封孺人;生卒俱失,合葬祖茔东。生有二子:储峨、储崑。
第八世:
储张之长子储岳,行大一,字百高,号近山,寿六十四;娶于氏;生卒失考,合茔父茔西。生有一子:储訚。
储张之次子储崇,行大二,字仲高,号东山,寿七十四;娶王氏;生卒失。生有一子:储谨。
储宏之长子储峨,行大三,字叔高,号西岩,太学生,享年四十三,生娶卒失,合葬祖茔侧。生有一子:储诚。
储宏之次子储崑,行大四,字季高,太学生。
第九世:
储岳之子储訚,字允和,号仰山,寿七十九;娶李氏;生卒失考,合葬父茔侧。子四:储芝、储兰、储蓂、储薰。
储崇之子储谨,字允恭,号景山,寿六十六,生娶卒缺,合葬祖茔侧。生有一子:储藻。
储峨之子储诚,字允信,号知几,寿九十六,生娶卒缺,合葬祖茔右。生有二子:储荪、储芷。
第十世:
储訚之长子储芝,行一,字志灵,号养愚;娶许氏,封安人;生卒失考,合葬祖茔东南,有石铭,已废。生有一子:储膺。
储訚之次子储兰,行三,字志馨,寿六十九;娶李氏;生卒失考,合葬兄侧。生有一子:储庠。
储訚之三子储蓂,行八,字志时,享年四十九;娶王氏;生卒失考,合葬祖茔西南。生有一子:储康。
储訚之四子储薰,行□,字志南,号爱山,寿八十三;娶尹氏;生卒失考,合葬祖茔。生有一子:储庙。
储崇之子储藻,行七,字志鉴,号省斋,寿九十三,生娶卒缺,合葬祖茔侧。生有一子:储序。
储诚之长子储荪,字志芳,寿六十;娶冯氏;生卒失考,合葬祖茔侧。生有一子:储唐。
储诚之次子储芷,字志芬,号乐耕,寿六十七;娶朱氏;生卒失考,合葬云阳驿之河北隅,有墓铭。生有一子:储广。
第十一世:
储芝之子储膺:行万二,字服之,号仁轩,寿八十,生娶卒缺,合葬祖茔。生有一子:储昂。
储兰之子储庠:行万八,字养之,号恬心,享年三十四;娶于氏;生卒葬失。生有二子:储昱、储昌。
储蓂之子储康:行万四,字宁之,享年五十九,生娶卒缺,合葬祖茔。生有一子:储景。
储薰之子储庙,行万三,字用之,号怀山,寿七十五,生娶卒缺,合葬祖茔。生有一子:储暠。
储藻之子储序,行万九,字训之,太学生,寿七十;娶杨氏;生卒葬缺。生有一子:储晏。
储荪之子储唐,行万五,字元之,号企斋,寿六十六,生娶卒缺,合葬祖茔。生有四子:储旻、储昊、储昺、储星。
储芷之子储广,行万七(丹阳谱讹万十一),字袤之,号峄嵎。自志芬公徙云阳,遂定居于彼。生娶卒葬缺。生有一子:储晨。
第十二世:
据江苏宜兴、金坛等地《储氏宗谱》记载,储氏后裔在润州庄城(今江苏金坛)繁衍至十二世,值宋高宗南渡,时兵戈扰攘,庄城地值通衢,骚扰尤剧,遂散居异地。
储膺之子储昂,行千一,字伯升。第一支:臧林后巷始迁祖。生有一子:储询。武进河庄石桥湾颜村、剡村施桥、湟里埠村西储巷、金坛花坟庙巷塘下、尹墅皆其分支。
储庠之长子储昱,行千十二,字伯正。第二支:金沙儒村巷始迁祖。生有一子:储箴。宜兴土城、河上、溧阳清庵桥、山南、寿升渡坝里、上疁村、芜湖关口、宣城峡山、太平青山、储家渡、建平西湖村皆其分支。
储庠之次子储昌,行千十四,字伯隆。第三支:宜兴官林始迁祖。生有二子:储竺、储笙。南庄、北塘、赉村、亳渎、四分、塘东(南庄分派)、上黄大筱村(北塘分派)、庵坝上(亳渎分派)皆其分支。
储康之子储景,行千三,字伯时。第四支:仍居庄城。生有一子:储笼。吴期村大房、二房皆其后嗣。
储庙之子储暠,行千二,字伯明。第五支:金沙西门始迁祖。生有一子:储篔。邮塘庙西、藤巷、于墓皆是,若左墓则旁支。
储序之子储晏,行千五,字伯起。 第六支:臧林巷头始迁祖。生有三子:储笾、储筹、储箎。丰义、城内、低坝头皆其分支;大沙又是丰义之旁支。按城内亦丰义分支,其后若京都、贵州、广东西、湖南、湖北、扬州、常州南门外、或本邑西乡散居。
储唐之长子储旻,行千七,字伯昭。第七支:臧林宝门分迁始祖。生有一子:储竿。至十九世而储宁七徙居泰州,储宁八徒居上海三林塘,后转徙鹤沙五灶、松江浦南、嘉善姚庄桥、上玉圩平湖是也,可求徙居柚山,余皆散居臧林近地,若水东雁镇、龙潭杨笪皆是(宁海始祖尹之系该支十五世后裔)。
储唐之次子储昊,行千八,字伯位。生有一子:储范。前储巷子孙式微,前此未修谱,今裔孙有储志,理宜增入。
储唐之三子储昺,行千十三,字伯文。第八支:臧林六宅始迁祖。生有一子:储笛。南宅即钱疁墅,前宅即东鲁墅、西鲁墅,东宅即八房分,西宅长房即旧粮长前大房、前二房、前三房,后大房即淩义渎,后二房即新屋巷,后三房即后塍竹舍;西宅二房即桥头,分塘里、张水、千孟、塘上,皆是西宅三房,今仍名西宅;分大塘、典巷、宅基上,又西宅分支也;中宅支分云南,天顺初年有书来,云军门生六子,嗣后遂不相闻问;新宅即宜兴南门外坝上、浙江钱塘。
储唐之四子储星,行千十七,字伯曜。第九支:会稽始迁祖,池州石埭安庆祖。生有一子:储熙盛。秀山门、九华门皆是,后迁石埭、怀宁,十六世迁转徙潜山、槎水、舒潭、版舍、岳西天堂湖乡、查林河、夹竹河、怀宁、桐城,子孙繁衍,后分迁陕西、湖北、江西、浙江等等、子孙繁衍,实难通考矣。
储广之子储晨,行千四,字伯初。第十支:世居丹阳。生有一子:储符。县前三思桥头有祠,每岁春秋分致祭,若西门外湖头、宜厅,东门外胡良村、访仙桥、小李桥、骆驼桥、横塘铺皆其分支。
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宁海储氏大宗祠谱》记载,宁海储氏始祖为北宋丹阳籍进士、台州刺史储尹之。传五世江阴军务、进士储国秀,曾有《金字宗谱》遗世,不幸散佚。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始修宗谱,至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的三百零二年间,共修七次,其中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谱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谱相隔一百零九年,中断三代。今后裔尚存清光绪戊寅年(公元1878年)谱残本,民国谱则保存于江苏省金坛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资料有待补充。